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胚复习题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04535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组胚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动物组胚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动物组胚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动物组胚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动物组胚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组胚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组胚复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绪论1.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细胞: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组织:由许多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的细胞借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集体。 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规律结合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并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系统:由功能密切相关的多个器官组成。2.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概念。 家畜组织学: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功能关系的科学。 家畜胚胎学:研究动物个体发生及发育规律的科学。3. 微细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 染色的概念。 微细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包括光镜和电镜结构。 嗜酸性:与酸性染料有亲和性且被染上颜色的物质 嗜碱性:与碱性染料有亲和性且被

2、染上颜色的物质 HE 染色:应用碱性染料苏木素和酸性染料伊红染色的方法。4. 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的微细结构、功能关系及发生规律的科学。5. 本课程与家畜解剖学的学科关系及区别。本课程为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既是解剖学和生物学的延续,也是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结构基础, 为学习动物遗传学、动物繁殖学、家禽学等学科奠定基础。第 2 章细胞 单位膜、主动运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常染色质、异染色质、细胞分化的概念。 单位膜:电镜下可见三层结构,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深暗) ,中间层电子密度低(明亮) ,通常把具有这样三层结

3、构的膜称为单位膜或生物膜。 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差由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高浓度的一侧运输。 粗面内质网(RER):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有密切关,它既是核糖体附着的支架,又是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滑面内质网(SER ):功能较为复杂,因其内含不同的酶而具不同的功能,如:合成类固醇激素,解毒、胆汁生成、糖脂代谢等。 初级溶酶体:又称原溶酶体,为刚从高尔基复合体上脱落下来,仅含水解酶,尚无作用底物。 次级溶酶体:又称吞噬性溶酶体,含有水解酶、作用底物及消化产物。 常染色质:伸展状态,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弱嗜碱 性,着色浅,大多位胞核中央。2 异染色质:浓缩状态,转录不活跃或不转录的染

4、色质,强嗜碱性,染色深,块状,多位于核膜下。 细胞分化:胚胎细胞或幼稚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组成上由共性向特异性,可塑性向稳定性方向转化的过程。1.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核糖体:除成熟的红细胞,所有细胞内均有存在,代谢率越高的细胞数量越多。 光镜下:呈杆状或粒状。 电镜下:两层单位膜构成,外膜光滑,内膜内折形成线粒体嵴,嵴间为嵴间腔,内外膜间为膜间腔。嵴间腔内充满线粒体基质,含基质颗粒,多种酶系统。 功能:合成蛋白质 游离核糖体:合成细胞本身的结构蛋白。 附膜核糖体:附着于膜上,合成外输性的分泌蛋白。 内质网:由单位膜构成的管网状、囊泡状或扁平囊

5、状的膜相结构。根据表面有无核糖体附着,分为两类: 粗面内质网(RER):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有密切关,它既是核糖体附着的支架,又是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滑面内质网(SER ):功能较为复杂,因其内含不同的酶而具不同的功能,如:合成类固醇激素,解毒、胆汁生成、糖脂代谢等。 高尔基复合体:光镜:银染标本上呈网状(内网器) 。 电镜:由大泡、小泡和扁平囊组成的膜相结构。 功能:参与形成分泌颗粒和溶酶体,以及糖蛋白的合成及脂类代谢。 溶酶体:由单位膜包裹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囊状小泡,内含 60 多种水解酶,标志酶为酸性磷酸酶。 功能: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异噬作用:清除进入细胞内的外源性异物。 自

6、噬作用:清除细胞内的残余物。 自溶作用:某种特定情况下,溶酶体酶可释放出来,使细胞自行溶解。如蝌蚪变青蛙时,尾巴的脱落。2. 核仁、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 多数细胞核有 12 个核仁,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仁大而明显。电镜下,核仁外无单位膜,内由纤维部(rRNA)和颗粒部(核糖体前体)组成。化学成分: rRNA、DNA 和蛋白质。核仁内的染色质又叫核仁组织者,是分布在核仁周围的染色质伸入到核仁内的部分,属常染色质,内含 rRNA 基因。 功能:合成 rRNA 和组装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前体。 化学成分:DNA、RNA 和组蛋白、非组蛋白组成的纤维状复合物。 常染色质:伸展状态,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7、,弱嗜碱 性,着色浅,大多位胞核中央。 异染色质:浓缩状态,转录不活跃或不转录的染色质,强嗜碱性,染色深,块状,多位于核膜下 染色体:染色质高度卷曲变短变粗,组装成光镜下可见的短线状或棒状结构。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3 性染色体:各种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和组型是恒定的,在体细胞均为双倍体。其中有一对为性染色体,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雄性为 XY,雌性为 XX;禽类的雄性为 ZZ,雌性为 ZW。 功能:DNA 上储存着亲代的遗传信息,一方面,通过 DNA 的复制和传递,把遗传物质传给子代;另一方面,通过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合成各种蛋白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活动,影响细胞的分化生长和成熟。3. 以合成蛋

8、白质的功能为例,试述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氨基酸胞吞溶酶体消化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分泌颗粒胞吐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由细胞质内的游离核糖体合成,然后由胞质通过核孔进入胞核;胞核中核仁内的染色质通过转录合成 rRNA,进而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的大小亚基,然后再经核孔进入细胞质,组合成多聚核糖体。细胞核内的染色质通过转录合成 tRNA 和 mRNA,两者经核孔进入细胞质,分别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在整个细胞活动过程中需要的能量均由线粒体提供。第 3 章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分布规律(1)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内无血

9、管及淋巴管,细胞所需营养由其深部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渗出供给。 内含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2)分类: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衬帖于有腔器官的内表面或某些器官的外表面。腺上皮:分布于各种腺体内。感觉上皮:分布于感觉器官。生殖上皮:分布于卵巢表面、曲精小管。肌上皮:分布于腺泡基部。2.各种被覆上皮的形态结构、分布及功能3.上皮、内皮、间皮、腺上皮、腺的概念 内皮: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 腺上皮:以腺细胞为主要成分构成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4.上皮组织(细胞)有哪些特殊结构上皮组织为了适应其功能需要,在其各个面形成许多特殊结构。其构成:(1)细胞膜 +细

10、胞质 (2)细胞膜+细胞质 +细胞间质4第 4 章结缔组织1.固有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结构特点:细胞数量少,种类多,散布于间质内,分布无极性 :细胞间质成分多,有纤维和基质:内含有血管和淋巴管:分布极为广泛: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分类:(1)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2)软骨组织 (3)骨组织 (4)血液和淋巴2.疏松结缔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组成。 亦称蜂窝组织,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乃至细胞之间。特点是细胞数量少,种类多,排列松散。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功能。 结构:(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

11、细胞(2)纤维:胶原细胞、弹性纤维、网状纤维(3)基质3.巨噬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形态结构:光镜:胞体形态不规则,多突起,胞质嗜酸性,内有许多吞噬颗粒;胞核小,色深。电镜: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较多微丝、微管、溶酶体、吞噬体及残余体。功 能:1. 趋化性和变形运动:趋化性:细胞受到某些化学物质(趋化因子 )的刺激可作定向运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这种特性称趋化性。2. 吞噬作用:可吞噬细菌、肿瘤细胞、异物、衰老死亡细胞等3. 分泌作用: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免疫。4. 参与免疫应答:将吞噬的抗原物质进行加工、处理 淋巴细胞免疫应答4.致密结缔组织

12、、网状组织、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致密结缔组织:结构特点:细胞、基质少,纤维发达,排列紧密。分类: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3.弹性组织网状组织:结构特点: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网状细胞呈星状多突起,突起彼此连接成网,核大色浅,核仁明显;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细而分支多,成为网状细胞的支架。网状组织构成淋巴组织和骨髓组织的基本成分。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疏松结缔组织将其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分布:皮下、网膜、系膜等。55.趋化性、网状组织、间充质的概念 趋化性:细胞受到某些化学物质(趋化因子 )的刺激可作定向运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

13、的部位,这种特性称趋化性。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网状细胞呈星状多突起,突起彼此连接成网,核大色浅,核仁明显;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细而分支多,成为网状细胞的支架。网状组织构成淋巴组织和骨髓组织的基本成分。 间充质:胚胎时期填充在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组织,由间质细胞呃基质构成,五纤维成分。第 6 章血液1.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浆和血清的区别:血清中没有血细胞。2.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及功能 形态结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含铁的碱性血红蛋白,HE 染为红色。直径 57m 。

14、禽类红细胞有核、有细胞器,呈椭圆形;骆驼和鹿为无核卵圆形。 生理特性: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膜具半透膜性质。平均寿命为120 天左右,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 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3.哺乳动物各种白细胞形态结构,染色特点和功能形态结构:细胞呈球形,有核和细胞器,一般多比红细胞大,种类较多,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能作变形运动,可穿越毛细血管壁而进入到周围组织。4.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的各自特征 有粒白细胞:分化程度高,无分化成其它细胞的能力;胞质嗜酸性,内含有特殊颗粒;胞核形状不规则,多呈分叶状。 无粒白细胞:分化程度低,可分化成其它细胞;核不分叶;胞质

15、嗜碱性,内无特殊颗粒,但含有少许嗜天青颗粒。5.禽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6.网织红细胞、造血干细胞、造血组织的概念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约占红细胞的 1%。用煌焦油蓝染色,胞质内有细丝或颗粒。胞质内残有核糖体,能合成血红蛋白。 造血干细胞:是能够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各种定向造血干细胞。起源于胚胎时期的胚外卵黄囊血岛,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脾和淋巴结有少量。 造血组织: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组织构成支架,其中充满少6量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及造血基质细胞,构成了造血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第 7 章肌组织1.肌纤维、肌原纤维、肌浆网、肌节、闰盘

16、等概念 肌纤维: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亦称肌纤维 肌原纤维:肌浆内含有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丝束,称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细丝状,d 12m,沿骨骼肌肌纤维的长轴平行排列。每条肌原纤维上都呈现明暗相间的带,且相互对应排列,故在整条肌纤维上呈现出明暗相间的横纹。 肌浆网是位于相邻两横小管之间,纵向包绕在肌原纤维周围的滑面内质网。 闰盘:在细胞端端相接处的肌膜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称闰盘2.如何在光镜下区分三种肌组织3. 骨骼肌纤维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电镜)结构:肌原纤维: 电镜:肌原纤维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粗肌丝位于肌节的中部,相当于 A 带位置;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其一端附着于 Z 线上,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至 H 带外侧,末端游离。由此可见, I 带内只有细肌丝, H 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