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造施工方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318774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改造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结构改造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结构改造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结构改造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结构改造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构改造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改造施工方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2第二章、工程概况2第三章、施工部署.3第四章、施工进度计划5第五章、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65.1、测量放线.65.2、结构拆除.65.3、结构植筋.85.4、碳纤维加固105.5、钢筋工程.125.6、模板工程.155.7、混凝土工程16第六章、质量保证措施.17第七章、安全保证措施.19附图一、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20附图二、梁板拆除加固平面图.212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依据1.1、编制说明本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设计图的相关要求进行编制,在人 员管理、设备配置、材料供 应、 质量要求、进度控制等方面统一部署的原则下,按结构拆除、结构加固两部分编

2、制。根据本工程的设计特点、功能要求,本着对甲方资金合理利用,对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原则,在“经济、优质 、高效”的基础上编制本方案的编制融合了目前我司类似工程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施工方法,力求重点突出、全面、可行并有针对 性和侧重点编制。本公司机构健全,技术质量部、生产安全部是指导、督促、检查履行工期、执 行标准、 规 范、 规程及公司规章制度的职能部门,使工程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工期得到了保证。1.2、编制依据根据甲方提供的改造工程设计施工图纸。根据图纸会审纪要和相关的技术交底答疑文件。依据原结构型式、工程量和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现行相关的规程、规范及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

3、367-2006、 混凝土 结构后锚固技术规 程,JGJ145-2004等。国家及地方相关的工程建设、建筑法规。第二章 工程概况2.1、工程简述本工程属兰波、红城丽景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停建工程,建设单位3为兰波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单位为武汉建筑设计院。工程位于重庆渝中区大坪红楼宾馆旁,紧邻长江路主干道旁,人车流量大,施工区域与进场路口高差较大,进场道路单一、坡度较大且窄。建筑面积为70000左右;建筑高度 106.2 米,层数为 35/-2 层;0.000 米相当于绝对标高 318.6 米。0.000 米以下为 2 层裙楼,以上分为 C、D 栋塔楼。现 C 栋 主体结构已施工至二十八层、D 栋主

4、体结构已施工至三十一层。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项目用途主要为民用住宅,标准层建筑面积为 850m2 左右,层高为 3.0m。2.2、设计说明改造要求:将标准层原设计 6 户改为 10 户。拆除部位:每层楼剪力墙开门洞 8 个,其中 M1021、M0921 各为4 个;梁板为局部拆除。加固方式:新增柱、梁板钢筋采用植筋锚固方式,梁底为二三层 300g/m2 碳纤布加固,板底 为一层 200g/m2 碳纤布加固。第三章 施工部署3.1、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以项目管理部为核心,施工作业队为基础,成立本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体系,机构图如下:4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技术员木工作业班组钢筋

5、作业班组砼作业班组石工作业班组植筋作业班组碳纤维作业组各施工作业队(班、组)作业人员3.2、劳动力使用计划石工:40 名;木工:10 名;钢筋工:6 名;混凝土工:20 名;植筋及碳纤维加固工:30 名;焊工:1 名。3.3、主要设备使用计划空压机:8 台;电焊机:1 台;氧割机:1 套;水钻:4 台;插入式振动器:4 根。53.4、周材使用计划483.5钢管:12000m;扣件 :8000 颗;10mm 厚的覆膜竹胶板: 1000;18mm 厚的酚醛树脂胶合板: 200;密目式安全网:800;32螺旋顶杆:400 个。3.5、主要材料工程量计划C35 混凝土:1400m 3;钢材:140t;

6、碳纤布加固:300g/m 2为 900m2;200g/m2为 740m2 ;植筋:120000 根。3.6、施工段划分及施工顺序施工段划分:每栋建筑划分为两个施工作业段,每个施工段间隔两层楼同时施工。施工顺序:采取立体分层,由上向下进行。第四章 施工进度计划为确保总工期完成,本工程工期计划控制在 100 天左右,每层楼工期为 12 天,按立体分层流水作业施工。施工节点工期控制如下:结构拆除:75 天;结构植筋:60 天;6新浇钢筋混凝土:60 天;结构碳纤维加固:45 天。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见附图一。第五章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5.1、测量放线平面控制:根据原结构施工主轴线 ,按 设计要求

7、,弹出拆除部位边线,并距拆除边线外 200 作引测线,作为新增结构的控制线。新增梁部位的梁、板拆除,拆除边线加宽至新增梁边外 100150mm,以便于梁筋的绑扎及板筋的锚固。高程控制:将原结构标高转测至室内,并在墙面上统一弹出+0.50米水平线,作 为高程控制依据。5.2、结构拆除本工程结构拆除主要有砌体拆除、梁板拆除和剪力墙拆除。拆除顺序为:先砌体、再梁板、后剪力墙。5.2.1、砌体拆除根据设计要求,对须拆除的墙体均考虑破坏性拆除。拆除范围包括设计明确需全部更改的墙体;对于须部分拆除的墙体,考虑局部拆除后已影响了墙体的整体性,为保证工程质量及结构安全,采取全部拆除;对原有户内空心砌块隔墙因功

8、能转换改为厨房或厕所墙体时,此内墙体需全部拆除,按厨房或厕所填充墙要求砌筑;对于新增墙体须与原有墙体连接时,在不影响功能使用的情况下,可在连接部位将原有墙体按马牙搓拆除,增设构造柱,拆除时为不影响原有墙体的整7体性,可采用切割机辅助人工拆除。拆除时,应由上向下进行拆除,拆除高度按砌块高度逐线进行,严禁墙体成片或整体性推塌,以免撞击楼板对结构进行损伤。拆除的砌体应及时清理出楼面,如堆积在楼面时,高度不能超过 500、且不能在需拆除的梁板部位。5.2.2、梁板的拆除5.2.2.1、拆除顺序:先拆板、后拆梁。5.2.2.2、拆除方式:采用人工剔打和机械辅助相结合的拆除方式。5.2.2.3、结构支撑加

9、固方式拆除前,先确定拆除的部位,根据结构受力情况,将拆除部位相邻的梁、板 进行加固。采用搭设钢管脚手架支撑,将厚木枋置于梁底或板底,并用螺旋顶杆顶紧,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大于 1500mm。梁板拆除加固平面图见附图二,加固立面图如下图所示。85.2.2.4、现浇板的拆除先用人工将需拆除部位四周剔打出槽,再用风镐配合人工进行剔打,待砼 全部剔打完成后,再拆除板筋。5.2.2.5、现浇梁的拆除对于整段全部拆除的梁,采用空压机直接剔打,由中间向两端进行;对于局部拆除的梁,采用人工剔打到位,禁止用空压机剔打。在拆除过程中, 对于梁需保留的钢筋,应避免受到损伤。5.2.3、剪力墙的拆除剪力墙的拆除为直接在墙

10、上开门洞,先用切割机或水钻沿洞口四周进行切割拆除,再用空压机由中间部位向四周进行剔打。为保证剔打时避免损伤门洞四周墙体边缘,墙边不到位的地方均采用人工剔打到位。5.3、结构植筋5.3.1、施工流程定位钻孔清孔检查孔深插入钢筋灌注胶液钢筋定位钢筋表面除锈调直拌合锚固料95.3.2、放线定位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对需植筋的部位弹出构件边线,在构件边线内剔除混凝土保护层,露出原构件主筋位置,避开钢筋位置,标出钻孔位置。新增梁筋植入原有梁内时,新增梁上部筋植入原有梁上部筋下方,新增梁下部筋植入原有梁下部筋上方。新增板筋锚入原有梁内时,如板顶标 高与梁顶标高一致,将梁顶上部剔除板厚高度,将板筋直接锚入梁内,

11、如板顶标高低于梁顶标高,采用钻孔植筋方式。钻孔位置应准确,孔间距不小于 20mm、且大于 1d。5.3.3、钻孔、清孔钻孔采用冲击电钻成孔,钻孔位置如遇钢筋不能钻进时,可适当调整位置后再钻。孔洞间距和孔洞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钻孔直径可按植入钢筋直径的 1.5 倍选取。孔壁要求完整,不得有损伤和裂纹。孔道完成后应及时会同甲方、监理人员对孔径、孔深、位置等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成孔后的孔道检查符合要求后,必须清除孔道内的粉尘,避免由于粉尘产生隔离而影响粘接质量。采用吹风机、毛刷以及高压气流进行清除,先用吹风机鼓吹几遍,然后用刷子来回清刷孔道,直到无粉尘为至。禁止采用水冲洗,以免残留

12、在孔中的水分削弱粘接剂的效果。5.3.4、植筋将结构胶采用专用的注胶枪向孔内进行注胶,注胶时应由孔底均匀地将适量胶液向内注入,并注意勿将空气封入孔内。注胶量为孔10深的 2/3 即可,且不得少于钻孔体积的 1/2 并以钢筋插入孔内后有胶液溢出孔口为准。然后将钢筋按平行于孔洞走向轻轻植入孔中,直至插入孔底,胶液溢出,按顺时针方向将钢筋轻轻转动,以利于排除孔中空气。清除孔口多余结构胶,对于水平钢筋应用软质材料将孔口堵上,在结构胶未固化前(固化时间一般为 48 小时),不得将钢筋碰撞摆动,以免影响粘接质量。5.3.5、检测试验在植筋 48 小时后,即结构胶固化达到强度要求后,可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植

13、筋情况进行现场抗拔试验,抗拔试验荷载为 1.15NK。植筋取样试验按 10 层楼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每种规格按植筋数量的1%、且不少于 3 根进行取样。抗拔试验合格后,方可 进入下道工序施工。5.4、碳纤维加固本工程碳纤维加固部位为梁和板,梁底为二三层 300g/碳纤维、板底为 一层 200g/碳纤维。5.4.1、施工流程5.4.2、施工准备认真阅读设计施工图,了解设计意图,作好技术交底。根据设计要求,对需粘贴碳纤布的位置进行现场描线。施工准备 基层处理 涂刷底胶 涂刷浸润胶粘贴碳布 碳布外刷浸润胶检测试验 抹 灰11对使用的材料、机具作好施工前的准备。先进行现场粘贴实验,其中包括荷载抗拔试验,

14、合格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5.4.3、基层处理用角磨机、砂轮机等工具将混凝土表面的油污、浮浆等杂质清除干净,混凝土表面打磨平整,尤其是表面的凸出部位要磨平,直至露出混凝土新面,转角粘贴处要进行倒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圆弧半径不小于 20mm。混凝土表面如有剥落、蜂窝、腐蚀等劣化现象的部位应予剔除,对于较大面积的劣质层,在剔除后应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复,如有裂缝现象, 应先进行封闭处理。混凝土表面打磨完成后应用吹风机将表面粉尘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然后用脱脂棉沾丙酮擦洗混凝土表面。5.4.4、涂刷底层胶按一定比例将主胶剂与固化剂先后置于容器中,用搅拌器均匀搅拌,配置成底胶剂,并根据现场气温决定用

15、量,控制使用时间。用滚筒刷或毛刷将配置的胶剂均匀的涂抹在混凝土表面,厚度不超过 0.4mm,并不得有漏刷、流淌和气泡等现象,待胶 剂固化后,固化时间以手指触感干燥为宜,一般不小于 2 小时,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如混凝土表面有凹陷部位,应用刮刀嵌刮整平胶修补填平。5.4.5、粘贴碳纤布将配置好的浸润树脂均匀的涂抹于粘贴部位,在搭接、转角部位12应多涂抹一些,将碳纤布用手轻压帖于粘贴的位置,采用专用滚筒顺碳纤维方向反复滚压至胶料渗出碳纤布外表面,挤出气泡,使胶料充分浸润碳纤布,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布。多层粘贴重复以上步骤,待碳布表面指触感干燥为宜,方可进行下一层的碳纤布粘贴。在最后一层碳纤维的表面应均匀的涂抹浸渍树脂,并抛撒粗砂粒,以增强与抹灰层的粘接。5.4.6、质量要求及检验碳纤布实际粘贴面积应不少于设计量,位置偏差应不大于10mm;碳纤布与混凝土之 间的粘接质量可采用小锤轻轻敲击或手压碳纤布表面的方法检查,总的有效粘贴面积不应低于 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