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备课资料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13009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备课资料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桃花源记》备课资料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桃花源记》备课资料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备课资料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备课资料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陶渊明桃花源诗序宋 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 ”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馀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尝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余在颖州,梦至一官府,人物与俗无异,而山水清远,有足乐者。顾视堂上,榜曰“仇池。 ”觉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杨难当所保,余何故居之。明日以问客,客有赵令峙德麟者

2、曰:“公何问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他曰,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白:“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 ”历代名家评陶渊明萧统: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敦能如此乎?(陶渊明集序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

3、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mn(此字打不出,单人旁加“黾”字)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 (朱子文集 )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白石道人诗说 )刘熙载: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

4、,故其品为尤上。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 “奈何自苦如此” 。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游国恩:自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 “和陶”相沿成风,人们对他追慕不已。兹语录几则如下。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清代沈德潜则谓:“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

5、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浅谈陶渊明的思想、人生遭际与散文“世故继有,礼教渐颓,敬让莫崇,傲慢成俗,俦类饮会,或蹲或踞,暑夏之月,露首袒胸。所论极于声色之间,游步不去势利之门,不闻清谈讲道之言,专以丑辞嘲弄为先。于是驰逮之庸民,偶俗之近人,慕之者犹宵虫之赴明烛,学之者犹轻毛应飙风。嘲戏之谈,或上及祖考,或下逮妇女。 ”(葛洪抱朴子外篇疾缪 )这就是魏晋时期社会风气的一个写照。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昏暗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军阀争霸,群雄割据,社会秩序混乱,封建权威逐渐消失,汉代以儒学为主体

6、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危机,传统的忠孝价值观念产生动摇。玄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以老庄学说为基础,汲取儒家、释道精华,挑战经学,占据思想界统治地位的。 晋书裘秀列传中说, “虚无之言,日以广衍,众家扇起,各列其说。上及造化,下被万事,莫不贵无,所有佥同。 ”当时玄学有“贵无” “独化”及“任自然”三大派,但从总体看来,都有老庄的痕迹,重视自然和虚无。社会的动荡本来已使人性中各种固有的伦理纲常大受冲击,而玄学的出现,则更促进了人们在思想上的觉醒。他们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使酒任性,披发跣足,放达而不拘一格。这些人大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或者精于书画,或精于辞赋,也有的兼通数艺。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

7、人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名声地位,故而形成了一种名士风度。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深受玄学及名士风度影响,魏晋名士中,有的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如阮籍、嵇康,随情任性,狂放不羁,对现实表现也强烈的不满和叛逆的人格;也有的纯粹是追慕他人,随风俯仰,故作狂放,追求感官的刺激享受,如所谓的“八达”之流。陶渊明自然是属于前一类人。玄学思潮鼓励魏晋士人挣脱精神枷锁,追寻人格独立与自由,陶渊明便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而辞官归隐;玄学思潮推动文学挣脱两汉经学的束缚,提高人生品味,陶渊明的文章就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学的自觉,不再是为了政治而写作;玄学中蕴含着道家精神,提倡自然虚静,陶渊明就是旷达超世,一生坎坷,终不

8、肯失其超然态度。可以说,陶渊明是实实在在地继承了魏晋玄学,把它作为自己的做人、为学及人生观的一项重大的指导,他成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靖节一生命运多桀,政治纷扰不断。 “弱冠逢世阻” ,虽出身士族,终不能与王谢等高门巨胄相提并论,家势末落。他自少年时就深具儒学素养,为出仕作准备。但由于门第寒微,只能做到参军、县令等小官,而且还得叹息“求之靡途” ,与之周旋的又都是些俗吏。到得中年,屡经丧事,又遭受火灾,仕途上毫无进展。这时候,玄学对他的影响力开始显露出它的强大来了。嵇康未能善终,阮籍穷途恸哭,而陶渊明终于隐居了。虽然隐居生活十分艰辛,但他却是欣然归之;虽然田间劳作是劳苦的,但他却用动人的

9、诗篇来歌颂它。他后来落得“饥来驱我去,不知竞何之” (乞食 )的凄凉境地,也不曾再度出仕,就是因为他看透了世情,以玄学为其人生的第一指导思想的结果。他的一生,毕竟是实现了与自然合一,实现了前人所未能实现的,虽说是死在贫病交加之中,也堪称得高风亮节。陶渊明著述颇丰,主要以田园诗为主,他的田园诗,也体现了一种玄言气象,都是好诗。他的辞赋,情感真挚,优美动人,有的已经有了骈俪华风,但仍然是清新的。陶渊明的散文,人们一般谈得很少,而实际上,他的散文,是很值得一说的。在桃花源记一文中,陶渊明用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家家富足,生活安定愉快,风气淳厚

10、朴实的美好的理想社会。这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也是生活在魏晋这样的乱世的人们的社会理想。在归去来辞中,他写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也是对这一人生境界的一种向往。这种境地界,一方面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是陶渊明玄学思想的一种表现。批判现实,因为陶渊明不是一个真正的世俗之外的人。他自幼培养的儒学精神使他仍然是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的。鲁迅在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学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但陶集中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漠。 ”但除了述酒之外,也有很多诗文体现了他的这种怀抱和态度的。萧统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11、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陶渊明集序 ) ,其实陶渊明的文章也是这样。他用一种清新平淡的笔调,用他的奇丽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如桃花源记 ,但他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他不是统治者,也不是掌握大权的高门贵胄,所以他只能按玄学思想教他的,去归隐,去逃避。 桃花源记中又写道“遂迷,不复得路”,则又从现实的角度上否定了归隐。陶渊明的隐逸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有着自己影像的“五柳先生” ,这个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传 )其实正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性天然,非矫历所得” 。玄学对他的影响在这里纤毫毕现。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2、 ,“性嗜酒” ,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实实在在地写出了名士风度在他身上的影像。又有“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句,体现了一种旷达超世的风范,树立了一种独立的人格。 陶渊明以自然平淡为美,这也是魏晋名士的审美趣味。他的作品,无论诗文,都是冲淡自然,不假雕饰,且又含蓄浑厚。 “魏晋文学争尚隽永, 文心雕龙尤推隐秀。隽永谓意味深长,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均可知当时文学亦用同一原理”(汤若彤魏晋玄学论稿 言意之辨 )陶渊明的作品也正是如此,他把自己的自然意趣投入到所寄的对象中,用质朴、精炼的语言,描述平凡而普通的事物,表达深刻的思想和丰

13、富的感情,达到隽永的效果。陶靖节的诗文自然平淡,却又不是淡而乏味,而是含蓄浑厚,可以“绚烂之极”来称评,达到了“ 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高度境界,极富真情实感,体现了玄学的自然虚静的要求。 桃花源记中,捕鱼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只不过是短短的二十二个字,把这世外桃源写得浪漫动人,十分洗炼,有玄学之风。再如与子俨等疏中,一方面明白表现作者听任自然的人生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对儿子谆谆教导,不厌其烦,映衬了儒家繁琐絮叨的一面。但从总体来看,这一篇文章也是平易可亲,朴实自然,情真意深,语气恳切,体现了玄学重人性、重真情实感的哲学要求 陶靖节的一生,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与子俨等疏 ) ,又“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 ,再到后来仕途无进,落得岁月抛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 ) ,他的思想、人生遭际对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思想上儒玄二者的交织,尤其是玄学,给他的散文创作打下了烙印。无论是从风格,还是从内容看,陶渊明的散文是对他坎坷人生和思想根源的一种比较明晰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