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54246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文章主要以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广南县的句町文化做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句町文化在文山州广南县存在的历史较为久远,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出土的龙虎搭配图案金腰扣、铜镦铁矛等文物和相关遗迹的研究,认为该封土堆墓应为句町贵族,甚至为王族的墓葬,该墓群被列为云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国之不存,但句町古国的铜鼓乐舞和摩教、鸡卜一直都在广南的各个地方都有所沿承,并发展成了地域的特色之一。而“句町”本为壮语,意为“九族联盟”,笔者了解句町文化可以更好的了解广南县个民族的构成、发展甚至云南省东南部的历史情况。关键词:句町古国、铜鼓乐舞、摩教鸡卜、句町余韵一、

2、文山州广南县地域概括: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地处东经 10431至 10539,北纬 2329至2428之间。年平均气温 17.1。极端最高气温 39.5,极端最低气温8.1,10积温 4651.76823,河谷最低海拔积温 7337。广南县总面积 7983 平方千米。总人口 77 万人(2010 年) 。根据出土坚定的文物、古迹、化石、墓葬等证明: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广南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至今天,全县有 11 中民族,其中以壮族、苗族主,还有彝族、瑶族、回族、蒙古族、傣族、布依族等民族混居。关于广南县的历史遗产,广南县有着

3、被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国壮族土司中管辖范围最广、建筑规模最大、世袭历史最长的土司府广南县侬氏土司衙署,还有雁塔(文笔塔) 、昊天阁(玉皇阁) 、旧莫王氏宅院等。而广南县的县城莲城更是于 1999 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文化名城” 。自然景观最为出名的是:2001 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列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天下第一奇村峰岩洞、省级名胜世外桃源坝美和八宝等。二、句町古国在这片方圆 7810 平方公里的广袤的红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凝聚了苍苍岁月的古代文明。秦汉时期广南是“句町文化”的发祥地,是一部历史文脉厚重的发展史。壮族先民于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句町国

4、,与夜郎国、古滇国齐名。句町国历史比古滇国长 500 多年,比大理国早 1000 多年。根据汉书、三国志、宋书、水经注等正史和方志记载:广南为古句(读钩)町王国故地。“句町”一词来源于壮语,意为“九族联盟”。句町是春秋战国时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国家,句町王毋波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率部归属汉朝,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 8681 年)又率部参加平定了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的反叛势力,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句町王”。其国都在广南莲城,主体先民为壮族和傣族人民,能够大量的制造和使用青铜工具和武器。自此之后,句町王国一直延续到梁朝,历时达 583 年。(一)对历史的佐证句町王陵对史料

5、加以佐证的是境内发现的句町贵族墓地、40 余面铜鼓等充分再现了句町古国的辉煌。在此墓地中出土了迄今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一件象征身份和权力的龙虎搭配图案的金腰扣,而该文物在云南省目前为止仅发现两件。2007 年 9 月,因连续 2 月下雨,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村委会牡宜坝子中一座叫白龙坡的山顶长满古树的圆型土丘下沉,陷出一个黑洞,四壁由 10余吨古木镶嵌。经考证,该土丘为春秋到汉代典型的墓葬型制木椁墓。经对其进行抢救性清理, “土丘”直径 10.6 米,墓室距地面 1.2 米, 长 5.1 米,宽4.2 米,高 1.95 米,从上至下由古木构筑三层。第一层木椁夹层中发现漆木耳杯,第二层

6、发现“头箱” 、竹简、铜灯等,第三层发现木雕车马模型、漆木耳杯、三足鼎和黄釉陶翁,共出土珍贵文物 40 余件。其中漆木器中的两件耳杯底部有“王承”字样。同年 10 月、次年 8 至 9 月,在牡宜坝子进行两次勘察、调查,确定为青铜时代墓地后,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2011 年 3 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第一期共发掘墓葬共计 7 座,出土器物 170 余件。其中分为兵器、生活用具、炊饮具、装饰品、车马具、礼乐仪仗器等 6 类。出土了迄今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象征王权的金牌饰,精美绝伦的鸠杖、鸾车、鎏金铜葫芦、鎏金几案、铁剑、铁矛、羊角编钟、铜簋、铜甑、铜镜、铜镯、铜壶、辫纹耳铜釜、铜锄、

7、铜钺等汉代句町遗珍 200 余件,玛瑙数千颗。墓地四周 5 公里的山上存营盘、哨卡 5 个,古窑遗址 2 个,古矿洞 5 处,还有古驿道、烧人坡、万人坑等古代遗址。经考证,该墓地即为句町王陵区,最先在白龙坡顶发现的那座汉代木椁墓的墓主即为第四代句町王“承” 。黑支果牡宜句町目的的发现和挖掘,进一步的佐证了史料对广南曾经古国的记载,对于广南县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计的影响。也有利于广南县民众对句町古国的了解。(二)句町神韵铜鼓乐舞、摩教和鸡卜1、铜鼓乐舞。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重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铜鼓最早用作炊具,古代南方民族亦做为礼器,是的象征。其声洪远,故又是

8、传递信息的工具。铜鼓被视为吉祥之物,平时妥善保存,遇隆重节日或婚丧礼仪才击鼓而舞。由于句町古国时期,先民们已经能够大量的运用和制作青铜器,故而人民的生活和娱乐都离不开铜器。传承至今的壮族铜鼓舞的先驱便是句町时期的铜鼓乐舞。 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载:东汉初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 ,其事发生在古句町国广南境内。在广南境内出土和发现的铜鼓已达 37 面,从早期万家坝型至晚期麻江型等类型铜鼓,数量多,分布广,时间跨度大,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铜鼓群。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历史文献也多有记载,至今铜鼓仍流传在壮、彝民族中。广南石寨山型阿章“竞渡鼓”于 1919 年在黑支果阿章村发现,

9、该鼓炉铸精工、造型端庄、纹饰华美、文化内涵深邃,是句町铜鼓中铸工和纹饰最为精美的。鼓上既有抽象的点(乳钉)纹、弦纹、锯齿纹、回(云雷)纹、圆涡纹、绳纹、网纹、编织纹等纹样,又有抽象的太阳纹、鹭纹、牛纹、羽人纹、武士纹、船纹等纹样,其鼓面、鼓身、鼓足的形制及内容体现了句町人的三元宇宙观念。这些纹饰不仅反映了句町人的自然崇拜、心理诉求,宗教观念,而且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说,它是句町铜鼓文化的典型代表。而铜鼓舞,便是人们在庆丰收或重要的活动中,祭祀后抬出珍藏的铜鼓,伴着鼓声人们载歌载舞,其中最的是,壮族妇女的手巾舞。踩着鼓点,人们自编的舞步,加上双手上的手巾随之摇摆,别有一番风味

10、。铜鼓舞在广南县境内主要分布情况是:壮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者兔乡、底圩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那洒镇的部分村寨;彝族铜鼓舞流传于八宝镇、黑支果乡、杨柳井乡的部份村寨。而在这由于句町古国的先民是壮族和傣族,虽然传至今日,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所交流,但壮族的铜鼓乐舞更接近于句町时期的乐舞。2、摩教、鸡卜。(1)摩教。壮族本民族的宗教摩教(壮族巫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点,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其 布洛陀经诗是摩教的经文,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可以说是壮族的创世史诗;

11、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又可以说是壮族宗教文学。在句町时期,壮族的先民们便信奉摩教,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但都是向上天祈祷风调雨顺之类的。只是时至今日,广南的壮族人民对于摩教的信奉的程度已经大大的降低。(2)、鸡卜。鸡卜亦称“鸡骨卜”,是古越人的占卜法。史记孝武帝本纪载:越巫“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据唐张守节注:鸡卜法用鸡一狗一,生祝愿,祝愿毕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两眼骨察看其上孔裂,似人形即吉,否则即凶。民间流行许多用鸡占卜的方式,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各异。壮族的鸡卜腌制先民的做法将鸡宰杀后煮熟,取鸡

12、两眼骨,上有孔裂,似人形则吉,不似则凶。另有用鸡头卜天气阴晴和祸福,顶骨明爽为晴,阴暗无光为阴雨兆;顶骨多黑斑为病丧之兆,有红斑点为凶死流血之兆。也可以杀鸡后从鸡身上抽取两根股骨分左右插在一根丫形小树枝上,然后往股骨穴中插入小签,以小竹签的指向来定吉凶。只是壮族的鸡卜并非是随意就进行的,一般都是先把鸡杀死,整只煮熟,祭祀祖先或是神灵后才能取骨进行占卜。在广南的大部分壮族聚居地,人们都对鸡卜的结果信奉不已。这也是广南壮族的沿袭句町古国的特色之一。二、句町余韵三月三花街节壮族传统三月花街节是壮族群众一年一度隆重、盛大的节日,是壮家“毕侬滇”串亲节和传统“情人节” ,是规模宏大的壮乡“春歌”节,也是

13、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展示壮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位展示生态壮乡的特色魅力,每一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广南县都会举行三月三花街街。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包五色糯米: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绣球传情:绣球活动早在南宋文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就有描述:“土俗节数

14、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 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飞纶即为今天的绣球。歌圩的绣球连起了男女爱情,成为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习俗。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 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不过在今天,诸多的民俗依旧被沿袭了下来,但更多的却倾向于名族的交流与对传统文

15、化遗传的保护。三月三不仅仅是广南壮族的节日,更是于广南的其它十个民族互相的文化交流,也是对于句町古国的神韵的一种传承与保护。广南县通过举行三月三花街节,希望把句町文化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让世人都了解那个时期的滇南的一个古国的神韵,就像那摇摆的铜鼓乐舞。三、句町于我心。对于广南县的每一个壮族民众来说,句町古国的存在都是他们的骄傲,甚至可以说那是一种文明的信仰。而传承句町文化所面临的局面却是严峻的,对此我们做的并不是所把它的文物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此而已,而是用心去了解它,传承先民的信仰和文化,给民族注入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同时,句町文化的存在是广南县壮族人民了解自己的根的依据,也是广南县壮族文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保护和传承好句町文化,广南壮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最好的方式便是“三月三”的举行,在乐舞中看历史,在历史中追寻先人的足迹,在先人的足迹中走出属于新的句町文化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