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522132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第一节 总体状况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县共收集非遗线索 5063条,调查项目 1033个,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1.种类、数量状况。调查项目涵盖十七个大项中的近百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 1324 个,民间音乐 50 个,民间舞蹈 16 个,戏曲 38 个, 民间美术 140 个,民间手工技艺414 个,生产商贸习俗 79 个,消费习俗 230 个,人生礼仪 611 个,岁时节令 968 个,民间信仰 542 个,民间知识 144 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99 个,传统医药 340 个,其他 39 个。由此可见,我县民间文学、岁时节令、人

2、生礼仪类资源最为丰富,分别占调查项目总数的 26.1%、19.1%和 12.2%;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其他类资源较少,占比例均不到 1%;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类资源则相对比较丰富。2.资源分布状况。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数量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九牧镇 992 个,临江镇 732 个,莲塘镇 573 个,濠村乡 447 个, 富岭镇 420个,仙阳镇 403个,水北街镇 266 个,永兴镇 159 个,忠信镇 134 个,万安乡 134 个,盘亭乡 118 个,古楼乡 114 个,石陂镇 108个,河滨

3、街道 108 个,枫溪乡 82 个,管厝乡 66 个,南浦街道 85个,山下乡 59 个,官路乡 33 个。 项目遍布全县 19个乡、镇(街道)。从项目在全县分布的差异性来看,各门类的项目基本大同小异。较为突出的是受当地多种方言的影响,有的项目(如民间音乐、舞蹈)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有的项目(如观前九十渡歌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带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地域特色。3.濒危状况。普查中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近 2000人次,发现了一大批从小就在民间从艺的老艺人,掌握了大量资源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仅登记了传承人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还进行了人物、现存实物的拍照和有关实物资料的收集

4、存档。目前浦城的非遗资源正在不断的的流失:有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研究和理论支持;民俗活动多为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失去一部分传承空间与环境;农村年轻作者外出打工逐渐增多,传承学习的机会相应减少,传承队伍客观上存在不稳定等因素;传承人有老龄化的倾向,70 岁以上的约占总人数的一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相伴于老艺人的许多项目在逐渐的消失或已经灭亡。比如:民间文学中的歌谣(小调)有一部分的内容已不完整,再也无法弥补,传唱也只限于老艺人会唱;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情况基本相似;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

5、统医药的大部分内容,已经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而成为落后的工艺、陈旧的知识和被抛弃的陈规陋习,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而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在不断的流失,非遗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不断的破坏。第二节 重点资源状况及时抢救本地区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义的非遗项目,主要是对全县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老年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和影响广泛项目等优先进行深度调查,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采集,及时加以抢救性挖掘和重点保护。对已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和县级非遗项目进行再度补充调查,增补了一些新的调查资料和部分影像、声像资料。以争取申报更高级别的非遗名录。目前,我县已列入省级

6、非遗项目的有“浦城民间剪纸”、“浦城闽派古琴艺术”、“浦城提线传子木偶戏”、“浦城丹桂茶及其手工制作技艺”四个;列入县级非遗项目有“浦城包酒”、“浦城豆腐丸”、“浦城茶花灯舞”三个;2009 年新挖掘的项目“浦城马灯戏”、“浦城肉燕”两个,拟申报县级非遗名录。2009 年,“浦城民间剪纸”、“浦城闽派古琴艺术”已通过专家评审,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010 年,浦城包酒申报市级非遗项目。第三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派古琴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象征。早在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章句,古琴在中国有近 3000年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古琴名家出现,对古琴艺术的追求造就了诸多流派,形成

7、了独有的古琴音乐体系,影响着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在清代,出现许多优秀琴家和流派中,当时影响较大的有浙派、苏派、川派、闽派。闽派古琴艺术自清道光年间形成,已有 170多年的历史。闽派古琴艺术创始人祝凤喈,字桐君,浦城人。19 岁初始抚琴,由其兄教授指法,后日习不辍,三十余年磨砺,形成自己的琴风。祝凤喈任浙江东防同知,宦游江浙大地,琴不离身,以琴交友,以琴论道,所到之处,名噪一时。他在浦城故居还大兴土木,构建园林,拥琴数十张,筑十二琴楼贮藏和弹奏。他在浦城古斋接纳四方游人,与天下琴人、词家、诗客、名士共商音乐、交流艺术、切蹉技艺,增进友谊。林则徐途经浦城时,特地逗留造访祝凤喈,两人在祝家花园推心置

8、腹,吟咏唱和,不觉天亮,成为美谈。祝凤喈致力精研古琴三十余年,深究律吕,发明音义,在识谱上创造减字谱加工尺,在指法上创指法字母加以绘图,形成自己的风格。清咸丰五年(1855 年)刊行与古斋琴谱,世称后学之津梁。 随着此书传播,学者甚众,形成一大批体现祝凤喈风格的琴家群体,称为闽派古琴艺术,与浙派、苏派、川派鼎立。他的学生张鹤作琴学入门,培养了一大批琴手,形成体现祝凤喈风格的闽派古琴艺术。 闽派古琴传承人第二代张鹤,他拜祝凤喈为师,并刊行琴学入门一书,传播祝凤喈的琴学理论和琴曲。第三代陆琮,帮助其师张鹤刊行琴学入门。第四代李迪瑚,能诗善文,喜好古琴,著有酌海楼琴言、酌海楼琴谱五卷。20世纪 80

9、年代,福建艺术学校老师李禹贤致力于研究浦城闽派古琴艺术,写出初考清代琴派浦城古琴、祝桐君家传秘谱风云际会、闽派琴家祝桐君等文章,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近年来,浦城闽派古琴艺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发掘、抢救、保护措施:选派闽派古琴项目官员进驻文化馆专门从事闽派古琴工作;修复、整理、翻译琴谱古籍;大力培养传承人,设立闽派古琴研习所和古琴学员班,培养琴手;并派出优秀琴手赴省向古琴名家学习操琴技艺,从根本上解决传承问题。2009年 6月,中国古琴学会荣誉会长、福建古琴研究会会长、古琴艺术国家级传承人、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禹贤老师受邀来浦讲学,亲自倡导和传播闽派古琴艺术。2009 年8月

10、7日,作为新一代的闽派古琴传承人吴燕琳受邀参加福建省文化厅组织的赴台湾宝岛行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活动,吴燕琳现场为台湾同胞演奏了梅花三弄、普庵咒、满江红等古琴曲作品。2009 年 11月 3日,南平市隆重举办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在开幕式文艺晚会上,浦城赣剧团古琴学员班的同学们在南平大剧院集体演奏了优秀古琴曲满江红、湘江怨,得到了音乐界的一致好评。闽派古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古琴艺术中,有其独特性。发掘、抢救和保护闽派古琴艺术,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闽派古琴艺术与中国的佛、儒、道等哲学、伦理学传

11、统密切相关,研究闽派古琴艺术蕴含的哲学意义,可以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容。闽派古琴具有很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古琴经过祝凤喈的创造、改造,使学者易懂、易学、易操作。同时家藏的琴曲,改变了古琴琴曲的孤独性、脆弱性及附庸风雅的道具。祝凤喈的古琴犹如天籁,听起来豪放跌宕,又清丽委婉舒展,琴意得之弦外,音有尽而意无穷,颇具神秘艺术魅力。2005年 10月,闽派古琴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城民间剪纸剪纸,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和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习俗活动。浦城地处福建最北端,与浙江、江西相邻,历史上是闽越族活动中心,在西晋时期,随着大量的人口迁徙入境,带入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同时将剪纸艺术传

12、到浦城。在随后的 1000多年间历史文化和传承创造相互交融、不断发展,形成了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浦城剪纸。浦城剪纸(在当地俗称花样)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地域特征,在我国剪纸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浦城民间剪纸,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一是花样古老,代代相传。祖辈流传的花样通过各种民间习俗活动,相传相承并使用而延续。二是手法古老,口手相传,采用墨皂拓印花样,纸捻固定的传统手法,纯手工剪出。三是传人秉衍,代代相传。通过母传女、婆教媳、邻里相传、亲友相传,使原生态古老剪纸技艺得以传承和延续。四是出现专司剪纸的剪花婆(嫂)。村里有人要娶媳嫁女、生日寿诞、乔迁华居、祠堂祭祀等,请剪纸能手数位,分用途剪各色花样。大户

13、人家请剪花婆可剪上一个多月。发展至清初,浦城民间剪纸更加兴盛,据当时寓居浦城的文学大家梁章钜代吉祥说记载:常见人家馈送食物,无论大盘小盒,其上每加红纸一块,或方或圆,必嵌空剪雕四字好语,如长命富贵、诸事如意之类。其婚娶喜庆之家所用尤繁。热爱浦城乡邦文化的梁章钜,对浦城剪纸大加倡导,使浦城剪纸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更富内涵。浦城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有五点:一是以字组画,画中有字,字中有画。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浦城剪纸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二是独幅纹样居多,这与民间剪纸的用途多用于点缀礼品和装饰喜庆之事的用品有关。三是谐音寓意,浦城剪纸一样蕴含了中国传统谐音文化的精髓。四是传统民间文化印迹明显

14、,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画面占有一定数量。五是同属于中华民族母亲的艺术之一,花样代代相传,作品原生态居多。浦城民间剪纸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一是浦城民间剪纸既有北方剪纸源流的雄浑,又有南方剪纸源流的柔美,南北相融合衍生,形成地域特色,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剪纸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二是浦城剪纸代代相传,作品多为原生态,这是数百年流传的传统纹样,反映出古老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神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三是浦城民间剪纸多用于逢年祭祀、订亲、结婚、走亲访友的用品及礼品上,有较浓郁的民间传统实用环境,其花样本身亦承载了较多的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对传承与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有较高的参考和实用价值。四是浦城剪

15、纸内容健康向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烘托生活的喜庆氛围,产生了神秘的艺术魅力,可以淘冶人们的情操。五是浦城剪纸史中,有着文学大家清代梁章钜有关剪纸的文献、及他家人的唱和诗,有梁章钜创作的花样十六种,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可丰富中国剪纸史。六是浦城剪纸已从最早的民俗用品发展成优秀的传统艺术品,剪纸作品不仅在国内展出,近年还在菲律宾、埃及等国家展出,其作品远销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日本等国。浦城民间剪纸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浦城剪纸是浦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直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县文化部门很早就对本地的民间剪纸做了大量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19

16、90 年,浦城、柘荣、漳浦剪纸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出,浦城展出 168幅作品;1991 年,福建日报专版刊载介绍了浦城剪纸,随后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和省电视台分别作了专题报道。1991 年在全国首届民族民间剪纸大奖赛中,浦城就有 15位民间艺人的 15幅作品参赛。多年来,浦城剪纸多次参加各类各级展览和比赛,大量的剪纸作品被省、地文化部门收为馆藏,被海外名人、艺术家收藏。2003 年浦城县民间剪纸协会成立,有骨干作者 107人,各乡(镇)、街道亦成立分会和兴趣小组;县文体局和文化馆制定了民间剪纸保护计划,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剪纸培训活动和展出活动,通过艺术扶贫工程在乡镇中建立了富岭、临江、永兴、莲塘等少儿剪纸培训基地,致力在青少年中普及剪纸知识,提高剪纸技艺,传承传统花样与风格,同时每年都举办剪纸大赛,通过大赛发现人才,创作佳作,扩大影响,提升整体水平;如今,浦城县有专门的浦城剪纸展示中心提供宣传教育、技艺交流的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