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马刚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3316659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马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马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马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马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马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马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 1. 在估算教学中,学生的很多答案都可以,老师该怎样判定对与错呢? 既然“答案都可以” ,就是对了呗,干嘛还再判定对与错呢?我们好像应该首先讨论一下,什么是估算?它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先讨论什么是估算? 为了简单起见,咱们先举个例子:7628.我们可以珠算、笔算、心算、估算。珠算怎么算?要么用口诀,要么凭感觉。但这都是熟练了之后。之前呢?是不是通过心算再拨珠啊?您体会一下,拨珠是不是只是记录的算完每一步后的结果啊? 那么,笔算呢?您写的都是心算完以后的结果吧? 现在,估算这个题。您怎么算的?先取近似值,再算。大部分都这样算吧?我们的孩子很可爱,他们先算出 104,然后给您

2、一个结果 100,还有“铤而走险”给 105 的呢。他们为什么叠被架屋啊?给老师逼的!因为您老说 100 更精确些,得 110 的老灰头土脸儿的,孩子们没辙,只好这样来。整个估算过程变成取近似值了。 现在我们想,什么是估算?最简洁的说法是:估摸着算。怎么估算呢?先取近似值,再算。这个“算”大有文章,珠算、笔算、计算器算是不是都可以。可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不让学生动笔,好像只有心算了,才叫估算。我们心里的那个“估算” ,是要求去近似值要尽可能地接近原数,要心算,算得了,还要比比谁更精确。这就强人所难了吧?为了比比谁更精确,我们的孩子干脆先算精确值,然后取近似值。只有这样咱才死心了,是不是? 对比了这

3、几种“算”的方式,不难发现,除计算器算之外,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心算。所以,好好抓一下心算应该是必要的。我想,实际的教学中,上面的问题算不上什么问题。我们真正的麻烦是:在所谓的“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什么情况下用估算,什么情况下不估算,以及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的问题。 我个人感觉,这好像涉及估算的教育功能问题。估算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它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应用吗? 还有吗?有,养成一种习惯:在计算之前,大体预计一下结果的范围。可能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这个角度讲,估算问题就可以缩小到这样的范围:怎样取近似值、心算。取近似值的方法呢,也要有一个呈现序列,中低年级

4、学四舍五入法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至于去尾法、进一法到高年级再学不迟。孩子小,您出一些您认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这些所谓实际问题去学生的经验甚远。如果画一个圈儿表示我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的圈儿比我们小得多,许多号称来自生活实际的题目在孩子们的经验圈儿之外了,他们只能瞎做一气了。 总的来说,不要把估算单独地拿出来,把它嵌在计算过程中更好一些。更重要的,尺度要宽一些。1517,得 300 的固然可喜,得 400 的也未尝不可。是不是误差太大,接受不了?那好吧,咱们估算一下 159179 的值吧。也够呛吧?没关系的,先让学生把估计值放到哪儿,再笔算一下,看看精确值。精确值对两种答案的同学都有“教育

5、价值”吧?我看这就行了。 凡事,说的容易,做起来难。难在考试的时候,300、400 总要判分儿的。这怎么办?权宜之计是尽量出典型的题目:1119;1918 多好,您要考察的东西都考出来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决定估算水平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不深奥吧?但很关键。所以,我建议老师们下点儿功夫抓抓心算。 2. 课标实验教材将“解决问题”融入计算教学之中,既没归类,相应的练习题量又少,教师很难把握其标准,更不能大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从而导致中等及其偏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我也委托一些教研员到中学搞一个调查:现在孩子们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较以前下降了不少,这对中学

6、的学习有何影响? 现在调查结果还没出来。根据经验判断,可能直接的影响不会太大。中学最头疼的是学生的数值运算太差劲儿了。一说都明白,一算错一片。 解答应用题(国外叫文字题) ,如果方法得当,确实对学习思考方法很有好处的。可掌握思考方法、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需要一个有序的训练过程的。我们教材恰恰在这一点上不尽人意。所以,我感觉,我们还是要在序列性上下些功夫的好补充些题目,使之在思考方法的形成方面更具连续性和延展性,这应该是功德无量的事情。现在,历下区的几所学校正在做这项工作,到十一月份,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样本。 我们可能要面对一个麻烦:书上的内容还弄不完,哪还有时间补充题目?所以,当务之急,还是

7、研究提高课堂效益的办法。3. 学生说情境图中的内容时,常常出现像语文课的看图说话课,很难在短时间内切入正题,不少老师抱怨情境图耽误了其教学时间。而且有些数学情境图,信息呈现多,散,引起了学生的一些歧义,实际上给学生解题增加了难度,老师应怎样做? 我理解的情景图,应该是告诉我们一个活动的过程。我们的任务呢,就是参照它设计一个更充分的活动。不是看图说话。当然,那些个情景图也有很讨厌的地方,三、四个例题的条件一股脑儿地摁在一个图里,学生费好半天的功夫才找到条件。这是教科书赶时髦才这样编的,我们在应用中发现这样不行,不行就改呗,设计一个更漂亮的活动就行了。 4. 听数学公开课,老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对这

8、节课进行评价? 我说不清楚。前两年,我们领导发给我们一本儿书,就叫怎样听课评课 。我照例翻翻目录就放下了,没看。您要问我怎样评课,我只好说:在听的过程中想到些什么,评课时说出来就得了。一个老师讲课,十几个人听,每个人的感想肯定不尽相同,大家把各自的想法说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就完了。我们在专业成长的不同时期,想在公开课上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各取所需就行。 我感觉,听课、评课的水平,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支持的。您听两个不同的乐团演奏梁祝 ,咱的经验少,就听不出什么不同来;给一个精于演奏的人来听,人家就能条分缕析地讲个底儿朝天。所以,我说,听课能否听出门道儿,与我们自己的教学水平成正相关

9、,与所谓的理论水平关联不是很大。您八成也听过没有实际的教学经历,而理论水平很高的专家们评课吧?评课者滔滔不绝,以为高屋建瓴、洞若观火。我们一线老师呢,大而无当?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能隔靴搔痒的,已经不错了。我不是说人家评的不对,只是说我们各自的关注点不一样。我们关注什么?您说我这里不好,我想知道,怎样操做才好一些。可惜,我们往往听不到我们想要的那些非常具体的东西。操千曲而知音,看千剑而识器,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想击中要害是很困难的。 认真思考自己的课,认真观摩人家的课,久而久之,水到渠成。此外,好像没有点石成金的法子。当然,有时间看看理论书籍倒也是有所帮助的,但那玩意儿不能包打天下的。作为一个

10、辅助成分,看看书当然是好的。 5. 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计算中老是出错,老是搞题海战术有用吗? 题海战术至今还被不少老师乐此不疲地运用着,为什么?说明管用,不管用他早扔了。我们反对题海战术,是因为师、生付出太大,而所得甚少,更有不少负效应在里边。 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呢,可能还是离不开加强心算练习、加强简算练习二途。所谓加强,不只是量的加强,更多的是指针对性的加强。咱们做几个题: 28689 11375 32457 42617 您发现没有,在加、减法中,频率最高的,是 20 以内进位加和 20 以内退位减;在乘法中,主要是口诀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在除法中,主要是两位数乘以一位

11、数的估算。这些就够了,需要题海战术吗?您分分层次,化整为零,经常练练,经常帮学生总结总结方法,自然就好了。关键是:经常练! 简算呢,数目小、形式灵活多样,很能启发心智的。而且,使用的方法和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是相通的。 1798 方法是相通的吧? 还有一个问题,计算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过去那种要求太高了,代价太大,不经济。现在呢?我看还是取实用主义的观点,高考数学不让用计算器,中考就也不敢让学生用。中考不用,咱们这里就不要大撒把。在小学里,数值运算的基础还是打牢一些好。对启发心智、对将来升学都有好处。哪一天,高考、中考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了,咱再降低要求也不迟。不然,就是坑人啊。 6. 在小数除

12、法教学中,教材要求淡化小数除法的意义,那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明白小数除法的意义呢? 在小学阶段,乘、除法意义的拓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最原始的意义:同数连加是为乘法,平均分是为除法。第二阶段,增加几个补充定理:a1a,a 00,0 00,0a0。这些,您再用原始的意义解释不通了。我们不能说一个 a 连加,0 个 a 连加,把 0 等分成 a 份儿,这都不是人话了。怎么办?拓展乘除法的意义。第三阶段(只说除法) ,求 18 是 6 的多少倍,拓展为寻求 6 和 18 的倍比关系,您想自由地运算除法,引入分数就成为必然。这时,面对 之类的题目,当初的除法意义已经无法解释了。好

13、在人类的智慧使我们也能安于不再用原始意义解释除法了。 历史上,小数的产生远远后于分数。按理,应先学分数的四则运算。可是,小数是十进制的,在算法上和整数是一致的。所以,小学中,一般先安排小数四则运算。这就遇到一个困难,怎样引入小数的乘、除法运算。 方法呢,大致两种。一种是借助第二阶段已经给出的除法定义引入: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a53.5,求 a 是几。您想,这样引入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太抽象了吧,孩子很难把它拿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所以,大部分小学课本用第二种方法,利用当初的意义引入:把 3.3 平均分成 2份儿,每份是多少?把 3 平均分成 4 份儿,每份是多少?

14、2.7 里面包含着几个 0.03?一旦借助这个梯子登上新的平台,就不考虑梯子了,这是数学的常规。何止数学如此?人类生活在树上时,尾巴很重要,下到地上时,就退化了。非常可惜,我们的教科书上,几乎没有给学生体会“数学进化历程”的机会。 多说一句,我教课时,就用上面三个题讲小数除法的。我不用书上的例题,太多,叠被架屋、胶柱鼓瑟。用这三个题,两课时把小数除法拿下。小数除法的运算技术都在里面呢,给出直观的面积模型,学生基本上自己就探讨出方法了。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练啊,作为一种技术,没有足够的练习哪行啊? 绕了一大圈儿,现在回来。我想,小数除法的意义,淡化不淡化不是关键,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用什么方法引入

15、,一旦进入小数除法的殿堂,就要把“平均分”的意思“忘掉” ,集中精力研究怎样运算、为什么这样算。这很重要。 7. 在除法的计算过程中,学生试商时,常常花费很多的时间,除了用估算的方法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更快捷的方法。 前几天,一位老师给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有的学生做除法题,怎么试商呢?用乘法竖式试,结果,一个除法算式旁边,列着三、四个乘法式子。这就意味着,调商好几次才找到合适的,太痛苦了。但愿这只是极个别现象。 现在,学生试商最难的就是除数十位上是 4、5、6,个位上也是 4、5、6 的。就这么几个数。既然难,就应放在后面,把不难的练熟了再解决。刚才那位老师介绍的几个技巧多好,您再把两位数乘以一

16、位数的估算练瓷实了,不就完了吗? 8. 我们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了度量角的用处了吗?量角的大小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我个人的观点,学校数学学科内容的确定,不是以它在生活中是否必需为标准的。如果以此为标准,绝大多数数学内容尽可以去掉,甚至可以不开数学课,开一门“家庭妇女课”更有用一些。 这还是一个数学(当然指学校数学)是什么?数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题目太大了,咱往最具体处说:学校数学应该给学生些什么呢?在学生部分地重复前人创立数学知识的主要的历史过程中,学生领略了人类智慧的光辉,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心智、掌握了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怎样思考、怎样工作的方法,形成了习惯。 这是就整个数学教育而言,小学数学教育呢?向着这个方向进行最初的启蒙。 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找两本书看看:弗莱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波利亚的数学的发现 。 关于量角,大家可以看看济南市汇文学校曹琳老师上的那节课。我们的追求都体现在那节课里了。 以上都是个人的观点,是作为一个参加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