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古典文献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34674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病古典文献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颈椎病古典文献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颈椎病古典文献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颈椎病古典文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古典文献(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风寒湿邪侵袭素问,至真要人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日似脱,项似拔” 。由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气血循行受阻,不能荣养颈椎,可导致椎间盘变形,颈椎失稳,关节错缝,刺激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2、劳损政治准绳云:“颈病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顶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气认为诸如挫闪、久坐、失枕等慢性劳损因素均可引起颈椎退变失稳,阻遏气机,气停血癖痰阻,导致颈项疼痛,清窍失养形成颈椎病。3、颈部姿势不良张氏医通云:“有肾气不循故适,气逆火脊而上,至头肩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 ”指出长期低头伏案,顶部

2、负荷过度可致颈椎病。4、颈肌痉挛政治准绳云:“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驰,左多属血,右多属痰。 ”认为颈须部肌肉肌力不平衡,易导致颈椎力学失衡引起关节错位而发生颈椎病。5、与脏腑关系内经 :“脉弗荣则筋急” 、 “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病” 。 “肾主骨,藏精生髓” 。“肾生气” ,肾虚则气少,骨酸懈惰,不能举动.一是知肾虚则听生。肾虚则脏腑气机亦乱,气血难以正常。 ”政治准绳云:“有风,有寒,有湿,有内挫,有癖血气滞,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张氏医通云:“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至头肩痛。医门法律曰:“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察肾气衰薄,阴寒凝聚。

3、”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阴痹者,腰椎头项痛,时眩,病本于肾。 ”清代医程杏轩在总结了素问有关论述后,认为“病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 。特别强调了颈椎病,其本在肾。素问-调经论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其中颈椎病主要为年老体弱而阴元阳不足,加之迁延劳损,精气不复而致病。东汉张仲景对此早有认识,故在金匾要略论中指出:“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皆因劳得之” 。认为肩腰背痹阻而引起疼痛,是劳损所致肾气不足的痹痛,多见于五、六十岁的人。又有政治准绳云:“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 ”素问-上古天真论 曰:“三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 杂病源流犀烛云:“

4、筋急之源,由血脉不荣于筋之故也” 。综上观之,本病乃是本虚标实之证,对虚实兼杂合而为病。其本为肝肾亏虚,标为风、寒邪侵袭及淤血阻滞,同时劳损、外伤等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二)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病理的认识OLmarker 等发现静脉淤血所致的毛细血管逆流是神经根压迫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神经根的营养物质可来自内部血管系统和脑脊液,一般认为即使发生血管损害,经后一种途径仍可提供营养。但实验研究表明,在很低的压力下同位素标记物进入神经根的量明显减少,这说明所有的营养输送途径均受阻。压迫也同样会导致神经根内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在 6.7KPa 的压力下压迫 2 分钟就可以发生水肿,继而影响毛

5、细血管的血流,并因此影响神经根的营养。因为水肿在压力缓解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水肿比压迫本身对神经根的不良影响更重,作用时间也更长,机械压迫所指的是对于神经根产生的直接的机械效应和通过损害神经血供而产生的间接效应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的“压迫” 。同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根机械性压迫所引起的根性疼痛现象,应该归因于损伤后所形成的异位例子通道上,特别是钙离子通道改变导致的钙离子内流现象。多种内源性物质可通过该通道起作用导致神经原异位放电,引起放射性神经痛。2.2 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有些学者指出增生的骨质压迫及突出的颈椎间盘释放的一些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根使其功能异常而产生各种症状所致,也就是“化学性神

6、经根炎学说” 。各种化学煤质能诱使血管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高,组织释放大量的介质,导致神经根和窦椎神经中渗出大量炎性蛋白,因而刺激神经根和窦椎神经,引起神经支配区的疼痛。有研究表明【3】: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肤类在疼痛感受中起重要作用,这些致痛物质直接激发疼痛和降低痛阂。扭伤或炎症组织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在伤害刺激和疼痛感受放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由此,P 物质和伤害性感受的纤维活动有关神经根炎症可以用物质在外周的释放作为一个观察指标。只要降低外周 P 物质含量或者抑制 P 物质的作用,就能达到镇痛作用。2.3 自身免疫学说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的封闭结构组织,与周围循环毫无接触,人体髓核组织

7、被排除在机体免疫机制之外,当椎间盘损伤或病损后,髓核突破纤维环或后纵韧带的包围后,在修复过程中新生血管长入髓核组织,髓核与机体免疫机制发生密切接触,髓核基质里的糖蛋白和日一蛋白质便成为抗原,机体在这种持续的抗原刺激后,自体免疫反应因此产生。2.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研究2.1 解除肌肉痉挛颈椎病的发病首先是外源性动力失衡,颈部肌肉的病变,骨骼肌张力异常升高以及肌肉痉挛时肌肉的形态结构、组织性质、解剖位置和生化等方面并无病理改变,只是功能上出现非协调性的异常收缩。施祈提出颈椎病发病“先动后内”的观点。因此,颈椎病的手法治疗首先要解决的是解除颈部肌肉组织的紧张和痉挛。在临床中除准备手法(点、按、揉、

8、捻、滚等法)松解痉挛僵硬的颈肩肌群,快速推板和旋转也被认为可突然牵拉松解肌肉的高张力,使异常的肌肉张力恢复正常。机理一是经过手法治疗可提高局部组织痛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疼痛弧的恶性发展;二是手法可加速局部血循环,从而使致痛物质的代谢加速;三是手法治疗可加速肌动蛋白丝滑动的加速,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2.2 松解粘连颈神经根的肿胀粘连可促使椎间孔变狭小,引起神经症状,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粘连,可致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颈椎管是一个可扭曲的有效套管,以容纳脊髓,由于各椎体及椎弓均由韧带连接,故椎管是可动的,这被看成是颈椎病旋转手法的解剖依据,认为旋转手法可使神经根和关节周围的粘连得到一定程度的松解

9、。操作旋转手法时一般伴有颈椎的侧弯,有研究在新鲜尸体上直接观察颈椎侧弯,有研究在新鲜尸体上直接观察颈椎侧弯时椎管结构发生的变化。2.3 纠正关节错位颈椎关节的位置异常常致使椎间孔变小及狭窄、扭转、移位、刺激、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根受损的状况。旋转手法可调整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调整钩椎关节、恢复正常的颈椎解剖序列,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刺激压迫,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静脉的回流,神经根周围炎症的消退,达到治疗目的。姜宏通过对尸体颈椎标本建立正常与损伤颈椎力学模型,对比观察正骨手法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手法后椎体、椎间盘、小关节及项韧带的应变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刚度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10、从而调整了颈椎的静力性平衡,增强了颈部的稳定性。2.4 解除滑膜嵌顿 脊柱解剖学研究认为,脊柱小关节内的半月板样结构是颈椎小关节的解剖学特征,该结构受压很可能会造成颈痛或反射性肌肉痉挛。因此椎间关节有独立的关节囊,关机囊内滑膜皱襞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和 P 物质,当颈随头做各个方向的运动时,椎间关节间隙增大时,关节囊内层的滑膜或滑膜皱襞就有可能嵌入,成为疼痛源。在应用颈部的推扳或旋转手法时同侧关节突上下关节复位,解除嵌顿滑膜及半月板受压,并松解神经根管内容和小关节粘连,消除不良刺激,缓解疼痛,此类急性颈痛在脊柱推拿后可立即缓解。2.5 调整颈椎间盘应力分布姜宏等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椎间盘的蠕变和

11、髓核以及纤维环所受应力的重新分布有关。气过程不仅含有结构的变性,而且也包含了液体的自由交换,水分子向髓核中运动对椎间盘弹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还发现旋转手法可以使椎间盘蠕变速度降低 7%13%,平衡时间延长 5 分钟,应力松弛率降低 10%,载荷下降 57%,即产生与椎间盘退变的逆向变化。旋转手法可降低颈椎间盘的蠕变与应力松弛速率,调整颈椎间的勃弹性与应力分布,对颈椎间盘的流变学特性有一定的调整作用,认为手法可提高颈椎的稳定性。3.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应用研究施杞创立“整颈三步九法” 。通过对 180 例神经根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治疗 8 周后,治疗组 30 例(整颈三步九法)总有效率 91.11%,对照组(颈托牵引)总有效率72.22%(P0.01 ) ,治疗组在改善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头晕耳鸣、臂丛牵拉试验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临床操作无不良反应。韦以宗等提出了颈胸枢纽调曲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采取双盲随机方法与传统手法进行比较,二组病人均采取颈椎牵引,但手法分别为作颈肩推拿的对照组和颈胸枢纽调曲的治疗组。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总有效率 70.4%,临床治愈率为 31.4%;治疗组总有效率 100 ,临床治愈率为 8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颈胸枢纽调曲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可靠和高疗效的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