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013802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机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机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机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机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机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机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机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机智一、有一种机智叫“顺水推舟” 现在的学生,手头上有许多参考资料,他们阅读书籍的范围广,汲取知识的途径较多,因此,他们的课外知识也较为丰富。在阅读教学中,他们往往会补充进一些知识,他们的的回答常常出乎教师的预设。此时教师都应该将它们当作一种较好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回答为切入口,及时运用教学机智顺水推舟,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苏教版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师带领学生感悟课文徐悲鸿受辱励志。 生:老师,我知道徐悲鸿原名不叫徐悲鸿,而叫徐寿康。 师:是吗?父母为什么给他取名徐寿康? 生:父母希望他健康长寿。 生:那时候家庭穷,小孩子很难长大,这表达乐父母对他的

2、祝愿。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王若谷。 师:哦,父母希望你要虚怀若谷,是吗? 生点点头。 师:孩子的名字往往寄托了父母的心愿。徐寿康,多好的名字呀!与此相比,悲鸿充满了悲伤。可是徐悲鸿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名字呢? 生:徐悲鸿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过,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此自励,发奋学习绘画。 生:因为我们祖国当时内忧外患,他看到社会上到处是哀鸿遍野,徐悲鸿就给自己起这个名字,也是激励自己勤奋学画,为祖国争

3、光。 师:是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激励,徐悲鸿在法国求学期间励志学画,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为自己,也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思考】“语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形象而精辟地阐明了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上述案例中出现的随机事件,虽出乎预设,但却合乎情理。在这随机事件的处理中,教师没有选择回避,而是抓住锲机,顺水推舟引导学生交流徐悲鸿父母取名的用意,徐悲鸿又给自己改名的原因与目的,从而更清楚地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动力。这也为下文中“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的理解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以徐

4、悲鸿为榜样,从小励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的决心。 二、有一种机智叫“故弄玄虚” 在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故意卖个关子,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借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的心灵碰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苏教版第五册石榴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课件,通过图片欣赏了石榴花的美丽。 师:刚才欣赏了美丽的花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笔下的石榴花又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课文片段: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

5、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指名学生朗读。 生:老师,屏幕上少了一个字。 师:是吗?哪里? 生:文中写的是“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你的句中少了一个“个”字。 师:噢,就少了一个“个”字,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生:不行,如果少了,意思就变了。 师:为什么呀? 生:“一个个”写出了石榴花开得又多又密,而一个则显得太单调了,只开了一朵,一个怎么结那么多石榴呢! 生:如果只有一朵,石榴花就太孤单了,还怎么可能像活泼的小喇叭呢? 师:哦,这么说来,这个“个”字还非得加上去。看来,作者真会用词,你们真会读书。 师添加上“个”。 【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

6、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失误,面对这些失误,教师应学会巧妙把握,化教学尴尬为“故弄玄虚”,引导学生“将错就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化解了教学中的失误,顺势利导,让学生讨论能不能将“个”少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错中透析文章用词的精妙,从而得出结论,又为后文中的“累累果实”埋下了伏笔。教师如果直接承认自己出错,那教学就显得呆板而缺少生气,学生也会从心里产生不屑之情,大大降低教学效果。这样,既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鼓励他们分析问题,激发继续探究的热情,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

7、个亮点。 三、有一种机智叫“避实就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要求相差太远,甚至是背道而驰,在这种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批评与指责,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根据学境加以正确地引导。 【案例】苏教版第六册庐山的云雾 教师播放幻灯,欣赏了庐山的美丽风景。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的美丽风光,假如你是一位作家,你会怎样想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不想当作家,当作家太苦太累,一点都不好。 师愣了愣,接着笑着说:同学们,当作家真的一点都不好吗?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暂时不去议论。但我相信,等大家学完了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一定会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 【思考】马卡连柯说:“教育技

8、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阅读教学中,偶尔会出现爱出风头、恶作剧的学生,他们有时会给教师带来一些窘境,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上述课例中,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老师的预料,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但教师没有做简单而粗暴的斥责,而是避实就虚,不是正面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偏激的问题去学习课文,阅读感悟作者笔下的文字带给读者的那种清新、神奇、美妙,巧妙地抓住这个问题说明写作的艰辛与快乐,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认识活动中来,待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意境、陶醉于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时

9、,原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有一种机智叫“峰回路转”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的回答超出老师的预设,但却由此带给老师以教学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变换角度,顺着新的思路进行教学。往往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情境,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案例】苏教版第四册欢乐的泼水节 支玉恒老师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就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和台

10、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感到不只所措的时候,支老师却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思考】在上述课例中,学生立足于保护水资源这一时代旋律,提出了质疑,这似乎与老师所要带领学生理解的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的时代背景不相容的,必然引起学生对傣族人民的“误会”,造成

11、对课文的严重误解,一篇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好文章很有可能因此而成为一篇糟糕的文章。课堂教学此时仿佛陷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好在支老师认真地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一生成资源,灵活机智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顺着新的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再次进入课文,峰回路转式地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丰富提高了认识。短短几分钟,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份灵动智慧的洗涤。这“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情境不得不归功于支老师的教学机智。“精彩的生成”看似“信手捻来”,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显现!这正验证了“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位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育实践者。”一堂好课也告诉我们,没有宽松、宽容的课堂,没有个性教学和教学机智的运用,就很难让语文课堂闪烁智慧灵光。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和学生发展的共同需求,更是新课程的深情期盼。因此,我们教师应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运用灵动的教学机智,奏出阅读教学精彩的的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