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府办〔2011〕54号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14207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府办〔2011〕54号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府办〔2011〕54号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府办〔2011〕54号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府办〔2011〕54号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府办〔2011〕54号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府办〔2011〕54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府办〔2011〕54号(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苏府办 201154 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市文广新局制定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二一一年三月十四日2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现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建设规划。一、创建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

2、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实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坚持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的原则。结合实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注重立足本市、面向东部地区、瞄准国际同类先进城市标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3.

3、坚持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3展一体化的要求,密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特点优势,坚持统筹协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文化发展的合力。4.坚持改革创新、争先率先的原则。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科学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效率。5.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工作目标。用两年时间(20112012 年)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任务,力争到 2012 年底基本建成设施网络广覆盖

4、、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各项工作均达到文化部、财政部规定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一)设施网络。1.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 0.16 平方米,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2.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 1 册以上;3.市、县级市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 1 次以上;4.人均年增新书在 0.04 册次以上;45.人均到馆次数 0.6 次以上;6.100%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7.100%行

5、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 200 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8.100%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二)服务供给。1.市、县级市(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 56 小时;2.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 56 小时;3.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 42 小时;4.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年均惠及农村和社区群众 3000 万人次;5.年均向基层送书 10 万册、送戏 3000 场次、送电影 13000 场次;6.市、县级市两级图书馆、文化馆配备一台以上流动服务车;7.市、县级市两级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 60 次;8.市、县级市两

6、级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 12 场以上,流动展览 10 场以上;9.市、县级市图书馆建设 3 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三)人员编制。1.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落实 3 名以上人员编制,实行基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2.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 70%;3.县级市(区)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580%。三、创建示范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一)创建重点。1.持续推进设施网络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基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条件。2.全面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切实保障广大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3.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专业化水平明显

7、提升;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创建,形成一批具有提供专业化、高质量服务能力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探索职业准入的实现方式,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科学发展。6.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为突破口,增加投入总量,改善经费结构,提高投入效益,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体系。7.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

8、索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行为规范、激励有效、人尽其责、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内部6运行机制。(二)主要任务。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设施网络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和阵地,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完善的设施网络体系为基础。今后两年我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向基层、农村深入,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1)实施县级市、区文化馆达标建设。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颁布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加强县级市、区文化馆达标建设。在现有 8 个国家

9、一级馆的基础上,到 2012 年,市、县级市(区)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2)实现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全覆盖。按照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创新完善社会建设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苏发 201060 号)和 关于进一步加强苏 州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见(苏文群字2011 4 号)要求,着力推 进城市新建社区(新城区、开发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区)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文化室)建设。(3)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文化馆(站),推进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到 2012 年底,基本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镇(街道)、社区全覆盖。(4)实施评弹书场(

10、票友活动场所)覆盖工程。积极推进镇评弹7书场(票友活动场所)建设。到 2012 年,基本实现镇级评弹书场全覆盖。(5)探索政府统筹文化设施的建管用机制。根据苏州市基层文化标准化建设评选和命名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文群字2010 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基层文化馆(站)、文化社区(村)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阵地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基层文化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只有通过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实现。提供实用、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1、。因此,今后两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益为战略重点,在提高服务的利用率和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上取得明显突破。(1)实施苏州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制定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暂名),城区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采用以苏州图书馆为总馆,区、镇(街道)、社区图书馆为分馆的总分馆模式,构建覆盖城区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市、区两级政府分别承担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责任。各县级市参照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标准,将镇图书馆纳入各县级市的总分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实行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通

12、8借通还。到 2012 年底,全市要建成公共图书馆总分馆 140 个,至“十二五” 末, 苏州全市将有 1 个总馆、 12 个二级分馆、200 个社区(镇)分馆。(2)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系统工程。根据中宣部、文明办关于开展“ 我们的 节日” 传统文化节庆 活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真正从群众需要的出发,依托“江河湖海 ”兼具的水文化资源和“吴文化” 独特 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城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做优做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向纵深开展,最大限度满足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工程之一:统筹实施以群星璀璨“我们的节日” 、“广场活

13、动天天有” 、市直舞台 艺术 “四进工程”和“城区各广 场主题活动” 为主要形式的“四大系列 ”品牌文化惠民活 动,开拓多种形式的文化 “三送”和“ 四 进” 活 动,不断提升活 动质量。工程之二:做亮做强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打造能够传承弘扬悠久历史城市文脉、独具魅力地域特色的艺术节庆活动。(见附件 1)工程之三:各市、区按照“一市(区)一品” 或“一市(区)多品”的发展战略,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充分展示吴文化和“江、河、湖、海” 水文化的深厚底 蕴,做强做大各具特色的品牌。(见附件 2)同时,广泛开展“一镇 一品、一镇多品” 以及 “一村一品”,鼓励举办各类民间文艺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和镇、村和

14、社区文化节。落实“两个一流”:每个街道都有一支一流的文化 团队,都有一项一流的活动品牌。加强“民间 (特色)艺术之乡” 和 “市文化示范镇、文化先进9镇(街道)”建设。 工程之四: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需要以及广大民众的需要,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精心组织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同时,组织开展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融合各类人群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3)组建“苏 州市群众文化活 动总团” (暂定名)。充分发挥市文化馆龙头馆作用,整合各市、区文化馆资源,凝聚各群众文化队伍力量,

15、建立全市文化网络互动体系,组建“苏州市群众文化活动总团” ,实现 公益性文化 设施从“ 小、散、 杂”向“网络化、一体化” 提升;群众文化创作从“ 自娱自乐型” 向“示范带动型”提升;群众文化团队从“各自 为政” 向 “合作互补”提升。(4)强化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根据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继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原有品牌基础上新增两个以上创新服务品牌。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免费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开放,完善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3.公共文化

16、服务数字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文化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公共文化的管理、运营和服务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新信息技10术应用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加快基础性技术普及和升级改造的同时,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1)加快“四位一体 ”(村图书室、农家书 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各市、区政府要集中和整合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村图书室的资源,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农村提供较为专业化的、普遍均等的公共信息服务。到 2012 年底,基本完成“四位一体”农 村综合信息服 务体系建设。(2)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基层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