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案例精华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0602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测绘师案例精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注册测绘师案例精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注册测绘师案例精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注册测绘师案例精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注册测绘师案例精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册测绘师案例精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测绘师案例精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GNSS 连续运行基准站 1 国家 gnss 连续运行基准站勘选的主要考虑事项和条件?依托条件:建设用地、交通及基础设施保障。地质条件:基岩和站址地质构造的稳定性。环境条件:观测环视条件。其他:考虑周边已有大地控制点、水准点、重力点等情况。2 试列出具有代表性的不适合设立基准站的地点?断层破碎带内或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点。易于发生滑坡、沉陷、隆起等地面局部变形的地点(如采矿区、油气开采区、地下水、漏斗沉降区等)。易受水淹、潮湿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距铁路 200 m,距公路 50 m 以内或其他受剧烈振动的地点。站址附近已经或即将规划为其他建设项目,因建设影响基准站正常观测的地点。无线电

2、台、通信基站附近、雷击区及多路径效应严重的地点,距高压线 100 m 以内及其他强磁场影响地点,位于地面微波通信通道上的地点。3 勘选完成后应提交如下资料?地质勘察证明。点之记。勘选站址照片。土地使用的相关文件。站址实地测试结果。勘选技术报告。勘选中收集的其他资料(含地质、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1.3GNSS 大地控制网 1GPS 同步环个数为(n 一 1)(m 一 1)的最小整数,其中,n 为设计观测点数,m 为同步仪器总数;观测总天数=每点观测所需天数同步环个数。2 简述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目的和技术要求?由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构成,国家大地基准的骨干和主要支撑,以实现和维持我国三

3、维、动态地心坐标系统,保证大地控制网点位三维地心坐标的精度和现势性。基准站地心坐标分量年平均中误差应不大于土 05 mm,相对精度不低于 110-8,坐标年变化率中误差水平方向应不大于2 mm,垂直方向应不大于3 mm。均匀分布,覆盖我国国土。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宜布设在国家一等水准路线附近和国家一等水准网的结点处。地方的基准站:地方或部门建立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符合国家统一建站技术标准和一等大地控制网所规定的技术指标,经认证后,可纳入一等大地控制网。不复测。3 简述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目的和技术要求?目的实现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结合精密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

4、精化我国似大地水准面;为三、四等大地控制网和地方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提供起始数据。技术要求: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不应大于5 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不应大于土 10 m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 ll0-7,点间平均距离不应超过 50 km。在均匀布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应用服务和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等因素。复测周期为 5 年,每次复测执行时间应不超过 2 年。3 简述 b 级、c 级 gps 网观测的基本技术规定?gps b 级网: 星截止高度角为 l0 度;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 颗; 观测时段数3;时段长度23 h; 采用间隔为 30 s。

5、gps c 级网观测要求:1.卫星截止高度角为 15 度; 2.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颗;3.有效观测:卫星总数6 颗; 4.观测时段数2;5.时段长度4 h; 6.采样间隔为 1030 s。1.4 高程控制网1 影响水准测量成果的因素有哪些误差?如何减弱其影响?仪器误差:如 i 角误差、水准标尺每米真长误差、一对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温度变化对 i 角的影响、风力影响,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天气因素、仪器及尺承沉降影响;观测误差:由于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因素引起的误差;客观因素的误差,如日月引力产生的误差、重力产生的误差、 温度变化产生的误差等。为了减弱这些误差的影响,作业中应注

6、意:1)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进行观测 2)严格控制观测时间,选择最佳观测条件;3)作业前把仪器放在阴凉处半小时,设站时用测伞遮阳;4)每测段设站数为偶数站,奇数站和偶数站采用相反的观测程序;5)每站前后视距尽量相等 6)视线离开地面足够高度,坡度较大的地段应适当缩短视线;7)往返测应沿同一路线进行,使用同一仪器和尺承;8)对于客观因素产生的误差通过改正数的办法予以减弱。2 什么是大地高、正高、正常高?大地高和正常高有什么关系?大地高=法线-参考椭球面;正高=铅垂线-大地水准面;正常高=铅垂线-似大地水准面;大地高=正常高+高程异常。1.5 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华 1 高程异常控制点布设原则?应均匀分布

7、于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应具有代表性,点位分布应顾及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不同的地形类别区域,点位在不同地形类别均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丘陵和山地等地形变化剧烈地区应加大高程异常控制点分布密度。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宜利用不低于区域间距计算: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式(1-5-2)的计算结果。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 gb/t 23709-2009)中 4.5 规定精度的大地控制网点和水准网点。D=7.19ms/c 入 22 简述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流程?按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 gps 测量数

8、据处理。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水准测量数据处理。计算高程异常控制点的高程异常: 收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的重力资料与数字高程模型资料,并按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可采用地形均衡重力归算等方法完成重力点的重力归算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参考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技术,完成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采用融合技术消除或削弱高程异常控制点与对应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不符值,完成与国家高程系统一致的似大地水准面计算。3 简述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原则和精度评定方法?点位应分布均匀,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及有效区域边缘地

9、区均应布设。采用未参加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实测高程异常点作为检验点。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 300 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 200 个;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 1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 50 个;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 30 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 20 个。检验点与用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高程异常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似大地水准面格网间距。检验点应满足 gps 观测与水准联测条件。在利用旧点作为检验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以及是否满足 gps 观测与水准观测,符合要求方可利用。gps 数据处理按照: 全球定位系

10、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的要求执行。水准数据处理: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06 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2009 的要求执行。利用检验点的大地坐标和拟合后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各检验点的高程异常。精度评定:由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的各检验点高程异常与其实测高程异常不符值计算的中误差,作为似大地水准面精度。1.6坐标转换 1 简述不同坐标系坐标转换计算流程?1 收集、整理转换区域内重合点成果;2 分析、选取用于计算坐标转换参数的重合点;3 确定坐标转换参数计算方法与坐标转换模型;4 根据确定的转换方法与转换模型计

11、算坐标转换参数; 5 分析重合点坐标转换残差,根据转换残差剔除粗差点;6 坐标转换残差满足精度要求(合格)时,计算最终的坐标转换参数并估计坐标转换参数精度;7 根据计算的转换参数计算待转换点的目标坐标系坐标。1.7 大地测量数据库 1 大地测量数据内容?包括空间定位数据、高程测量数据、重力测量数据和深度基准数据及其元数据。每类数据主要包括观测数据、成果数据及文档资料。空间定位数据:其观测数据主要包括仪器检验资料、外业观测数据。其成果数据主要包括三维坐标成果、gps 点之记(属性)、gps 测量基线成果、天线高信息、参考框架转换参数、gps 网概要信息。其文档资料主要是指在各阶段形成的各种技术文

12、档资料。高程测量数据: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原始观测数据、观测手簿、外业计算资料和仪器检验资料等。其成果主要包括水准点成果、水准点之记、水准路线信息和测段信息。重力测量数据:测量观测数据可分为绝对重力测量观测数据和相对重力测量观测数据。其成果数据主要包括绝对重力点成果、相对重力点成果、重力点之记等。深度基准数据:沿岸海域的理论最低潮位数据,深度基准与高程基准之间的通过验潮站的水准联测数据。元数据:是大地测量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征的描述性数据;主要包括识别信息、参考基准信息和质量信息。2 简述大地测量数据库数据组织?观测数据可根据数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组织方式;一般按控制网、数据内容进行分类组

13、织,以数据文件为基本单元进行存储。成果数据按成果类型进行分类,按控制网进行组织,以点为基本单元存储;以点为基础,按照网、线建立控制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类成果的不同内容之间应建立逻辑关系,如控制点成果与点之记之间应通过点的唯一标识建立逻辑关系。文档资料按控制网、文档技术类型进行分类组织,以文件为基本单元存储。应通过控制网、控制点等作为关键字建立观测数据、成果数据、文档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和重力控制网之间存在重合点时,应以控制点为关键字建立重合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同一控制点具有多期成果时,应建立多期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3试述大地测量数据建库技术路线? 2.3 海图制作 1 简述水

14、下地形测量工程项目基本实施过程?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设备监测和调试、测线设计、动吃水的测定等;测量过程:包括水深测量、潮汐测量、声速测量等;数据处理:包括多波速数据处理、水深改正、质量控制、归位计算等过程;质量评估:利用主检比对水下地形测量成果进行质量评估;图形绘制:对测点平面坐标、水深进行转换,获得图形绘制要求的坐标系系统和垂直基准下的成果,用于水下地形图绘制;根据比例尺设计图幅,进行水下地形图绘制。资料整理、汇编和提交。2 海图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述海图的制作流程?(1)总体设计是确定海图的基本规格、内容及表示方法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海图图幅设计:根据制图区域范围,确定海

15、图图幅规格、图幅数量和对海图的分幅,以及确定每一幅海图的标题、图号及图面配置。海图一般根据制图区域情况采取自由分幅,陆域面积不宜大于图幅总面积的 1/3;海图一般设计为全张图,图幅尺寸一般为 980 mm680 mm 左右,特殊情况下图幅尺寸可略扩大,但最大不得超过 1020 mm700 mm;对开图一般图幅尺寸为 680 mm460 mm,图幅的标题配置在图廓外时,纵图廓应比标准长度小 25 mm。图面配置一般包括标题内容和位置、各种图表、说明文字以及方位圈配置的位置等。确定海图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海图比例尺、投影、坐标系统及深度、高程基准。海图一般除比例尺不同以外,其他数学基础都有明确的规

16、定;航海图一般采用墨卡托投影,坐标系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构思海图内容及表示方法:括海图内容的选择,确定地理要素的制图综合原则和指标、设计和选择表示方法,确定地名的采用原则。(2) 海图的制作流程:目前制作海图一般都采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其制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编辑准备阶段、数据输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和图形输出阶段。编辑准备阶段:即海图总体设计,确定海图的基本规格、内容及表示方法。数据输入阶段:将编图使所用的图形资料、数字资料、文字资料输入计算机的过程。数据处理阶段: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取得新编海图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预处理,包括投影、制图坐标系与比例尺的变换,高程基准面和深度基准面的改算,以及不同数据资料的格式转换;二是获取新编海图的数据处理,包括新编海图数学基础的建立、对编图数据的制图综合、图形处理与符号化以及拓扑关系的处理等。图形输出阶段: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海图;喷绘彩色海图;通过激光照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