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概述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32474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概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 30 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 年的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江津人民的命运。30 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广大帅乡儿女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30 年来,江津思想观念历经了从封闭到开放包容的转变,历经了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历经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跨越,历经了行政体制从撤县设市到撤市设区的提升

2、,历经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变迁。这 30 年,是江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最多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受益最深最广的时期。30 年来我们一届接着一届干,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江津品牌,江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 、“中国花椒之乡”、“ 中国柑橘之乡”、“重庆工业十 强区县” 、“全国食品工业强区”、“ 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 ”、“新农村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示范县(市)” 、“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县(市)” 、“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市)”、“ 全国农 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亿万 农民健康行 动先进县(市)” 、“全国双拥模范县(市)

3、”、“中国武术 之乡” 、“中国人居范例奖”等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江津历届领导班子呕心沥血、艰苦创业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奋勇拼博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江津籍在外领导和江津老乡的热情帮助和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区政协和 147 万帅乡人民,向为江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历届老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30 年来,江津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综合实力

4、、竞争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19.2 亿元,是 30 年前的 63.7 倍,年均增速为 12.2%,比改革开放前快 8.5 个百分点。全区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从 1978 年的 2899 万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18.8 亿元,30年财政收入增长 65 倍,年均增速 14.9。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 17.4%、51%、31.6%,其中第一产业下降 1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 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 17.5 个百分点。江津工业经历了从产权重组到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结构调整为主线,再到做大做强存量和引进增量的两轮驱动战略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5、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小砖窑、小作坊到引进世界 500 强企业,发展百亿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现代化大企业;从乡镇企业星罗棋布到工业园区蓬勃发展,江津工业已成为立区之本、强区支撑。2008 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302.2 亿元,是30 年前的 148.3 倍,年均增速为 18.1%。江津连续 6 年获重庆工业十强区县,连续 5 年获重庆民营经济十强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212 家,“一区三园” 的工业园区已累 计入驻企业 291 家,投资额在 1 亿元以上的达 77 家,10 亿以上的企业 12 家。机械、电力、建材、食品、纺织、化工等产业成为我区工业的重要支撑。随着全区大力实施千亿工业

6、强区战略,到 2012 年,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将达到千亿。农村经济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从家庭经营到专业合作社,从业主制农业到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江津农业模式” 享誉重 庆、影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花椒、柑橘、粮油、蔬菜、肉猪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花椒产业从零星种植到基地化发展,从简单生产到精深加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发展劳务经济,从打工仔到农民工,新型农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30 年来,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了 71.4 倍,年均增长 15.3%。改革开放 30 年,全区商贸流通业迅猛发展,彻底打破了国营

7、商业一统天下独家经营的局面;随着重百、苏宁、国美等一批著名企业的加盟,我区商业模式加快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进程;居民消费结构从改革开放之前的生存型向温饱型过渡,再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升级。2008 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74.75 亿元,是 30 年前的 70.1 倍,年均增速为 15.2%。江津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区” 殊荣,跻身全国食品工业 50 强序列。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 AAAA 级风景区,从采伐林木到生态保护再到旅游开发,实现了从林业经济为主到旅游特色产业的转型;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以及中山、塘河古镇等一批景区景点逐步上档升级,影响力不

8、断扩大,已成为江津旅游业的新亮点。 30 年来,江津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从农村公路改造到连镇公路建设,从修建长江大桥到高速公路建设,江津交通着力谱写“融城、兴水、带乡”的新篇章。 1978 年江津境内没有长江公路大桥,2008 年已建成 3 座长江大桥,并将拟建 3 座长江大桥。1997 年,建成了我国长江上第一座由县级行政单位自筹资金、中外合资建设的长江大桥,圆了江津人民的百年长江大桥梦,不仅由此掀起以建设高等级公路为目标的新一轮筑路高潮,而且开启了江津发展新的里程碑。仅用五年时间,境内主骨架公路形成了“一纵一横两循环”高等 级公路网 络体系。农村

9、公路建设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后,又由“通达” 向“通畅”迈进,农村公路里程达 4066 公里。重庆二环高速公路江津段建成通车,渝泸高速公路顺利推进,改写了江津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08 年江津公路拥有量是 1978 年的 6.38 倍,硬化改造道路达到 2705 公里。江津港口码头建设不断提速,现有客货运码头 77 个,规模以上货运码头达 55 个,生产性泊位 71 个,1000 吨级以上泊位 15 个,初步形成 4 个大型港口作业区,为构建江津枢纽港口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基本实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地方电网日趋合理和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城市基

10、础设施建设上档升级,经过 10 余年的努力,从试验段建设到西段、东段的建成,有“长江第一路” 美称的 10 公里滨江大道,城市防洪标准从 5 年一遇提高到 50 年一遇,功能也从城市防洪扩展到城市建设、市民休闲、文化建设等综合功能,滨江大道已成为江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城区形成“一环三纵五横” 的城市道路网络,东部新城“四横五 纵” 道路即将建成,基本完成旧城道路 “白改黑”工程。人民医院、中医院、党校、几江中学、体育(场)馆等社会公益设施不断完善。东部新城成为新的亮点,北部新城已经完成国际一流规划,双福新区正向着重庆副中心的目标加快建设,“一江两岸 ”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框架已具雏形,城市形象不

11、断提升。 30 年来,江津的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号角,我们冲破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一个个桎梏。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政权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 全部取消,粮食直 补、退耕还林等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面推进城乡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先后推行承包经营、税利分流、工业五自主、商业四放开、转换经营机制、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实现了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培育壮大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江津经济“半壁江山” 。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

12、改革,搭建了以华信公司为核心的政府融资平台,完善银政、银企合作机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调整和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设法治服务型政府,实施精镇强村工程。先后三次实施大规模的乡镇建制调整,实现了由人民公社到区(乡)再到镇(街)的历史性转变,乡镇规模从 101 个调整为 27 个。大力实施开放战略,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型经济转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开放步伐,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机制、方式和手段,加快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开放平台建设,成功引进了法国拉法基、瑞士 ABB 等世界 500 强企业以及玖龙纸业、润通动力等百亿级大型企业。其中,在引进玖龙纸

13、业的工作中,从签约到交地动工不到 4 个月,创造了江津征地拆迁历史上时间最短、投入资金最多、一次性征地量最大、建设任务最重等数个第一,被誉为“玖龙 速度” ,成 为江津招商引资中的一 张名片,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相继入驻江津。全区招商引资和实到资金大幅增长,近 10年来实际利用引资近 200 亿元,其中仅 2007、2008 年两年就超过 100 亿元,成为江津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江津被列为重庆市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区县和开放型经济示范点。 30 年来,江津人民的生活极大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进步。2008 年,全区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为 147.7 亿元,是 30 年前的2000 多倍,年均增速为

14、29.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411 元,人均比 30 年前增收 5266 元,增长 36.3 倍,年均增长 12.8%。公共财政投入民生力度持续加大,财政支出从 1978 年的 2011 万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33.5 亿元,增长了 166.5 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穿住用行明显改善。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实现城乡低保、医保全覆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普九” 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建成重庆市级重点普高3 所、国家级重点职高 2 所,入驻高等院校 4 所,结束了江津无高校的历史。体育事业取得明

15、显进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长足发展,群众健康水平、平均预期寿命明显提高。双拥工作扎实开展,国防教育深入人心,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军地关系日益密切,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移民工作有序推进,从率先承担国家出县市内安置农村外迁移民试点以来,全面完成四期移民安置任务,有力推动了移民安稳致富,为三峡工程移民外迁进行了有益探索。公共文化繁荣发展,“四大文化品牌 ”影响广泛。广播 电视和新闻事业快速发展,江津电视台从创立全国第一批县级电视台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电视台,江津报从全国公开发行到改版江津日报并发行数字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16、群众文明素质显著提升。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活跃。从设立县级人大常委会到乡镇人大建立人大主席制度,从实行直接选举制度到人大监督制度、评议制度的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随着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不断加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不断强化,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已成为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着力开展“平安江津”建设 ,创造了良好的法治 环境。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全区人民安居乐业。帅乡人民唱响拥抱江津等主题歌,在“ 勤 劳、 诚信、开放、 进取” 的江津人文精神感召下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30 年拼搏写春秋,30 年奋斗铸辉煌。30 年的巨大变化和创新实践,既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更为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精神财富,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30 年伟大实践启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始终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