鼓乐团的表演鼓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39150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鼓乐团的表演鼓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鼓乐团的表演鼓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鼓乐团的表演鼓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鼓乐团的表演鼓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鼓乐团的表演鼓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鼓乐团的表演鼓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鼓乐团的表演鼓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鼓乐团的表演鼓种有:山西威风锣鼓、山西绛州鼓乐、威风釵、河南盘鼓、陕西腰鼓等。山西威风锣鼓:因其威风八面、雄壮豪迈、大气磅礴而得名。曾在北京第十界亚运会上进行过一百多人的精彩表演。威风锣鼓红火热闹、锣鼓喧天,受到重大礼仪庆典、公司和客户的青睐。山西绛州鼓乐:被誉为山西鼓乐艺术的首绝。以鼓乐打击技巧见长,通过敲击鼓面、鼓梆、鼓钉、鼓捶等一系列华彩段落,用丰富多彩的鼓乐语汇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视听。著名鼓曲秦王点兵 滚核桃 牛斗虎等。团长:林水明 13802583781大型巡游百米长龙车载火箭炮威风鼓阵_中堂文化艺术节百米金龙宫廷大巡游 宫廷巡游 中堂镇文化艺术节 06-6-27宫廷大巡游 巡游

2、炮车 百米长龙大巡游高跷表演(其中有高为 150CM 超级高跷)秧歌表演 天下第一鼓艺术节上演出 陕北腰鼓 陕北腰鼓百米长龙 飘色表演 模特舞蹈队火箭炮车大巡游 大型鼓阵表演 威风锣鼓大巡游高跷表演 高跷表演队 高跷巡游世界第一大鼓 百米长龙大型巡游安塞腰鼓享誉中外,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华鼓王”“东方神鼓” 、 “东方第一鼓”“中华民族之鼓魂”之美誉。打遍神州。曾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国庆 50 周年庆典、香港回归庆典、澳门回归庆典等50 余次大型活动表演。安塞腰鼓演出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郭彦芬 13571113194 安塞腰鼓演出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春节、元宵节、元旦节庆演出、酒店

3、、宾馆开业演出、各类庆典演出、竣工演出等大型腰鼓演出活动。安塞腰鼓演出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传播各类腰鼓、腰鼓服装、腰鼓演出培训、教练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腰鼓迷人丰姿。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为腰鼓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各级组织和部门对腰鼓活动非常重视,每年春节前后进行一次以村、乡、县、区为单位的安塞腰鼓和秧歌调演或汇演。在这些活动中,民间艺人和机关单位相互学习,共研技艺,不断提高。在安塞腰鼓艺术的创新中,把古老艺术同时代精神相结合,打出了许多具有时代风格和气息的新打法。但由于,一些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传

4、统安塞腰鼓艺术有些面临失传。各级艺术部门及时进行民间艺术大普查,对民间艺人艺术进行普查登记,举办各种民间艺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民间艺人,使一些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得以恢复和发扬。安塞被誉为“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广泛普及。从花甲老人,到学龄儿童,大都能击鼓上阵,表演一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安塞腰鼓成为安塞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塞腰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安塞腰鼓有着豪迈粗犷、刚劲有力、似鹰翔击翅、如猛虎抖毛、潇洒不凡、振奋人心等待点。同时,安塞腰鼓有机地将打击乐、吹奏乐、舞蹈、武术、体操、民歌等融为一体,形成了队形多变、收

5、放自如、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进退有序、有缓有急的表演特色。鼓手们“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安塞腰鼓随着历史的发展,安塞腰鼓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发挥和体现得更加充分,安塞腰鼓多维性的艺术体系将体现得更加醇美,安塞腰鼓独有的艺术与时代精神将结合得更加完美。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走向了世界。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据山海经记载,鼓在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就用过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号轩辕氏。蚩尤是远古居住在东方的一个部族首领。传说是炎帝的子孙。蚩尤生性凶恶,武

6、艺高强,想夺取黄帝的宝座,占领中原地带。便带领部族跟黄帝在北方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展开了一场震天撼地的大战。战争一开始,蚩尤的军队非常强悍,使黄帝连吃败仗。加之蚩尤的大将个个生得狞猛异常,铜头铁臂。同时,又都有一种发出怪声迷惑人的本领,黄帝的军队听到这种声音就迷迷糊糊失去战斗力。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一天, 黄帝发现东海的流波山上有一只形状像牛的野兽“夔(kui)”。每当它从海中出入时总张着口吼叫,声音好像打雷。聪明的黄帝想,蚩尤的部队最怕听“咚咚咚”、 “轰轰轰 ”的声音,能发出雷声的“夔” 可利用啊!于是,便将它捉来,剥了皮,将皮蒙在一个木制的圆形框架上,起名为“鼓” 。鼓有了还差一个用来

7、敲打的槌。黄帝又想到雷泽中的“雷兽” 。这个“雷兽”常拍打着自己的肚子玩耍,每拍一次肚子就发出一个响雷。于是,黄帝命人将它捉来杀了,从它体内抽出一只最大的骨头作为鼓槌。黄帝将这面鼓搬到战场上,用槌一连擂了九通,果然声如雷响,山鸣谷应,天地变色。黄帝军威大振,吓得蚩尤的士兵魂飞魄散。黄帝的军队就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追杀上去,擒斩了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黄帝内传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干八百里。 ”山海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 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

8、五百里,以威天下。” 此后,击鼓助战用于战争,预示战争的开始、正兴和结束。 左传中的曹判论战讲的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在长勺作战的故事中就有“公将鼓之”、 “齐人三鼓 ”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鼓助战的记载。这说明击鼓在战争中的重要,它不仅预示战争的开始,还可振作精神,鼓舞士气,威慑敌人。鼓,成了战争中必不可少的装备。 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春秋战国后,以鼓为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就更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渐已出现。山东沂南汉画中的百戏图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 演出的盛况。其中伴奏的乐器有钟、磐、

9、鼓等打击乐器。在样式华丽的建鼓旁,一人着宽袍大袖衣,侧身向鼓,双臂高扬,正欲击鼓,舞姿健美。 四川彭县出土的汉画像砖,地上摆着六盘,二鼓夹在中间,有一穿长袖细腰舞衣的女子,双足正踏在鼓上,作“登弓” 姿,左手向前,长袖飞扬,右手曲在腰侧,长袖后曳,舞姿飘逸。山东曲阜东安汉里画像石中的建鼓舞 ,舞者穿长袖衣,鼓槌从长袖中伸出,二人对舞击鼓,作“弓箭步”舞姿雄健有力。(见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汉代以鼓命名的舞蹈有 盘鼓舞等。可见,鼓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此后,鼓的用途更为广泛。 安塞腰鼓表演艺术家协会安塞腰鼓表演艺术家协会电 话 0911-6214349 手 机:1300857655

10、0 联系人:刘占明安塞县一道街政府大院内安塞腰鼓享誉中外,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华鼓王”“东方神鼓 ”、 “东方第一鼓”“中华民族之鼓魂”之美誉。打遍神州。曾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国庆 50 周年庆典、香港回归庆典、澳门回归庆典等 50 余次大型活动表演和黄河 黄土地 延安颂等近百部影视片的拍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盘鼓(开封县、武陟县)盘鼓是河南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武陟盘鼓武陟盘鼓是豫北盘鼓的缩影。自古以来,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马走廊,也是黄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换代各路人马鼓嘈而行夺洛阳、取汴梁。三国时,魏晋将这里据后勤和官贵的休闲之

11、地,鼓乐之盛非他方可比。黄河、沁河三年两决口为患华北,朝廷每年征用大批民工修堤筑坝,堵口治河,督战的“催阵鼓”和祭祀河神的礼乐不绝于耳。武陟盘鼓对于研究黄河文化等具有重大意义。武陟盘鼓以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是大鼓大镲,有二十四面鼓、十面镲。击鼓者保持一定队形,变化有序,或击打鼓面,或击打鼓沿,有轻有重,抑扬顿挫。击镲者排列在鼓队两边,根据鼓乐变化击镲,威猛庄重,声如霹雳。 目前武陟盘鼓仅仅存在于黄河沿岸的少数几个村子,只是当地农民生产之余的一个娱乐活动,武陟县其他地方的民众对盘鼓了解甚少,对盘鼓的现状以及发展更是漠不关心。自武陟盘鼓入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为保护和弘扬武陟盘鼓文化,武陟县由县

12、委宣传部牵头,在县文化馆举办了盘鼓培训班,参加人员达 100 人。县文化局还召开以“保护武陟盘鼓艺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主题的研讨会,制定了保护计划。今年三月二十日(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农村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武陟县在嘉应观前举办了盘鼓大赛,以期用比赛促发展。开封盘鼓开封盘鼓,又名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表演艺术。由众多人组成规模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马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

13、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开封盘鼓的源流及其沿革开封盘鼓是一种纯鼓乐形式,鼓队由十几人至几十人组成,所用乐器只有大镲、人鼓、马锣三种打击乐器。这种形式的乐队,起源于古代军队中流行的一种鼓乐讶鼓。讶鼓,有关史料中也记作“迓鼓”、“砑鼓”。其正确记法应为“迓鼓”。迓,“迎接”之意,“迓鼓”意为“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迓鼓之名有两种含义:一、这种鼓乐主要用于迎送仪式。在古代军队中,用于迎送贵宾及凯旋庆典;在民间则用于迎神、送神、求雨等风俗仪式及节日庆典活动。二、有“行进中演奏”之意。由于迓鼓中用的大扁鼓是用布带挎在肩上或绑在腰前

14、演奏的,因此可以在行进中演奏,民间称之为“走街鼓”。迓鼓与其他民间鼓乐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军队中就已流行迓鼓。河北磁县的北魏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批军士打扮的击鼓俑,其形状及演奏方式与目前的开封盘鼓很接近,这种形式的鼓乐至今仍在磁县流行,名称就“迓鼓”。北宋熙宁年间,迓鼓开始与民间舞蹈相结合。人们装扮着各种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鼓的节拍而舞,称作“迓鼓戏”或“舞讶鼓”。由于这种表演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很快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明代,几乎所有的民间舞蹈的表演都由迓鼓伴奏,因此,“迓鼓”便成广义的民间舞蹈的统称。清代以后

15、,随着新兴的一种民间艺术“秧歌”的盛行,迓鼓便逐渐衰落,史料中也不再有关于迓鼓的记载。但至到今天,北方的不少地方仍有迓鼓的遗存,不过各地的名称不同,如河北磁县一带的“迓鼓”,北京、廊房一带的“挎鼓”,山东淄博一带的“商家大鼓”等。北宋时期,迓鼓就已在开封流行,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即有关于迓鼓的记载。当时的迓鼓还只是纯器乐演奏的形式,仍保留着早期迓鼓的特征。到了明代,迓鼓就已成了开封民间舞蹈的总称。明人朱有墩在黄钟醉花阴散套中曾描述了开封城内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讶鼓,欢声恰似雷。”明代以后,“迓鼓”一词在开封消失了,但无论是纯鼓乐形式的迓鼓,还是由迓鼓伴奏的民间舞蹈“舞讶鼓”(现

16、在不妨称之为“讶鼓舞”),直到今天,仍在开封民间盛行而不衰,只不过今天被称作“开封盘鼓”,而“迓鼓舞”则已成为一种没有名称的民间舞蹈罢了。至于对民间舞蹈的统称,明代还称之为“迓鼓”,现在民间则称之为“玩会”。鼓队的组成及表演形式开封盘鼓所用乐器以鼓为主,配以大镲,马锣等铜器。鼓队无固定编制,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按“鼓二镲一”的比例组合。最小的鼓队有十几个,大的鼓队可有几十人甚至百余人组成。鼓队所用的木框扁鼓均为同一种形制:鼓面约 45 厘米,木框,高约 30 厘米,呈棋子形。演奏时,将鼓的背带斜挎在左肩,鼓置于腰前,鼓面向上,用双鼓槌击奏。击鼓方式有“击鼓面”、“击鼓面边缘”、“击鼓框”、“双槌互击”几种。铜器多用大镲(民间称之为“帽儿镲”),亦有配用手镲、水镲的。传统鼓队中常配有四面或八面马锣。演奏中,锣手常将马锣抛向空中,马锣落下后,接在手中继续演奏,称之为“撂马锣”。近年来,擅长此技者越来越少,目前各鼓队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