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皮影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19353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汉平原皮影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汉平原皮影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汉平原皮影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汉平原皮影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汉平原皮影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汉平原皮影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汉平原皮影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汉平原皮影戏简介江汉平原皮影戏迄今已有 300 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沔阳(今仙桃市) 、天门、潜江、监利、洪湖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 ,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特 征( 一 ) 表 演以一张白色幕布为道具,表演者站在幕后支配影人,呈现影像给观众, 江 汉 平 原 皮

2、影 戏 工 具 箱说、唱故事,表演者一般为两三人。( 二 ) 唱 腔江汉平原皮影戏唱腔艺术主要有两大主腔:歌腔和渔鼓腔。 “歌腔”即鸡鸣腔,又称“ 阳腔”,源于潜江市境内的古阳(扬)水。 “腔不腔、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 17 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它是潜江皮影戏的独特音调,分为六类音调板式:男腔、女腔、丑腔、杂花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 “渔鼓腔” 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迨至清未(约 1900 年左右) ,沔阳渔鼓腔与皮影戏二者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甚至取代了部分地区的歌腔皮影戏。 演 绎 沔

3、 阳 渔 鼓皮影戏演唱的沔阳渔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 、琵琶腔、杂花腔五类。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吭,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沔阳民间流传“看 牛 皮 、 熬 眼 皮 、 半 夜 回 家 撞 鼓 皮 , 老 婆 挨 眉 捏 闷 脾 ”的歌谣,足见皮影戏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在我国皮影戏艺术行当中,沔阳皮影戏又以玲珑剔透的影象,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幽雅动听的拌奏而独具一格。 晚清时期,灯影戏(皮影戏)艺人与渔鼓艺人合作,运用渔鼓给灯影戏伴唱。到了光绪年间,沔阳渔鼓艺人逐渐放弃了“单口打溜”的演唱形式,转向为灯影戏伴唱发展,形成了灯影、渔鼓

4、合流。合流后的渔鼓由仙桃发展到天门、洪湖、潜江等县(市) 。一场伴唱的演奏发展到一人拍筒打板扩展为“五件头”,即鼓、钹、大锣、小锣、马锣,唱腔由一人独唱变成了一唱众合,曲牌也增加了男平腔 、女平腔 、 丑平腔、汉平腔等, 杂花腔中还吸收糅合了一些民歌、戏曲的腔调。如沔阳皮影戏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汉平原妇女哭声和花鼓戏悲腔,哀怨凄凉,催人泪下。特别是皮影戏的每段唱词尾句的“抖包袱”(艺人叫“扣子”) ,为一唱众和的“ 帮腔”(称为“甩腔” ) ,以“哎、咳、呀、哟”等衬词,补充延伸词意和乐意,扩展曲式结构,在长达十多个音节或几十个音节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气势雄浑、节奏明快、声情并茂,分外悦耳动听,

5、使人久听不厌。 早期渔鼓皮影 江 汉 平 原 皮 影 戏戏无管弦乐伴奏,只有渔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钹、大锣、小锣、马锣打闹台、间奏和唱腔过门。开始皮影戏班由三至四人组成,两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一人“打夹手”(锣鼓等) 。后来引进民族器乐伴奏和增添女艺人唱女词,皮影戏班人数增至五至八人,进一步增强了皮影戏唱腔的艺术效果;加上服装灯光面景、扩音设备,使皮影戏极富艺术感染力。 ( 三 ) 歌 词多来自文学创作,小说、文学诗集、各朝代的民间故事。脚本一般很简短,都是表演者根据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即兴作词。语言艺术,方言道白,夹杂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方言土语等,幽默风趣诙谐,充满

6、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使听众极具亲切感。 沔阳渔鼓皮影戏,初期的演唱形式是“单口打溜”。 江 汉 平 原 皮 影 戏“单口打溜”唱词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固定唱词,如八仙词 、 两头忙 ,艺人称之为“呆词”;一种是“ 浩水”,即即兴创作,见什么唱什么,灵活多变,重在迎合主人心理和逗笑。唱腔主要有平腔、 哭灵腔 、道士腔、 鱼尾腔、 琵琶腔、观音腔 、杂花腔。唱词有“三、三、四” 的十字句、 “二、二、三”的七字句和“五、五、七、五”的长短句三种。 大段唱词有一韵到底和每段一韵两种。所用韵目分为“光、消、板、修、歌、麻、洋、于、亲、乖、为、克、四、中、福”。 沔阳渔鼓皮影唱词“十五韵”和诗词韵字“

7、十三辙”相同。艺人演唱渔鼓皮影,必须通晓音韵,尤其是自编自唱“浩水词”时,一定要做到出口成章、压韵合辙。 (4)曲目 凡是有故事吸引人们兴趣的章回小说、传奇故事,都可以由艺人“浩水”(口头编唱) 。因此,渔鼓唱本多得不胜统计。流传下来的曲目如十三款 、 吴汉杀妻 、 乾隆游江南 、罗通扫北 、 杨家将 、 呼家将 、 封神榜 、 隋唐演义 、 薛刚反唐 、 七侠五义等大部头,一部戏连环上演三两个月极为平常。 ( 五 ) 表 演皮影艺人又增设了活动舞台,硬片布景、电器设备、特技幻灯等设施。 江 汉 平 原 皮 影 戏水、火、风、云、雷、雨等均可表现出来;影像也由原来的侧面双眼,把死眼睛、死嘴巴改

8、为活眼睛、活嘴巴;女主角也一律有女演员演唱,从而改变了男演员把持皮影舞台的局面,使观众耳目一新。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艺人们使它们的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在薄布做成的银幕后面,由艺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种类型的道具、布景,通过灯光将影象在银幕上显映出来,色彩绚丽,如同电影一般。 ( 六 ) 史 料 记 载沔 阳 县 志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沔阳一带凡办会事、酬神就有唱皮影的习俗。解放前皮影戏还是人们过年、庆丰收、谢神、祭庙的主要娱乐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演大回窑 ;二月二是土地菩萨生日,演土地会 ;三月三是寒食节,演火焚绵山 ;四月八祭

9、神演箍箍阵 ;五月端午节演泪罗江 ;六月六祭杨泗将军演哪吒闹海 ;七月七日演鹊桥渡 ;八月十五演唐明皇游月宫 。娱神又娱人,皮影戏增添了节日气氛。 工 艺江汉平原北依汉水,南临长江,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 皮 影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

10、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后来,皮影艺人又增设了活动舞台,硬片布景、电器设备、特技幻灯等设施。水、火、风、云、雷、雨等均可表现出来;影像也由原来的侧面单眼发展为半侧面双眼,把死眼睛、死嘴巴改为活眼睛、活嘴巴;女角色也一律由女演员演唱,从而改变了男演员把持皮影舞台的局面,使观众耳目一新。 皮 影 图 片皮影的关键之一是形象造型,特别是人物形象的雕镂粉饰。皮影艺人从民间剪纸中得到启

11、发,最先用牛、猪、羊等动物皮革作造型材料,精雕细刻,制成影人影物。后来由于皮料短缺,造价太高,而且皮革易受潮变形,因此艺人就改用素纸裱糊,彩笔绘饰,逐渐取代了皮革雕镂。 沔 阳 皮 影一担皮影箱子,一般要求有男粉脸头子 1520 个,有男帅、帝王、鱼尾粉脸,束发粉脸等;女粉脸头子 1015 个,有花旦、正旦、女帅、凤冠、道姑等;花脸头子 1520个,有红花脸、黑花脸、杂花脸、女花脸等;老纵头子男女各 4 个,有男纵、女纵、道公、道婆等;奸白脸头子 68 个,有老、小奸相、奸王等;丑白脸头子 1015 个,有老、中、小、女摇旦、站堂等;各类专门头子 2030 个。共需 120 多个头子(人物头像

12、)才能应付各种剧目。这些头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专用头像造型,如包公:额上雕绘有代表阴阳的日月图,象征包公善断人间地狱之冤。红、白、黑三色随花纹敷于额头之上,使包拯形象既威且善。江汉皮影的粉脸、女旦、须生头像清秀、干净、柔美;奸白脸、丑角夸张变形,有极好的戏剧效果。 沔 阳 雕 花 剪 纸如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 阳 ( 仙 桃 ) 剪 纸 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仙桃市是湖 北 省 剪 纸 艺 术 之 乡 ,沔阳雕花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荆楚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沔阳雕花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构图匀

13、整均衡、剪刻并施、雕工精细而独具一格。 还有源于潜江的“汤格”和“ 郭格”。 “汤格”皮影以 “板影”为主, “亮影”为辅,采用阳雕阴刻的方式制作。纹身装饰花纹分为龙、凤、蝴蝶、菊花、万字梅花等各类图案,其刻工细腻。 “郭格”皮影是在“ 汤格 ”皮影造型的基础上加以戏曲脸谱及戏曲人物装束后雕刻而成。其特色为在后背照光时,色彩透明线条精细,民族气息浓郁。雕刻材料多为牛皮。 传 承皮 影 场 景雕刻精美,唱腔高亢的沔阳皮影曾给仙桃人带来不少欢笑和荣耀。1953 年,皮影艺人龚本槐创作、演出的武松打虎在全省和中南局获得一等奖。抗美援朝期间,4 位皮影艺人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

14、保家卫国。1955 年 3 月,赴省会演,沔阳皮影戏武松打虎荣获会演一等奖;1988 年,西德国家皮影代表团在沔阳观看了皮影戏后,索取两个皮影像带回国内,并陈列在该国博物馆内;1981 年 5 月,中央文化部及全国木偶皮影协会的的领导同志到沔阳,观看了皮影戏火焰山后,对该剧的唱腔极为赞赏。省电视台也前往拍摄了一组介绍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一时间,全市皮影队发展到 40 多支,从艺人员达到 250 多人,创造了“村村院院演皮影”的景观。沔阳皮影早年在仙桃市“熊”啊,老百姓爱皮影子的演出。一有皮影演出的时候,十里乡亲摇着鹅毛扇老早就把场子围得满满的。小孩子一边喝着酸梅汤,一边学着皮影子的动作玩耍嬉戏

15、。以前演出的舞台是用木板铺的,一到演沙场,武打的时候,演员比拼的就是脚力,谁演的投入,他的脚跺的力气就大,声响就打。两个演员通过跺脚来表示战斗的激烈。而且老沔阳人还特别欣赏能把舞台的板子跌破跌穿的演出队,这也成为各演出队演出的一种实力检验。哪个队伍演出的声响动作越大,老百姓就愿意接他们再来演出。而近些年,由于大批有影响的皮影艺人或年事已高,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导致许多技艺、流派失传,再加上观众断层,皮影演出团体锐减,全市仅有皮影艺人近 100 人,其中仅有近 20 人坚持常年在农村演出,近 30 人在进行业余演出。皮影戏的濒危状况引起了仙桃市政府的关注。仙桃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

16、振兴皮影戏种的事宜。仙桃市文化部门指导成立了市 民 间 皮 影 艺 术 家 协 会 和民有民营、自负盈亏的沔 阳 皮 影 艺 术 剧 团 。市财政以“以钱养事”的方式,对皮影艺人给予适当扶持,重点培养了李瑞志、龚金庭、张静平等 10 多个皮影戏文化中心户。 皮 影 图 片尤其是近两年来,市里成立了工作专班,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推介、保护沔阳皮影戏。先后组织了“好邻居”皮影戏纳凉晚会、体育广场“文化遗产日” 皮影戏展和市政广场“ 文明城市创建迎检 ”皮影戏汇报演出等大型演出活动。 全国“八艺节” 期间,市文化部门还特地组织皮影作品在省博物馆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出,提高了沔阳皮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去年一年,全市 3 个专业团队演出皮影戏1050 多场,观众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