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诗书涵养之地 传承生态密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9759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湖 诗书涵养之地 传承生态密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湖 诗书涵养之地 传承生态密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湖 诗书涵养之地 传承生态密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西湖 诗书涵养之地 传承生态密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西湖 诗书涵养之地 传承生态密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湖 诗书涵养之地 传承生态密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湖 诗书涵养之地 传承生态密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湖 诗书涵养之地 传承生态密码 文教寓于山水, 形成丰厚的文化, 滋养熏陶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天下西湖三十六, 唯惠州足并杭州”, 惠州西湖地处惠州市区, 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组成, 总面积 20.91 平方公里, 其中水域面积 3.13 平方公里, 以素雅天成和幽深曲折为山水特征, 以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为底蕴, 以观光览胜、休闲健身、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自形成发展至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以其自然奇观被誉为“岭南一颗璀璨的明珠”。宋时就有“五湖六桥八景”之说, 发展至今已有“六湖九桥十八景”。历代以苏东坡、薛侃、宋湘、梁鼎芬为代表的众多文人墨客踏足惠州,

2、 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的轻烟拂过岭南大地, 唐宋的风骨、明清的烟雨都在时光中淡去, 唯有这洼水将惠州滋润得更加丰盈透澈。作为惠州的“母亲湖”, 西湖滋养着周边百姓, 度过了千年的农耕岁月, “朝耕暮渔、亦渔亦农”的方式让惠城因湖而丰盛。历代精英或居西湖, 题咏西湖山水;或任职为官, 保护和营建西湖;或讲学论教, 陶冶西湖民风;或潜心修炼他们以精彩纷呈的人文营养丰富惠州以及惠州人的思想境界。湖与城市关系密切惠州西湖大概成型于汉晋之际, 那时的西湖还是一片狼虎出没的洼地。隋朝时, 隋文帝设立循州总管府于梌山, 为惠州建城正史的肇端。鹅城在西湖东岸崛起, 成为粤东军事重镇和政治文化中心,

3、 西湖与城市的关系愈益密切。唐末张昭远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时, 将西湖命名为郎官湖。到了宋代, 人们以丰湖之名统称西湖诸湖。惠州文化教育源流记载, 入宋之后, “鹅城万室, 错居二水之间”, 惠州人口日益稠密, 开始经营西湖, “湖溉田数百顷, 苇藕蒲鱼之利, 施于民者丰矣, 故谓之丰湖”。西湖周边的村民近取湖利, 亦渔亦农, 朝耕暮渔。他们出湖打鱼捞虾, 入城卖菜买肥, 辄棹舟一叶, 穿梭往还于万顷碧波中, 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孕育了充满乡土气息的古城风情。千百年来, 人们对惠州西湖的保护和经营兴替不断。其中, 惠州太守陈偁是必须浓墨书写的一笔。北宋治平三年 (1066 年) ,

4、陈偁出任惠州太守, 他看到郡民从西湖获取苇藕蒲鱼之利的同时, 更看到西湖基本上还是任其自然涨落, “岁以涨潦为患, 至于漂溺人物”, 无法保证郡民稳获湖利。陈偁于是下决心兴水利, 在丰湖“筑堤捍水, 延袤数里, 中置水门备潦, 叠石为桥于上, 鱼利悉归民”。陈偁经划丰湖、整治湖山之举, 不仅修筑了平湖堤、拱北桥, 还在西湖修筑孤屿亭、湖光亭、芳芷亭等, 着意营造西湖景点, 增其人文内涵, 西湖水利和游览设施雏形初现。这位钟情于惠州西湖的太守陈偁, 最早提出“惠阳八景”, “惠阳八景”的提出, 比起西湖实体建设, 其对惠州人文层面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自此之后, 惠州西湖已不再单纯是一项水利工程,

5、 而是凝聚了惠州人的灵性和智慧、蕴涵着惠州人文历史的风景名胜区, 是一个与鹅城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宋代以降, 国内众多名人贤达莅惠, 或为官或谪居, 时有浚湖修堤, 倡建亭馆, 更推广科举, 讲学西湖, 使西湖渐入山水人文景观迅猛发展之境。平湖:多少文人在此浅吟低唱在历代文人骚客的诗文中, 西湖时而变成了“丰湖”, 譬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到惠州游览西湖时留下一首流传颇广的“左瞰丰湖右瞰江, 三山出没水中央”;西湖时而又变成了“平湖”, 比如, 清代丰湖书院的首任山长宋湘称西湖“千顷平湖游者众”。纵观惠州西湖, 一列列堤桥把湖面分割成六大部分, 形成“六湖九桥十八景”的形态。六湖分别是平湖、南

6、湖、菱湖、丰湖、鳄湖和红花湖。其中, 平湖和丰湖是西湖最核心的部分。在惠州人以及无数游客心目中, 西湖的正门在平湖。历代游西湖者, 大多是从平湖门出发, 或漫步笔直苏堤, 或放棹平湖水面, 慢慢深入西湖美景。平湖, 北有拱北桥与东江相通;南有苏堤为平、丰两湖之界;西至孤山、准提阁;西北至桃花溪, 东与城区相连, 平湖水域面积 0.57 平方公里, 全区群山环碧, 林木青葱, 水色山光, 渚台亭榭, 交相辉映, 景色天然。西湖景区中, 没有任何一个湖像平湖那样, 留下北宋大文豪的愁肠足音与浅唱低吟。北宋绍圣元年 (1094 年) 十月二日苏东坡被贬至惠州, “梦想平生消未尽, 满林烟月到西湖。”

7、苏东坡自此在惠寓居两年又七个月。苏东坡谪惠时期 (1094 年-1097 年) , 是西湖第二次大规模营建时期。在苏东坡的主持下, 人们修筑了苏堤、西新桥、烟霞堤、放生池、朝云墓等, 其间, 东坡先生写下大量相关诗文。苏东坡绣口一吐, 首称丰湖为西湖, 名声扬播天下。从此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留下多首传世诗篇, 成为西湖美景的绝佳注脚。南宋诗人杨万里过惠游湖时, 曾发出“峰头寺寺楼楼月, 清煞东坡锦秀肠”的感慨, 而真正清煞的, 恐怕还有湖平如镜的平湖夜色。至明清, 西湖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晚明诗人祁豸佳来此时, 见到的是“平章甲第半湖边, 日日笙歌入画船”的盛世景象。清雍正年间, 惠州知府吴骞

8、见到此情此景, 忍不住赋诗曰:“茫茫水月漾湖天, 人在苏堤千顷边。”此外, 平湖明月湾景点又被称“平湖秋月”。平湖与月亮, 造就了水天一色、上下寒光之景。“苏堤玩月”由此为西湖古八景之一。今日游人, 依旧在平湖发现了最多的东坡印记。从平湖门进入西湖, 迎面是苏堤, 苏堤浓荫馥郁, 漫步其上, 可领略全湖水光山色的绚丽风光, 尔后缓缓踏上西新桥, 左顾丰湖, 右盼平湖, 然后再前往, 是孤山朝云墓和东坡纪念馆, 一路东坡记忆, 西湖千年前的低吟回响。惠州西湖宦海沉浮, 苏东坡从惠州再贬南海, 但他从未离去, “从此西子美人, 翩来越国;东坡居士, 常住惠州。当“一更山吐月, 玉塔卧微澜”成为平湖

9、绝唱, 东坡化身婵娟, 夜夜守候西湖, 至今让惠州人热爱与怀念。丰湖:书香余韵润千年湖光拍天, 一碧万顷, 游人如织。走在苏堤, 蓦然发现, 以苏堤为界的平湖与丰湖虽湖水相连、近在咫尺, 性格却多少有些不同。平湖的热闹大多是游人的游兴烘托而成, 而丰湖则较为宁静, 至丰湖者, 大多已跳出了观光的范畴, 带有寻幽访古之意。原因很简单, 丰湖有丰湖书院坐镇。700 多年前, 丰湖书院这座惠州最高学府建成, 然后在历史长河中以朗朗书声和漫漫书卷构建惠州人文生态, 真实地阐释着西湖山水有助人文教化的认识, 至今未息。今天的丰湖, 北以苏堤为界、南以圆通桥和鹅岭路为界、东至环城西路、西至螺山, 总面积约

10、 1.12 平方公里, 除了丰湖书院, 湖中仍然保留披云岛、浮碧洲等名胜, 可供游人探胜或泛舟登临。尽管丰湖因大文豪变成了西湖, 但在此后无数文人雅士留下的“雪泥鸿爪”中, 他们还是钟情于将西湖以丰湖概括之, 比如明末清初雪槱的丰湖集兴、清代徐旭曾的丰湖杂忆以及宋湘的丰湖漫草。文人雅士对“丰湖”一名的钟爱, 表达得最为淋漓精致的是将代表了惠州书院最高水平的学府命名为“丰湖书院”。此后, 还涌现出丰湖书室、丰湖书藏等文教场所, 甚至到了当代, 西子湖畔的诗人们以“丰湖诗社”集结, 丰湖厚重的人文色彩, 这使得她有别于西湖其他四湖。丰湖与书院的结缘, 让丰湖获得千年文声。宋代大规模营建西湖时, 湖

11、畔也吹起讲学之风。宋淳祐四年 (1244 年) , 惠州知州赵汝驭在郡城西南银冈岭建聚贤堂, 祀陈尧佐、陈偁、苏轼、唐庚、陈鹏飞等 12 名寓惠名人及乡贤, 名十二先生祠。祠后为晞是堂, 堂上有楼, 名“第一湖山楼”, 是惠州历史最为悠久的楼堂。到了宋宝祐二年 (1254 年) , 惠州知州刘克刚改聚贤堂为丰湖书院, 不但规模扩大, 功能增加, 制度更趋完备, 特别是“以州学教授兼山长”的举措, 使书院带有半官学的色彩, 师资和经费更有保障, 这也使得丰湖书院成为岭南书院的典型之一和广东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刘克刚之后, 丰湖书院常有增建, 到明代初期, 为县学, 到明洪武十七年 (1384 年)

12、 县学既立, 此乃废。其时, 距聚贤堂的创立, 已有 140 余年。文史界认为, 上述沉浮乃是丰湖书院历史的前半段, 后半段则始自清康熙年间知府王煐迁书院于丰湖叶氏泌园废址。明末是古代惠州文化教育最为开放繁荣的时期, 惠州相继出现了一批较大型的私家园林, 并相对集中于惠州西湖周边地区, 如李氏西新园、杨氏敦仁精舍、丰湖叶氏泌园和南山叶氏兼园、博罗张氏西园等。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认为, 这些园林的营造, 巧妙地利用了西湖山水幽深秀邃的自然风光, 具有不事雕琢兼容天地之美的特点。这些园林为风韵天然的惠州西湖增添了亮丽的人文景观, 同时也使西湖成为惠州最大的公共园林。例如, 丰湖披云岛 (即今惠州宾

13、馆) 的西新园, 为明代李学一 (1535 年-1591年) 私家园林。该园四面环湖, 近城市而有一水相隔, 以堤桥 (苏堤、西新桥) 与西湖孤山相牵, 位置优越, 风景秀美。园内有留书楼、浩然亭、放生池等, “垂杨修竹, 稠叠绿荫, 可以避暑”。“西新避暑”后为惠州西湖胜景之一。李氏家族中落后, 惠州举人陈运、叶适先后居此园。清代雍正二年 (1724 年) 知府吴骞集郡人议, 在园中建“五先生祠”, 合祀叶萼、叶春及、叶梦熊、李学一、杨起元, 称“湖上五先生”, 更增添了西新园的历史人文气息。丰湖叶氏泌园的风采, 也不亚于西新园。叶氏泌园是明代叶梦熊的私家园林。叶梦熊死后, 其后人继续营建。

14、到明代崇祯末年, 泌园的营造进入鼎盛时期。明末清初, 陈恭尹在惠州西湖歌这样描写泌园:“金吾勋阀藏盟府, 天许闲身作湖主。买得龟峰千顷波, 增筑楼台三百堵。飞甍往往杂茅茨, 随山高下总相宜。疏栏架竹通闲地, 画舫传觞入水篱。”此园规模宏大, 涵盖了现今整个丰湖书院及其周边山头水域。它并不堂皇富丽, 而是附丽于丰湖山水, 旷邈幽深, 透露出自然田野的乡村风味。至清代康熙中期, 叶氏家道中落, 泌园也迅速荒废, 被惠州人称为“贤太守”的王煐, 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年) 以尚书郎出知惠州, 在惠六年, 王煐勤能廉洁, “凡建置兴革无不为民生经久之计”, 特别是在振兴惠州文化教育方面建树颇多

15、。王煐在丰湖书院记中写到, “诵读之士, 往往散处山谷乡落之中, 索居离群, 闻见寡眇。余思所以聚之, 乃买叶氏孤屿废园, 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 建堂舍二十四, 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其亭榭台沼, 或仍或新, 以为游息之地, 名之曰丰湖书院。”王煐使废于明初的丰湖书院获得了重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王煐在此记中强调了“山水有助人文”的观点, 基于这种天人合一、互为感应、和谐共生的文化史观, 王煐才把大力整治湖山作为振兴地方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除书院经费“岁有盈余, 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外, 王煐重修元妙观紫清阁, 又于梌山府署筑忆雪楼, 又筑代泛亭, 闲暇时辄与名流遨游湖光山色, 觞咏为

16、乐。他还支持宋广业编纂罗浮山志汇编, 为岭南三大家诗选作序, 在乱世中保存了大量岭南文献。经过王煐的努力, 惠州“比年以来, 士之读书奋起以得科名者不乏其人。而远近宾朋, 相与扁舟湖上, 一唱一酬, 篇什流传颇极一时之盛”。王煐之后 110 年, 即清嘉庆三年 (1798 年) , 又有一位“贤太守”来任惠州知府, 他就是伊秉绶 (1745 年-1815 年) 。伊秉绶是当时中国文坛星光耀眼的人物, 由他来主政惠州, 使得惠州沉寂多年的文化重现生机。伊秉绶重教兴文, 倡率躬行, 着力整治湖山, 重修东坡祠与朝云墓, 还在准提阁建无碍山房, 政余之暇与宾客作文酒之会, 营造了宽松活跃的文化氛围, 使沉寂多年的惠州文坛重现蓬勃生机。重建丰湖书院, 无疑是伊秉绶在惠期间的最大善政, 深刻而又长久地影响了惠州的文化教育。清嘉庆六年 (1801 年) , 在伊秉绶的主持下, 丰湖书院再度重生。他欣然为丰湖书院撰书楹联:“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又于门厅大书“敦重”二字。伊秉绶不但复建了丰湖书院, 还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