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 ppt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81018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心理学导论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心理学导论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心理学导论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心理学导论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 ppt(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导论 PPT 整合心理学的定义内涵的演变19 世纪末:“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20 世纪 20 60 年代:“研究行为的科学” ;20 世纪70 年代:“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当代的定义:“关于个体的心理历程及行为的科学的研究”个体:研究对象;心理历程:个体内部活动行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观察)科学:依据科学方法(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科学(science)的内涵 广义:凡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狭义:专指自然科学直觉和常识的局限性(负责招聘的人事主管,叠纸游戏 Gilovich,1991)科学的态度批判性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特征:由科学方法体现客观性(objectivit

2、y)验证性( verifiability)系统性(systematization)采用的工具、实施程序、资料分析、结果呈现心理学的目标: 描述(description)描述所发生的事情 解释(explanation)解释所发生的事情 预测(prediction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控制(control)控制发生的事情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缪勒:神经特殊能量;大脑功能分区专司;神经细胞之间由电化作用产生神经冲动赫尔姆霍茨: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费希纳:通过改变刺激的物理属性来观察人的心理反应生理心理学,心理物理学生物学背景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遗传、环境、个体

3、差异、适应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 Philosophy + Physiology = Psychology冯特(1832 1920):现代心理学之父生理心理学原理 (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把意识的心理过程带到了心理学实验之中,完整地开发出实验方法构造主义(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 ;铁钦纳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功能主义(机能主义 functionalism)人物:詹姆斯、杜威观点:受进化论的影响考察我们的思想和感觉的进化机能更有意义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

4、意识的作用和功能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1896 年)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格动力: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行为主义(behaviorism) (1913 年)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个体行为不是遗传决定而是受环境影响学习到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完形心理学( 1912 年)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也反对行为主义的由多个反应形成整体人本主义(humanistic psyc

5、hology) (1960 年代)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狭义:信息加工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受完形心理学,电脑科学发展的影响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加工过程就是认知过程。研究高级的心理过程。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历程之间关系的学科。大脑各个部分执行哪些职能?现代心理学的七大观点生物学观点:研究行为与大脑机制之间的关系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论

6、):把行为看作是由本能力量,内在冲突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的动机驱使的行为主义观点(行为论):行为是由外部的刺激条件决定的人本主义观点(人本论):强调个体内在的作出理性抉择的能力认知的观点(认知论):强调影响行为反应的心智过程进化的观点(进化论):把行为看作是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文化的观点:探索行为及其在文化环境中的含义现代心理学的八大主题: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学习心理、身心发展、个别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第二讲:心理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脑的构造及其功能脑与心理疾病 神经递质如何影响我们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1. 神经元的构造与功能(见书本)神经冲动(动作电位):

7、由刺激引起沿轴突传导的短暂的电荷变化,信息传导经此活动而达成感觉神经元:感受器接收感觉器官的信息将之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中间神经元(联结神经元):加工信息,传导神经冲动,只在脑和脊髓中运动神经元:反应器把脑和脊髓的指令传达给身体组织 中枢神经系统中脊髓的工作2.神经元如何进行信息交换3. 神经系统的构造脑的构造与功能脑干(中脑、脑桥、延脑)小脑前脑(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质)1. 脑干中脑:整个脑的中点、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控制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网状系统: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脑桥(脑梁):脑桥的白质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协调身体两侧肌肉

8、活动延脑(延髓):与脊髓相连,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2. 小脑左右两个褶皱的半球和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非言语的学习和记忆小脑受损:行走困难,无法保持平衡,无法与他人握手,运动不连贯3. 前脑脑的最高层部分,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丘 脑:大脑的感觉交换平台,传递低级脑中枢和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左右各一个,由白质组成,胼胝体下方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与大脑皮质、脑垂体、延脑相连,管制内分泌系统,与体温、饥渴感,性等生理动机密切关联.饥饿感,调节渴感,体温,性行为。例:植入电极的白鼠、狂躁病人。边缘系统:海马:与记忆有关例:27 岁癫痫患者杏仁

9、核:影响攻击和恐惧,例:恒河猴的实验;猫怕老鼠?大脑皮质外形:褶皱的组织,大核桃仁重量:占大脑的 80%、厚度:1/8 英寸作用:调节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功能大约 200-230 亿个神经细胞、以及支持神经细胞的多达 9 倍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的保姆,参与信息的传递和记忆?(Travis,1994))垂体腺大脑半球的联合功能 大脑两半球分工合作 胼胝体负责沟通两半球医学上:在治疗癫痫症时截断胼胝体割裂脑试验:体觉试验:一支铅笔;视觉试验:斧头与玫瑰花睡 眠人的一生中 1/3 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与觉醒是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必须的生理过程生物节律:人的睡眠与觉醒与昼夜交替一致,这是人体“生物钟”的内

10、在控制。睡眠的基本特征:睡眠的普遍性;新生儿 16hr,六个月婴儿 13hr,儿童期(2-12 岁)10-12hr,青年期(12-18 岁)9-10hr,成年期 7-8hr,老年期(60 岁以上)5-7hr昼夜节律: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一贯性、规律性的生理躯体活动的变化模式睡眠节律:睡眠的脑电波研究始自 1929 年德国神经生理学家 Hans Berger睡眠时相:根据脑电图(EEG) 、肌电图(EMG ) 、眼动电图(EOG)的变化特征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REM)非快速眼动睡眠(non- rapid-eye-movement sleep,NREM

11、 )睡眠剥夺实验:严重的疲劳感;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和记忆力下降;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动;甚至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有些个体只是表现为特别贪吃,导致体重增加睡眠的功能保护功能(生物进化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适应生态环境,更利于物种繁衍。恢复身体机能生理:恢复精力,补充能量修护和重组记忆心理:完成清醒时尚未结束的心理活动对发育成长有利垂体腺释放生长激素睡眠周期阶段 1:以不规则的脑波为标志,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约 5-10 分钟。 (掉下悬崖?被外星人绑架?)阶段 2:阶段性地出现“睡眠纺锤波”(睡眠锭) ,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12、。约 20 分钟。 (偶有梦话)阶段 3: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阶段 4:深度睡眠阶段,脑的电活动增加,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约 30-40 分钟(大脑会加工某种特定刺激)阶段 5:快速眼动睡眠(REM)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脑波与清醒状态时很相似,但心率增加,呼吸加快。眼球转动,伴随梦境。肌肉放松,不易被叫醒。REM 第一次持续 510 分钟,相隔 90 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每个周期性循环中,花在深度睡眠(3、4 阶段)的时间会逐渐减少。新生儿:REM 约占 50%;大学生:阶

13、段 2 占 50%,阶段 4 约 15%,REM 约 25%;老年人:REM 约占 18%快速眼动睡眠的作用:婴儿期帮助建立控制眼动的神经肌肉间通路;有助于建立脑中某些机能结构,如动作机能,学习能力:可能起到维持心境和情绪的作用;可能是存储记忆所必需睡眠障碍:失眠:当人们不满意他们睡眠的质或量时,则患有失眠症特点:不能很快入睡;无法进入深度睡眠阶段、经常醒来;容易早醒等原因:心理学、环境、生物学因素的综合作用脑与心理疾病神经递质如何影响我们乙酰胆碱:促使肌肉运动,学习和记忆;缺乏时会表现为阿尔茨海默症多巴胺:影响运动,学习,注意和情绪;过量时精神分裂症 、不足时帕金森症-羟色胺:影响情绪,饥饿

14、,睡眠和唤醒;缺乏与躁狂症、抑郁症有关去甲肾上腺素:辅助控制警觉和唤醒,缺乏可产生抑郁情绪内啡肽:与物质成瘾有关?脑内的天然鸦片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原因症状:思维发散没有连贯性,言行不一致。对自己所处环境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妄想与幻觉;感情不可预测,时而高度兴奋,时而一言不发;睡眠异常;自我崩溃最有力的病因解释:多巴胺的异常分泌;疲劳压力等外界因素;遗传导致;内外因共同作用治疗:抑制多巴胺过多分泌的抗精神病药物;通过心理治疗促使脑恢复正常功能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生物学原因抑郁症症状:心情灰暗,想法悲观,毫无活动欲望;失眠,食欲减退;希死想法躁狂症症状: 性格异常高扬,过度乐观,挥霍无度,注意力不集中

15、,不合场合的精力旺盛最有力的病因解释:5-羟色胺不足 多巴胺活动异常;5-羟色胺不足+去甲肾上腺素过量躁狂相; 5-羟色胺不足 +去甲肾上腺素不足抑郁相;疲劳压力等外界因素;遗传导致治疗:药物治疗,住院治疗,心理治疗促进自然恢复双向障碍的 PET 扫描男性脑与女性脑:大小与重量不同周期性差异构造的不同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的形状与大小不同空间识别力的差异男性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而女性则很难集中语言能力的差异女性容易调动起整个大脑进行语言思维内分泌系统身体的第二个传导系统垂体腺:主控腺体,受下丘脑支配。生长激素;性腺激素;泌乳激素甲状腺:甲状腺素副甲状腺:副甲状腺素胰腺:胰岛素和升胰岛素肾上腺

16、: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性腺:睾丸酮素;动情激素脑 垂体腺 其它腺体 荷尔蒙(激素) 脑第三讲:感觉与知觉感觉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种类外感觉:感受器分布于身体表面,接受外部刺激,产生外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内感觉(机体觉):感受器位于身体内部器官和组织,接受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息本体感觉:感受器分布于肌肉和韧带内,接受有关身体各部位器官的运动和位置的信号意义(双重功能)适应生存的需要:“感觉剥夺” 实验带来满足感感觉的度量心理物理法敏感性(sensitivity)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指标:感觉阈限(临界值)刺激的存在与否 绝对阈限刺激的变化与否 差异阈限(差别阈限)适应性(sensory adaptation)因刺激过久而敏感性减低(偏于该种)因刺激缺乏而敏感性升高绝对阈限含义:能可靠地引起感觉体验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量)测量方法:探测作业或称觉察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