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04553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第 1 页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 聂鹏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最早是从他的小说集采蒲台开始的。他的小说给我留下的最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战争场面,却自有一种吸引人入胜的神奇力量战争中人的心灵美。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高中时读的最多的是他的荷花淀 ,时至今日,一闭眼,依然能回想出其中的场景:朦胧迷离的月光下,水生说他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

2、腻、多传神的细节啊!也许是阅历和积淀不够,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新奇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的我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 ,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了。现在的我更喜欢读他的散文,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情有独钟。 晚华集 、 秀露集 、 澹定集 、 尺泽集无论是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还是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都融入了

3、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孙犁先生在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边教学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也许正是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他才能长期保持一种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哲思都能促使其作品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第 2 页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

4、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须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在创作于1962 年的散文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总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

5、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 。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老先生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992 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 。 “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 ”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

6、入1939 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 “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 ”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第 3 页在十七年间,孙犁先生的散文从题目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反而会让人感觉很平庸,但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甘苦体验。我认为孙犁先生的创作风格与日本川端康成类似,但二人的源头却迥然不同:孙犁源于对故

7、土的爱,而后者却是因其身世。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孙犁进入了本村的一所初级小学读书。但最吸引孙犁的,似乎不是学校的功课,而是民间的评书。他常常被吸引去听呼家将 、 七侠五义 ,在评书的引导下,从十岁开始,他阅读红楼梦 、 水浒传 、 封神演义 、 西游记 。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中,他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白洋淀质朴的人情风俗培养起了他对故乡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他讨厌战争,但却不得不投入抗战的洪流,谁让他是如此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故土。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