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张艺谋商业电影的成败得失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54373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张艺谋商业电影的成败得失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探析张艺谋商业电影的成败得失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探析张艺谋商业电影的成败得失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探析张艺谋商业电影的成败得失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探析张艺谋商业电影的成败得失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析张艺谋商业电影的成败得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张艺谋商业电影的成败得失(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探析张艺谋商业电影的成败得失摘 要:说起中国当代电影,无疑最让人先想到的就是领军人物张艺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可以不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是谁,但却不能不知道张艺谋是从事哪个行业的?从黄土地、老井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再到印象刘三姐、奥运会及新中国六十年的开幕大典等,张艺谋的身影始终穿梭于每一个角落。本文主要是从张艺谋商业电影出发,简要探析一下张艺谋在商业电影运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第一部分首先谈及的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及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冲击,张艺谋开始了从艺术片到商业片的转型;第二部分详细讲述的是张艺谋商业电影的特点及在转型中的迷失与缺陷;第三部分主要是讲述张艺谋商业电

2、影的营销模式,并与美国好莱坞大片营销模式相比较,发现其不足。关键词:商业电影 人文关怀 营销模式 结语Analysis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zhang commercial movieAbstract: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no doubt about the first thought is leader Zhang. For every Chinese, can not know who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enator Obama, but cannot kno

3、w what line of business are Zhang? From Yellow Earth、The Wellto Raise The Red LanternandRed Sorghum , to Impression of Sanjie , Olympic Games and six decades since the opening ceremony, Zhang figure always in every corner.Keywords: commercial movie humanities marketing model conclusion引 言2“张艺谋”,无疑是中

4、国当代电影界不可避免的关键词,中国当代电影的代名词。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红高粱,再到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张艺谋凭借着这些优秀的文艺电影将各项国际大奖均收入囊中,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也逐渐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国际导演。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好莱坞商业电影(以泰坦尼克号为例)的强烈冲击,张艺谋逐渐意识到缺乏视觉冲击的文艺电影已经不能再满足观众的需求,张艺谋于是变被动为主动,开始了主动探索商业电影的艰难之旅。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去年刚刚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一步步的踏进到了商业电影的行业。在这场艰难的历程中,他既取得了光辉瞩目的成就(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商业电影均以票房

5、过亿圆满收场),也表露出了很多“唯观众是瞻”、“唯市场是图”的缺陷(缺乏人文关怀、内容空虚等)。本文就是从张艺谋电影转型(由文艺片向商业电影的转型)、商业电影的特点(数字技术、故事内容的人文关怀特点等)及张艺谋商业电影的营销模式(前期宣传、档期、衍生产品开发等)三个方面谈及一下张艺谋商业电影历程中出现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对张艺谋的商业电影提一些意见及做一下展望。一、张艺谋由文艺片向商业片的转型人们对张艺谋的最初认识应该是由张艺谋担任摄影的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开始的,对他的熟悉与喜爱应该是由他执导的红高粱开始的,张艺谋借助红高粱,在电影界一炮走红。张艺谋凭借着这些优秀文艺片,将国际上的大奖,一一收

6、入囊中,并成为一名国内、国际皆家喻户晓的知名导演。但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张艺谋逐渐意识到缺乏视觉冲击的文艺片已经不能满足电影观众的需求。中国电影市场八九成观众都是年轻人,他们是电影院的主要观众群体,他们不会很主动地选择在影院观看艺术片,如3果只拍文艺片,中国电影产业会更加没落。作为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张艺谋做好了带领中国电影产业向商业电影转型的准备。然而时代的变革并没有给予他更多的时间,泰坦尼克号向中国市场的进攻,在让观众领略到什么是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让中国电影人意思到国产片疲软的票房。中国电影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在一次次探寻中国电影市场的过程中,张艺谋深知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视觉

7、的要求在变、审美层次在提高。张艺谋越发地意识到一个“美梦”的意义和价值,他开始更为综合地使用视听造型手段,不再满足于某一种造型元素的突出,而是力求每一个形式都能大放异彩,使影片呈现出美妙绝伦的画面感。同时,张艺谋也欣喜地意识到,疲软的中国票房市场已不再是他的终点,真正的融入国际市场,走向世界才是他的最终夙愿。然而,没有视觉盛宴的文艺片实在已不适合国际观众的口味。即使对中国有着猎奇心理的外国人,也逐渐的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后,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他开始了转变,开始选择武侠的题材,打造能被所有人接受的中国视觉盛宴的商业电影。二、张艺谋商业电影特点据权威统计,英雄作为张艺谋由文艺片向

8、商业片的成功转型,截至2004年12月1日,在国内已有2.5亿元的收入,国外更是达到11亿多元;十面埋伏的内地票房收入也达到了1.5亿元之多。而在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更是在张艺谋的压轴大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火爆热映中圆满收场。满城尽带黄金甲以近3亿元的票房傲视群雄,再创国产电影票房之最。 从这几组显赫的数据来看,张艺谋商业电影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一)、数字技术的应用4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主流电影工业,借助雄厚的动辄每片四五千万美元的资金,把原本只是有限引入的电脑仿真技术扩张成影片的视听本体。面对中国薄弱的数字化市场,为了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张艺谋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并付诸实践。他的两部武侠片英雄

9、和十面埋伏,都是交给一家澳大利亚的电影特效公司来完成的,据说是因为这家公司帮好莱坞大片如角斗士做过特技,水平是国际最顶尖的。英雄一片由于电脑特技镜头较多,所以后期制作的时间就长达10个月。而十面埋伏中的“雪地大决战”这场戏更是有百分之九十的部分是用电脑特技制作的。正如他自己在有关十面埋伏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所说的那样:“首先,电影跟技术的结合是非常密切的,今天的电影有时候甚至是由技术决定艺术的走向。尤其像十面埋伏这样的动作电影更是需要大量的电脑制作。在拍摄之初,我会跟电脑制作专家讨论,你们能把画面做到什么程度,然后才决定我们怎么拍。而在那时候,往往他们成了导演,我倒是副导演了。”正是借助

10、电脑特技,英雄和十面埋伏中美轮美奂的镜头俯仰皆是,显示了武侠片与高科技技术完美结合的奇观。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张艺谋在学习泰坦尼克号特技的同时,又遗漏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泰坦尼克号中特技最为出彩的地方就是“看不见的特效”。与终结者等影片不同,泰坦尼克号中的特技是用来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面,而不是制造一个眼花缭乱大场面,让观众高呼“这个特技做的真棒”等赞美之词。该片特技的目的是要让观众认为看到的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实际场景,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视听感觉,从而产生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才叫真正的电影特技,也是新时代电影技术诞生之重大意义,它在不知不觉中感染我们,在这方面,好莱坞可以说是佼佼者。 而张艺谋

11、电影特技中缺失的就是这一点,笔者认为,张艺谋要想真正的在商业电影中立足,或许应该好好琢磨琢磨“什么是真正的特效吧”!(二)、故事内容、情节的架空5如果我们只从张艺谋商业电影的特技和票房方面,对张艺谋商业电影进行评价,又显示出足够的片面。毕竟电影不仅仅只有形式,它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内容和内涵在里面。如果从张艺谋商业电影的内涵来分析张艺谋的商业电影,又足见其弊端。在张艺谋转型之后的商业电影中,我们始终看不清故事、情节在何方。在影片英雄中,一个空洞单薄的故事被故弄玄虚的组合,看似学习罗生门的形式,却只停留于形式的表层。由于主题先行,以某种框框为人物贴上标签,把人物和故事作为图解“全球反恐”这一流行概念

12、的牺牲品,而不是通过细节的真实、人物的刻画来表达主题,使得这种结构上的模仿成了形式技巧的邯郸学步和可以玩弄。这样喧宾夺主的“造型艺术”把影片做成了一部活脱脱的MTV,无名、如月、残剑、飞雪、秦王,都成了张艺谋手中的活道具,“造型艺术”下的牺牲品。十面埋伏中的人物关系更是混乱,生搬硬套,据听说,有的荒唐可笑到在电影院里引起了观众数次笑场。故事内容、情节被大大的简洁化,视觉震撼成了电影的主旋律。张艺谋早期的文艺片大都改编自文学作品。张艺谋在早年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番说辞:“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的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

13、作家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 事实的确如此,张艺谋早期的文艺片的确在拄着文学的拐杖前行。促使张艺谋一炮走红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之后拍摄的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次年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以苏童的妻妾成群为底本;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更是根据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改编;1993年的活着也改编自余华的同名长篇小说。可以毫不隐晦的这么说,张艺谋正是站在了文学巨人的肩膀上,才会在国际影坛如此登堂入室。然而,同样改编自曹禺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却遭到了人们的质疑。为什么同样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故事,在商业电影的运作中却还是6不尽人意呢?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

14、现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已经完全背离了雷雨的宗旨,在这部影片中,正义与邪恶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明确的价值立场也变得模糊起来。这样一部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因其深刻的思想主题而具有里程碑的经典巨作,在张艺谋手里,却演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力和色情的容器。再仔细研究一下我们会发现,电影故事时间被严重的压缩,竟然压缩到短短的两天时间发生。故事时间的压缩,逼迫着各种冲突、矛盾在短时间内就得一连串的发生,电影的叙事节奏被迫加快,变得紧凑紧张,电影故事被严重的架空。(三)、人文关怀的迷失张艺谋曾经说过:“大陆第五代作品大都从大的文化背景入手,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带着对电影进行变革的愿望,以人文为主要目标,具有一种

15、大的气势。” 张艺谋的文艺片,也正实践了他的这句话,不管是哪部文艺片,都从不同的角度,发出对人性的关怀。然而,当我们再纵观张艺谋的商业电影时,我们会发现人文关怀已被大制作所笼罩,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已经看不清何是善,何是恶了。相比之下,现在在各大影院热映的阿凡达就做的很好。阿凡达是商业电影,却不缺人文关怀。从技术角度看,这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内容看,又显示出了足够的人文关怀。它的热映和获奖,向我们充分说明了商业元素和人文关怀从来都不冲突。相反,只有既具有商业元素,又具有人文关怀的电影,才会最终在电影界站稳。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做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就是日本电影入殓师。入殓,这种本身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在导

16、演的镜头中变得如此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通过对主人公从大提琴是一下转变为“入殓师”,让充满了人文气息的优雅的双手去触碰冰冷而好毫无人性的尸体,这种落差也许成就了这部影片的成功。能够把艺术的人文情怀带入人的另一个冰冷的世界,让人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未来终点,并且以此展示了家庭、亲情和爱情的温暖,同时,委婉的鞭挞着社会和人性的另一面,更加让人有一种自省7的感觉。特别是洗澡堂老太太的入殓和主人公父亲的入殓两端应当是全剧的高潮,通过人性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贯穿整个剧情,使得整个主题得到升华,让我们可以沉浸在人文的情怀之中,珍惜家庭、亲情。或许,这是由于我们国家和日本的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引起吧,在我们国家,厚葬就是对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