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课例评析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3322015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课例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课例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课例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课例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课例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课例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课例评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课例评析 -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教学设计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何春芬摘自:浙江教研网 一、设计思想 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 这一中国 20 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

2、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

3、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课的主题-校园歌曲,然后通过范唱教师自己学生时代的校园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紧接着借助这个情境,揭示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让学生循着百年前的歌声,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2、对比感知,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如两只老虎和国民革命军军歌的对比演唱和欣赏,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两个版本祖国歌【歌词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的对比欣赏,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区别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

4、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听唱结合,体会特点 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4、动静结合,表现参与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唱唱填填”活动,我给学

5、生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二、教材分析 沈心工与李叔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20 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

6、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重要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区域,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对高中生来说,20 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音乐家他们不是太清楚,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但同时,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2、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与对音乐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欣赏能力,在本课程的相关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流行的校园歌曲有一定

7、的涉足。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学生对学堂乐歌特定的音乐文化意义存在一定鉴赏体验困难,产生情感背离问题,表现为情绪上不喜欢、体验上不共鸣、思想上不重视。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也是课程设计成败的重要体现。 3、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对比检验、模仿是其学习策略的方法。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了解之后,少数学生可能试图进行其曲调填词方面的创作试验。 四、教学目标 本课程设计将融合体现课程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价值导向等多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 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学堂音乐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其背景及意义熏陶

8、,对中国新文化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 3、通过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经过作业设计,通过合唱、伴奏整体协调的课堂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 的创作及意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情分析,采用以互动、情景课堂体验共鸣、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策略与方法,并注重综合

9、运用: 1、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程中学生的情感背离与音乐社会价值取向的融合这一困难目标与技巧。从情感喜好的流行校园歌曲导入,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10、 3、发挥老师的平台搭建作用,综合运用丰富的历史、社会、音乐史等人文知识真实生动地勾画课堂内容背景,为鉴赏创造体验的基础空间。 4、摸索一种从源自情感喜欢这一第一学习力量之外的社会责任与意义的路径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意义的新的认知教学方法。音乐是愉悦的,但它不是音乐的全部,改变这一认知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创造灵活地运用对象、时空变换的技巧,采用直观感受、老师介绍、剖析、揭示相结合等多层次的教学剖析手段,采用对话交流的方法,挖掘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与积极的社会意义,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培养对音乐的意义的理解和由此激发的热爱。 5、做好作业设计与课余节目设计、演练的引导,通过对学堂乐

11、歌的艺术特征的挖掘及创造手法、技巧的运用,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创作校园歌曲的作业设计和来体会实践掌握拿来主义的音乐创作手法,并通过将其设计成演练节目作进一步的技能与合作、演奏、歌唱的训练。 6、运用多媒体,采用文字、图象、声像等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的能动。 七、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找出自己平时所知道或喜爱的校园歌曲并练唱。 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歌曲的练唱与有关资料的准备。 教学环境要求:音响视听系统、多媒体播放系统。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师唱童年。 【点评】:通过学生与老师两个不同年代的校园歌曲的演唱、欣赏

12、,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并揭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3、欣赏体操-兵操、祖国歌两首学堂乐歌。 【设问】:你对这两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时间的河流以川流不息之势奔向未来,转眼,我们已经身处 21 世纪了。20世纪曾被称为是普通人的世纪,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能够象它那样,对所有的艺术进行如此之多的探索:从文学到音乐、从舞蹈到雕塑、从戏剧到绘画可以说这是人类艺术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现在,就让我们在一曲曲曾经感动过无数人心灵的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声中,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二)、新授过程 1、学堂乐歌的

13、历史 (1)、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 (2)、学生齐唱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然后一起演唱国民革命军军歌,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歌曲着手,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1)、欣赏歌曲送别,了解李叔同。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你对这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后师小结。 (2)

14、、学唱歌曲送别 用 u 哼唱;朗诵歌词;运用领唱、轮唱等手法演唱。 (3)、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师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4)、欣赏祖国歌 【设问】:你认为这首歌曲在曲调上有哪些特点? 对比书上的祖国歌曲谱,有什么不同? (5)、介绍“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欣赏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 【点评】: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始终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

15、,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3、小结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 (三)、总结评价 1、探究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 【点拨】:师: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首歌曲的歌词以及曲调,想想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这些“学堂乐歌 ”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声乐创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讨论后交流。 【小结】: 师小结并揭示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更深刻的含义

16、: 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2、课堂总结 师:在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中,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影响一生的第一层底色,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们那个时候玩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做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唱什么?我们那个时候读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图景。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阅读,也可能没有玩具,但不可能没有歌声。 就让我们在这熟悉的送别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展示方法,辅以板书突出以下重要的知识脉络结构: 1、学堂乐歌的来源与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沈心工、李叔同,代表作体操-兵操、祖国歌、送别。 3、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内容积极向上、伴奏较简单、选曲填词、文白兼用等。 十、作业设计 请学生尝试为自己的学校创作一首校歌或者校园歌曲,可以是自己作词作曲、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曲调填上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