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歌声美, 踏花归来马蹄香——赏读《云南的歌会》, 感受民俗风情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9704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彩云之南歌声美, 踏花归来马蹄香——赏读《云南的歌会》, 感受民俗风情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彩云之南歌声美, 踏花归来马蹄香——赏读《云南的歌会》, 感受民俗风情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彩云之南歌声美, 踏花归来马蹄香——赏读《云南的歌会》, 感受民俗风情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彩云之南歌声美, 踏花归来马蹄香——赏读《云南的歌会》, 感受民俗风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彩云之南歌声美, 踏花归来马蹄香——赏读《云南的歌会》, 感受民俗风情(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彩云之南歌声美, 踏花归来马蹄香赏读云南的歌会, 感受民俗风情 孔祥永 江苏省邳州市新河中学 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 年度规划课题“基于文本对话培育初中生言语智慧的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 E-b/2015/20) 云南,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自然景色绚丽多姿, 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玉龙雪山等著名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更令无数人神往。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 云南的特色民俗文化也备受游览者青睐。在云南各族人民的生活中, 民间歌唱活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们以歌

2、声传递爱情、抒发丰收的喜悦、歌颂美好的生活。下面, 我们就一起赏读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 进行一次民俗之旅, 探寻在个性张扬、优美动人的原生态民歌背后的自然美、人性美。一、三个场合全景展现云南歌会云南的歌会的原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被收录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 教材编者作了适当的删节。沈从文曾经在云南生活过 8 年之久, 本文写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 由于种种原因, 作者已经近 20 年没有进行文学创作了。正是被云南歌会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深深感动, 沈从文才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云南”交代了地点, “歌会”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所谓歌会,

3、 是指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每逢集会或节日, 人们聚集在一起, 以即兴演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等方式进行歌唱的风俗。为了全景展现云南歌会的特色, 作者通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3 个具有代表性的歌会场合, 表现了云南普通百姓的美好诉求以及乐观开朗的心态。1. 山野对歌作者首先写的是很多人听说过的山野对歌。所谓对歌, 必然是以歌曲对唱的形式表现, 唱和内容多是情歌酬和, 而对歌的地点呢?“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彼此相去虽不多远, 却互不见面”, 处在这样的位置双方能闻其声, 却不见其人, 给彼此留下了神秘感, 以情歌唱和, 符合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特点;而听得见看不见,

4、 又使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避免了面对面的羞涩感。虽然是情歌, “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 即物起兴, 或用提问的方式等待对方答解, 或互嘲互赞, 随事押韵。这是比赛机智才能的场合, “在场的既多内行, 开口即见高低”, 虽然没有美轮美奂的舞台灯光, 也没有精致非凡的奖杯, 但赢得了比赛也是自豪的, “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 理理发, 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 向大家笑笑显得轻松快乐”。为了使山歌对唱的特色更加突出, 作者还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年轻女子形象, “性情明朗活泼, 劳动手脚勤快,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 满口白白的牙齿, 穿了身毛蓝布衣裤”。2. 山路漫歌与“山野对歌”侧重描写歌唱的

5、人和歌唱的内容不同, “山路漫歌”展现的是一幅优美的云南山路风情画, 有花, 有鸟, 有马, 有人, 还有歌声。沐浴着轻和微风, 欣赏着土坎边粉蓝色的报春花, 路旁忽然出现花茸茸的戴胜鸟、不住歌唱的云雀, 作者移步换景, 多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为即兴唱歌的赶马女孩营造了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歌唱情境。在这样的风景中, 十四五岁赶马的女孩子, 出口自然, 不论唱什么, 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事实上, 在这样令读者神往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 自身便是灵动美好的, 所谓“地灵人杰”, 在最淳朴美丽的自然风光中, “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 有的还发哑带沙”, 可是这样的歌唱充满了原生态的自然

6、美感。3. 山寨传歌“山寨传歌”不同于“山野对歌”和“山路漫歌”, 这是难逢的盛会。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十年难逢金满斗”, 可见这样的机遇难得。“金满斗会”参与的人员众多, “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 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唱和相续, 一连三天才散场”, 而来参加盛会的虽然都是平时常见的人, 却也都盛装打扮, “来会的妇女占多数, 和逢年过节差不多, 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 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使人不敢认识”, 可见大家对盛会的期待与重视。而这样的盛会, 看似仅是村寨间的民间集会, 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

7、和热情的好听歌声, 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 到大家熟习为止。”正是通过这样朴素而有效的方式, 彩云之南的歌声经久不衰, 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 造就了今天的地域文化特色。二、歌会背后的民俗文化1. 云南民间歌唱的内容与价值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在这块彝族、白族、傣族等 20 余个民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 在各族人民生存繁衍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民间歌唱活动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几乎渗透到他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的歌唱非常原生态, 歌词、唱法不事雕琢, 直白坦率, 通俗易懂, 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间的相互爱慕用歌声唱出来, 劳动的热情用调子吼出来, 还用歌唱表示对死者的

8、哀悼、对婚礼的祝福, 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应该认识到, 同精英文学、精英文化不同, 民间歌会所代表的文化是草根阶层的通俗文化。这类文化更加生活化、平民化, 更加通俗易懂, 其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知识与内涵。就像云南的歌会, 在对歌、漫歌等变换的歌唱中, 透过未经打磨的山野歌喉, 唱出的是歌唱者的生活感想、观念伦理。2. 云南歌会传播历史文化的功用对于久居边塞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 歌唱除了抒发情感、表达情绪之外, 还是知识传承的途径。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 智慧的先辈往往以歌曲的形式将本民族世代相传的历史知识、生产生活知识等内容串联起来, 世代传唱, 使文化和历史得以保存传承。由于地处西

9、南边陲, 远离王朝中心, 同中原地区相比,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云南同外界交流相对较少, 中央集权对其控制也相对松散, 因而其地域文化色彩保存得更加完整、鲜活。今天, 人们逐渐意识到,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记录着地域历史发展痕迹的民俗文学与地域文化逐步引发学者和大众关注。作为语文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敬畏民俗文学及其背后承载的民俗文化, 逐步建立完整而正确的文学知识脉络, 积极汲取民间文学素养。三、结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民俗逐渐淡化甚至丢失了, 但是, 在青少年的成长中, 不应该没有民俗文化的滋养。只要在他们心中埋下民俗文化的种子, 那么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多远, 他们都能拥有一方心灵净土, 从中汲取力量, 获得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