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考生的素质与道德的考验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55015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考生的素质与道德的考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考生的素质与道德的考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考生的素质与道德的考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考生的素质与道德的考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考生的素质与道德的考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考生的素质与道德的考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考生的素质与道德的考验2015 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笔者是一名从教十余年的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妄自揣测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如下: 1.提醒广大高中生要密切关注社会时事,并形成自己正确的是非观。这则作文材料以发生不久的新闻事件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对时事的充分关注,体现了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非独作文如此,高考语言表达题诸如拟新闻标题、拟写对联、拟写广告词、解释图表题等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的学生大多沉溺于“刷题” 的成功感而忽略了语文的现实感,忽略了对时事的关注。笔者在一次语文课堂上偶尔问到现在中央和省市的一些重要官员时,整个课堂上竞无几人知晓,

2、大出人之意料。另外,对社会事件除了关注之外,更要具备正确鲜明的是非观。 2.提醒广大中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注重语文的实用性。在通讯异常发达、人们广泛关注现代通信设备、关注网络的今天,正规的书信体逐渐被人们淡忘,就像传统的书法一样,我们需要铭记传统、传承文化。2013 年 9 月,笔者给高一学生的第一次作文是三篇简短的应用文:请假条、借条和给自己向往的大学写一封自荐信。学生交上来的文章千奇百怪、错误百出,在格式和内容方面能符合要求的文章几乎没有。这些情况让人不禁深思: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这些现象和问题也让我坚定了在教学中注重语文之工具性、教学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决心。我们的高中生如果连简短规范的请假

3、条都不会写,眼前简单实用的事情都做不好,研究现代文阅读中让人费解的句子、研究文言文、诗歌又有多大意义呢? 所以,应该为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点赞。但在作文中出现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典型现象: 1.某农村考生以“自己身处农村,不知何为高速路”为由,质疑高考作文命题不切合实际。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我们个别媒体竟也因此得出了“建议高考命题主管部门在命题时要考虑城乡差异”的结论。很显然,这一考生作为“弱势群体 ”得到了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且不说“命题时要考虑城乡差异” 的建议在实际操作时的难度有多大,就具体事件而言,作为高三毕业的考生,即使身处偏远的、不通高速的农村,可你居然连高速公路尚未听说,毫

4、无了解,那你的知识面狭窄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又有考生说材料中的“手机” 是干啥用的, “汽车”我没见过,我们是否也要考虑这些意见呢?再者,更重要的是,材料中的“高速公路 ”并不是关键词,即使把这几个字在材料中去掉“ 父亲在开车时接打电话 ”,材料依然完全成立,并不影响其通顺和表达效果,考生为什么要抓住次要,拿“高速公路” 说事呢? 2.信体的考查让广大考生猝不及防,于是新闻事件中的“小陈 ”受到广泛关注并被 “人肉”,紧接着有几万考生在考后对“小陈” 的疑似原型展开猛烈炮轰,说什么难听的都有,广大考生终于找到了怒火发泄的对象。 综合上面的个体和群体表现,最有可能是“迁怒” 的表现和心理,这种现象

5、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比比皆是:很多学生平时不爱写作文,作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就归咎于我们的考试制度和教育制度,高考零分作文大部分都是考生在考场上不满情绪的发泄;考试成绩不理想,首先想到的是家长的原因、同学的影响等;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首先怪罪别人这些,都是迁怒。我们的考生在遇到这一作文时首先迁怒于命题人,甚至迁怒于材料中的“ 小陈 ”,这些都是低素质的表现。即将通过高考步入高等学府的考生们却被一道高考题打得“现出了原形” ,或“凶相毕露”,让我们不禁要问:有必要这样吗?我们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何在? 孔子在评价他最赏识的学生颜渊时说:“有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把好学和不迁怒联系起来,可见不迁怒这一品质和学习是密切联系的。另外, “不迁怒” 这一品质似乎很容易能够达到,可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要真能做到如此,的确不易。考生如此,我们的成人亦如此。 高考作文,是对国人的素质与道德的考验。面对困难和失败,不迁怒他人,多从自身出发,寻找自身的问题,多作自我批评,不断完善自己,才是正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