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3732272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研究性学习案例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王兆璟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1、背景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让学生切实拥有研究性学习的本领,这对学生今后的深造以及他们进入社会后从事各项工作的一生创新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以培养高

2、素质人才为己任,不断开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人文精神是语文科学的核心。其目的是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感知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做一个有丰富情感、志存高远的人。然而,应试教育使中学语文陷入了分数所累的痛苦之中,远离了文化的传承。外来文化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现在的中学生已经开始过情人节、圣诞节,争相购买玫瑰、巧克力、平安果却不知道中国人自古就用最本土的方式过着自己的节日,他们不知道中国的年为什么叫“年”, 传统风情与民俗在文化炒作的大背景下渐行渐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流失,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太遥远,也太苍白。教育还有着传承文明的使命,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传统文化不仅包

3、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地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因此,民风民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将它纳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畴。“到民间采风去 ”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体现的是“人与社会”这一板块。本单元主要截取了其中 “乡土发现”这一分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相关的表达活动与写作活动。要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学生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生活,走向自然,了解比学校更为辽阔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感悟历史人生,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和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生活中

4、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观念与做法,是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也是一个很具有研究空间的主题。 2、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它具有开放性、统整性、地域性、主体性、合作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教师要善于搭建语文教学通向学生生活实践的阶梯,善于捕捉地域文化中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

5、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教师要认识地域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并积极与开发与利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大语文观的理念指导下,把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个研究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将到家乡民间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人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并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配有文字介绍的实物,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为了引起人们对这次活动和民俗文化的关注,学生们还将写作新闻通讯稿或小评论、制作旅游宣传册在学校内进行宣传。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在口语表达、写作能力、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了解社会等

6、方面得到很多的收获,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引领学生走进建筑、欣赏建筑对于他们领略经典的文化熏陶、对于他们热爱家园的情感催生、对于他们诗意栖居的理想追求、对于他们了解世界的视野拓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启迪意义。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试用语文。2、能用具体明确、文字通顺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学习新的通讯稿和小评论。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4、学会查找资料好引用资料的方法,分清原始资料和间接资料的区别。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

7、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2、通过现场游览平定民间风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创新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3、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深入民间采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然欣赏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4、通过解说、吟诵、写作、展示、创造“采风”的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以“民间采风”为主题的作品的感受,与民风民俗对话,体验民间最质朴的风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激励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8、的情感。2、通过寻觅家乡民风民俗,寓教于乐。激励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相关知识。2、口头表达训练:用恰当的解说词解说自己的创意设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悟。3、写作训练:用笔记录自己的采风心得,记录民间最纯真的画面。突破方法:搜集整理写当地民风民俗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的方式,对民间文化进行深刻体味,之后运用到口头表达训练和写作训练中去。这其中,教师一定进行全面的总结并正确导航。三、教学对象特征分析八年级 65 班学生:本班学生普遍对社会实践怀有很浓的兴趣,问题意识较强,能围绕主题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比较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与人合作、交流能

9、做到团结有礼,口语表达能力较强,总体规划能力也较强。但是在写作方面、摄影方面还需要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有主观的倾向,会影响团队的整体合作,还有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会羞于与外界的交往,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1、研究的总目标:走进平定民间,了解平定民风民俗的传统与发展,调查现代人对传统所持的观点;在校园内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并能通过写作新闻通讯稿或小评论、制作旅游宣传册、电子文稿、摄影展示等方式向广大的师生展示平定的民风民俗,从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2、研究的内容:(1) 、平定人有什么信仰和禁忌?(2) 、平定在婚嫁寿诞等方面有什么传统习惯?(3) 、你知道哪

10、些平定的传统节日和旅游景点?(4) 、你收集到哪些平定的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民间手艺、特产等?(5) 、从你收集了解到的民间风俗资料中,你产生了一些什么想法?你对平定风俗的继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6) 、现代人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7) 、你收集到那些平定古建筑的图片?从这次活动中,你对古建筑有什么新的发现?(8) 、你怎么看待现代人的这些态度或想法?从这次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或问题?3、教学方法:(1)活动指导法:在阶段性活动中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整理资料。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46 人)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指导学生

11、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搜集资料,向学生介绍正规的、内容丰富的网站,以及正确的搜索方法。指导学生制作课件的方法。(2) 、成果展示法:成果展示时着重考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这个环节一方面充分肯定学生的活动成果,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提出建议,以便今后开展活动时更上一层楼,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3) 、口头表述和片段写作法: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方法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4) 、自我评价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并且把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在创作,然后与同学交流,合理、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体验

12、成功的快乐的同时获得知识,提高语文综合学习能力。4、教学课时安排:课外活动四周,课内活动 3 课时。5、预期成果:采访笔记、活动日记、新闻通讯稿、小评论、摄影作品、实物介绍词、电子文稿、宣传册、民俗文化展五、资源设计1、资源网络资源:http:/(中国民俗网)http:/ ,广东旅游出版社年。3、周围资源:实地考察(如娘子关瀑布、固关长城、冠山书院、药林寺、石瓶梅故居等) ;访问当地长辈、家中亲友等。六、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第一阶段: “走近主题” (动员与培训阶段) 课堂一节1、举办专题讲座教师系统地搜集平定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研究,课堂上举办一个名为走近平定的专题讲座,结合自己

13、的心得系统而简要地介绍平定历史和风格 引入活动内容,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并理解其研究方法,初步理解活动要求。在讲座上,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表达自己平定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初步理解,并对此次活动提出可行性建议。2、学生初步分组,选出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制定研究计划表、制定外去采访、调查公约。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小组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3、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

14、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第二阶段 “理解主题” (准备阶段) 课堂一节1、提出课题:(1) 、平定人有什么信仰和禁忌?(2) 、平定在婚嫁寿诞等方面有什么传统习惯?(3) 、你知道哪些平定的传统节日和旅游景点?(4) 、你收集到哪些平定的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民间手艺、特产等?(5) 、从你收集了解到的民间风俗资料中,你产生了一些什么想法?你对平定风俗的继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6) 、现代人对这些

15、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7) 、你收集到那些平定古建筑的图片?从这次活动中,你对古建筑有什么新的发现?(8) 、你怎么看待现代人的这些态度或想法?从这次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或问题?2、成立课题组学生每五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充分交流与研究,确定研究课题 ,制定初步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教师指导小组明确分工合作。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不宜强行指定。3、开题报告和评审在班上各组组长向老师及全班同学陈述研究设想与预期效果,并由全班同学、指导教师评审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老师调控学生开题报告中出现的偏差,以及评审中出现的误区,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方法。第三阶段 “研

16、究主题”(实施阶段) 三周(含课堂第二节)1、走进民间课外活动:(1) 、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2) 、分组探究,修改研究计划,初步收集相关资料,撰写采访笔记、新闻稿、小评论,拍摄相关的图片等。(3) 、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平定乡村风情 ”录相片。在课间或教室一角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观看。课堂:(1) 、各小组扼要汇报研究情况,重点是各小组向其它小组提出观看作品后的意见和建议。(2) 、教师通过口头面谈、QQ、短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分组分类指导。可以重点指导民间故事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