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7557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摘要:依据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时的交易成本问题,提出大企业采取战略联盟和小企业采取技术转让的产学研结合两种模式模式,为推进企业和高校院所产学研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易费用; 产学研结合;战略联盟 ;技术转让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当前产学研结合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结合向战略联盟化方向发展,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是以众多相关企业所组成的企业集群形态出现;参与结合的高校院所是以众多相关学科所组成的学科集群形态出现,形成企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结合的趋

2、势。另一方面,技术交易市场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有偿转让形式获取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又一重要方式。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中,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是一个十分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研究不同规模的企业在选择产学研模式时的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企业适合采用不同的模式,为企业选择产学研结合模式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一、 关于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现状 1. 从模式类型的角度研究产学研结合。王利红在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一文中指出,目前主要有成果转让型、协作研发型、创办实体型、大学科技园等类型。石火学在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一文中,概

3、括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有产学合作教育、继续工程教育、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校内产学研结合、大学科技园区等模式。 2. 从合作成本的角度研究产学研结合。苏敬勤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成本及内外部化条件(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一文中认为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经济行为,从交易成本来看,产学研活动包括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和其它成本,由此分为内部化、外部化和半内部化三种模式,认为内部化模式和外部化模式分别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交易成本小的优势,而半内部化模式的交易成本较大,只能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并提出了半内部化向内部化和外部化转变的条件,文章还探讨了政府促成内部化的政策措施。 3. 关于产学研联盟研

4、究。雷永、徐飞在产学研联盟问题研究综述一文中,对目前学界有关产学研联盟问题研究综述为:一是对产学研联盟形成动因的研究,分别从交易成本、资源依赖、组织学习、战略行为、系统理论五个方面揭示动因;二是对产学研联盟合作模式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提出的模式有,一体化模式、高科技园模式、工程模式、无形学院模式、项目组模式、包揽模式、政府计划模式等,但苏敬勤认为这种分类方式造成了不同模式之间的重叠交叉,他从交易成本角度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为外部化、内部化、半内部化三种模式;三是对产学研联盟中风险的研究,这些风险包括文化风险、制度风险和运作风险等;四是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的研究,产学研联盟

5、形成以后,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进行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的内容和方式;五是对产学研联盟绩效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主张通过“投入一产出 ”模型来评价产学研联盟绩效 ,另一派主张使用定性的方法来评价产学研联盟的绩效。 4. 关于官产学研各方作用的研究。宋雁萍在官产学研一体化与科教兴国一文认为,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功能,在官产学研相结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高校要强化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办学,增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制度,优化合作机制;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求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结合点。 通过对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表明,现行文献资料对以企

6、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研究,总体上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意义、目的和必要性方面的研究,缺乏具体过程的研究;侧重描述现状的研究,缺乏机理方面的研究。 二、 交易费用理论与本文的理论假说 1. 交易费用的内涵。交易费用概念最先是由科斯提出来的,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却不能体现在生产成本中的那些费用。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科斯进一步总结说,交易费用指的是度量、界定产权,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讨价还价,订立交易合约,执行交易,监督违约并对其制裁以及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其他经济学家如阿罗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奥利佛威廉姆森则形象地将交易费用比喻为物理学中的摩擦力,并认为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交易

7、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责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事后交易费用,即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随着交易费用概念的广泛使用,这一概念还扩展到包括保证产权(即提供交易条件)的费用,交易当事人为政府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所付出的费用,为确保交易关系长期化、持续化所必须付出的费用等等。 2. 企业的性质。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市场是通过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要素,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就能根据价格信号作出决策,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市场机制是完美的,那么为什么还需要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对企业产生的原因,在科斯之前,较权威的解释

8、是劳动分工,认为劳动分工是产生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根本原因,企业是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科斯是从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角度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他指出,现实世界中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任何一项交易的达成都需要化费交易费用。在没有企业的情况下,每个要素所有者都用自己的要素来生产产品并直接参加市场交易,那么市场交易者的数目将十分庞大,交易摩擦将十分剧烈,交易费用也将十分贵高昂,甚至可能出现费用高到使交易中止的情况。企业制度的出现,可以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将原先可能形成的市场交易行为及其交易费用进行“内化”, 从而减少市场交易数量和交易费用,企业成为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既然企业可以减少价格机制运行

9、的摩擦和交易费用,是不是就可以不需要市场交易,全部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这实际上牵涉到了企业的边界问题。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认为:企业本身也会产生一种组织费用,诸如行政管理费用、监督工人的费用等。 “当企业扩大时 ,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自然,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的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在这一边际点上,企业就会停止扩张,形成了企业的边界。. 交易费用的计量。目前,交易费用的直接计量在学界还是一个难于解决的课题,其实,真正重要

10、的不是交易费用的绝对量,而是与其他契约形式下发生的交易费用对比量。奥利佛威廉姆森提出把一种合同与另一种合同进行比较,比较各自的交易费用大小。威廉姆森提出,交易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以及资产专用性,并从这三个基本属性与机会主义行为、治理结构选择和成本补偿的关系出发,间接地考察了交易属性与交易费用的数量关系:一是交易发生的频率越高,就越有可能补偿制度运行的成本,交易费用就可能越低;二是交易不确定性越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交易费用越高;三是资产的专用性越高,事后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交易费用越高;四是在不涉及资产专用性时,不管交易频率的高低,完成相同一

11、次交易,市场组织体制所耗费的交易费用较低;五是当资产的专用性和交易频率都很高时,完成相同一次交易,市场组织体制所耗费的交易费用较高。 4. 本文的理论假说。产学研结合过程中,企业与高校和院所之间的合作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市场形式。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方,高校和院所作为技术的供给方,双方在技术市场上实现技术产权的交易。二是通过组织企业的方式,企业与高校和院所之间围绕某个项目成立完全意义上的法人企业。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形式,如产学研联盟、经济协作体等非法人的经济组织。按照交费费用理论,产学研主体选择结合模式,首先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与企业组织成本大小,即如果市场交易费用大于企业组织成本,选择法

12、人企业形式,反之,选择市场交易形式。其次在选择市场交易形式中,根据事先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大小,选择完全市场模式、协议形式、联盟模式等。本文认为,产学研主体通过判断市场交易费用与企业组织成本大小作出模式选择的决定,在现实中由于其难于操作而显得不可能,即便是采取企业法人的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也不是通过费用比较而作出的选择,而主要是由合作项目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这样我们可以把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看成都是市场交易行为,但各种模式的市场化程度不同,从完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即时交易行为,到通过签订协议、实现资金与技术转移时空上错开的信用交易,再到联系更加紧密的战略联盟合作,虽然交易内部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

13、复杂,但交易费用并不与之成正相关。我们不妨把整个交易过程以达成交易这个时点一分为二,之前为事先交易、之后为事先交易。假设事先交易费用为 Cx,事后交易费用为以 Ch,Cx 包括搜寻交易对象、讨价还价、订立契约等,为成功实现交易所发生的一次性消耗;Ch 包括履行契约、类组织管理、解决交易纠纷等维持性费用。不管何种产学研结合方式,均产生 Cx 和 Ch,但不同的结合方式,Cx 和 Ch 大小是不同的。产学研主体合作方式选择往往取决于两种费用的比较,如果事先费用大于事后费用(CxCh),市场主体往往考虑到这种交易来之不易,选择相对长期的联盟合作关系;如果事后费用大于事先费用(CxCh 的状态,双方选

14、择战略联盟合作方式对各方的交易费用最小,结成联盟的的可能性较大。 (2)产学研战略联盟具体方式。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产学研组成经济协作体。企业和高校院所打破所有制、行业、部门、地区界限,在专业化协作、经济合理、保留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协作。二是产学研组成股权式联盟。高校院所对市场的把握和经营方面的能力不如企业,可采取长期持有联盟企业少量股份的形式,这样高校院所在利益上与企业紧密联合,成为企业利益的攸关者。三是产学研契约式联盟。产学研成员通过交流技术资料、 “知识”学习等技术型协议联盟以及共同使用科研设施和生产能力的研发合作型协议联盟。 2. 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

15、术转让模式。技术转让是指产学研各方通过技术市场或其它途径,从技术输出方把科学技术成果、先进技术、信息和能力转让给技术输入方的过程,实践中技术转让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 (1)产学研技术转让交易费用分析。大多数小企业,在研发方面的能力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面对国内国际竞争环境,迫使小企业通过与高校院所的结合,加速转移外来技术作为自己的主要创新源。由于小企业所需的技术,在国内技术市场上有广泛的提供者,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交易双方都有足够的选择空间,采用技术转让方式是小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可行方案。从交易费用来看,由于技术市场处于信息相对公开透明,技术交易相对规范有序、技术价格市场

16、形成,小企业在搜寻对象、讨价还价、订立契约等过程中的事先交易费用较小。但从事后交易费用来看,小企业一般选择的也是小型科研机构,双方信用程度都不高、有限理性以及技术资产专用性高,事后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双方彼此防范机会主义倾向更严,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这样事先成本(Ch)事先成本(Cx) 。小企业在与高校院所合作时选择一次性的市场转让方式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2)产学研技术转让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技术转让的内容包括:有工业产权的技术,如专利、商标等。无工业产权的技术,主要是指技术诀窍(亦称专有技术)。转让单机、成套设备、整套工厂等等。产学研技术转让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国内技术转让,通过国内技术市场把高校院所的适用技术转移到中小企业手中。二是技术推广,以示范性活动把某项先进技术传播出去。三是技术交流,通过会议或新闻媒介交流技术或进行样品、样机的展示。四是技术引进,通过国外高校院所引进成熟技术。 四、 结论 在难于直接测量交易费用的情况下,采用奥利佛威廉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