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16747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说课稿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标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分解:了解地壳内部的物质岩石的分类,了解三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理解三大岩石(岩浆岩、

2、变质岩、沉积岩)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循环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

3、因。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2、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2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学难点: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二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学习能力教材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需结合材料

5、、多媒体进行展示、模拟。3、学习动力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了四川大地震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亦迫切需要了解四川地震的原因,并推及我国西藏与世界其它地区产生地震的原因,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中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与交流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本节的教学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分析并结合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生

6、活实际,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如分析四川地震的成因。2、比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本节课对比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当中相互交流,理清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地理思维的形成。4、多媒体教学法:本节课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通过电教手段模拟演示,边演示边启发,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5、读图分析法

7、:学会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必须贯穿整个地理教育的过程。五、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例相结合,举一反三。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观察对比法:应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六、教学设计(一)理论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四段式”地理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知识系统网络阶段,信息反馈与控制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

8、主线”作为教学理念,它不仅从教学模式有根本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原来被动(要我学)转变为主动(我要学)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达到地位转变成了现在的主导地位。(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1)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 5分钟)视频材料:汶川大地震形成原因初探思考:导致汶川大地震的原因是什么?(位于板块跟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2)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一、地质作用(一) 、内力

9、作用1、能量来源2、作用方式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 、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2、作用方式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框架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3)知识系统网络阶段教师:四川地震发生后,致使河流改道、滑坡、泥石流,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生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师: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把它们合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5分钟)补充解释名词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 、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小组分组

10、活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1、什么是内力作用? (第一组)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第二组)3、内力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哪些?(第三组)4、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第四组)师生互答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展示案例 “喜玛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分析二者的差异.教师:由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如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图上的火山喷发和前不久给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带来海啸的海底地震、汶川大地震,它们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11、:而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极其缓慢,不容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今天我们看见的喜马拉雅山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它经过了 4000 万年的抬升,才上升为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师: 为什么说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只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展示“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存在什么规律师: 怎样给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下个定义?谁能上前来模拟一下呢? ( 提供海绵,

12、要求两位同学演示,一位模拟、一位解说。 ) 模拟演示教师归纳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都主要靠地壳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其中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就是地壳上升的证据,而东非大裂谷正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中,水平和垂直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

13、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通过讨论与阅读,培养学生看书、看图、提取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垂直运动为辅。 学生分组活动活动 探究活动 1书本 P70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壳运动痕迹,说明了什么问题。探究活动 2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晋江深沪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探究活动 3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预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

14、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 ,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媒体播放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土地貌的发育”、“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扩展与土地沙漠化”、“ 泥沙淤积与黄河三角洲的扩展”、“山区的冲积扇” 、“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等。 分组活动展开小竞赛:要求各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以下四题的答案,并派代表到讲台前来表演,模拟辩论赛。 ( 1 )外力作用的概念及能量来源; ( 2 )四种外力作用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 3 )它们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4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各小组

15、代表辩论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给出适当的评价与意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海蚀陡崖、冰斗和峡谷等是典型的侵蚀地貌,体现了流水和冰川的侵蚀作用;沙滩和沙丘是典型的堆积地貌,体现了流水和风力的堆积作用。师:(视频文件)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白天,当岩石外面受热膨胀时,好比一个瘦人穿了件大衣服,没有什么影响;夜晚,当岩石外面冷却收缩而内部膨胀时,就好比一个胖子穿了件小衣服,衣服必然要破裂,所以坚硬的岩石也就崩踏破碎成了小岩块。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又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

16、件。自然界的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风 化 作 用 侵 蚀 作 用 搬 运 作 用 沉 积 作 用 活动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 P77 面活动,完成下面两个问题: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学生亲自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使作用下形成的?推测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活动探究 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