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谈“逆向设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97028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论文: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谈“逆向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论文: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谈“逆向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论文: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谈“逆向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论文: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谈“逆向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论文: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谈“逆向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谈“逆向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谈“逆向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且行“逆向设计” 且思“深度学习”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谈“逆向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以五下确定位置为例阐述本人在“逆向设计”教学实验中的一些思考。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了解了“逆向设计”的定义、体验了“逆向设计”的步骤、灵活了“逆向设计”的运用,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 、实现了学生的“深度拓展”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意义学习 逆向设计 从 2012 年起,我校就一直走在探究“意义学习”课堂的道路上,并依托“UBD 教学设计模式” ,不遗余力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尝试,屡次遇到问题,又屡次解决了问题。通过一次次的教改实验,将普通课堂打造成

2、“意义课堂” ,又进一步将“意义课堂”向“深度课堂”转型。走在这“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教改实验路上,我且行且思一、 梅花苦寒,路迷茫“逆向设计”的开启并遇阻六年前笔者踏上了教师的岗位,面对学生学习的需求,课堂转型的要求,学校将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落实到了我们青年教师身上。改什么?怎么改?这些问题让笔者一头雾水。面对压力,笔者开始翻阅各种教学书籍,希望从书中寻求答案,从书中获取更多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偶然间,翻阅到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一书,书中所提到的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理解让人耳目一新。“逆向设计”!何为“逆向设计”?通过反复阅读,笔者明白了“逆向设计”就是先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理解

3、的目标,然后再考虑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确实掌握了学习目标实现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活动来达成目标。即“确定目标编写量规设计过程” 。这一设计理念不禁让笔者眼前一亮,凭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动,带着对“理解性”课堂的追求, “逆向设计”实践之路就开启了。然而好事多磨,也许是因2为我的资历尚浅,没能参透个中奥义,这条路并不像之前期望的那样一帆风顺。我在一次新教师展示课上尝试用这样的设计去改造课堂,但换来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课后的检测中学生完成的正确率也很低。可以说,我此次的新教师展示课“失败”了,我的“逆”常规教学也备受其他老师的质疑。记得当时师傅跟我说:“你才刚起步,还是踏踏

4、实实地按照常规来吧” 。问题出在哪儿呢?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反复思考,反复阅读,却仍是收获寥寥。二、凌风磨砺,步不移“逆向设计”的问题并解决 正当我不断寻找问题的症结时,学校课题“意义学习促理解”相继在省市立项,新鲜的理论,超前的思维一时在区域内引起热议。学校携课题在各级教科研活动中大放异彩,而笔者也暗自窃喜,这“先走一步”竟不经意踏入了改革的洪流。自此,学校课题引领着我在各级各类教研课中进行展示,逆向设计,意义学习,打磨出了富有特色的课堂。然而,在一次市教科研活动中,有位老师犀利指出:你们的课堂有高大上的理论,却丢失了课堂最核心的东西。作为被评价的一方,我不知所措。会后,我把该老师的评课意见

5、告诉了校课题组,校课题组老师翻阅课题资料,共同商讨研究,最终,把出了症结所在虽然运用了“逆向设计” ,但是其间缺少了“学生的参与” 。当时,学校的“意义学习促理解”课题已经结题,而新的课题“UBD 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正着手准备研究。 找出了问题所在,我主动对接学校课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逆向设计一定要关注学生。为了将想法付诸实践,我积极投入到了之后 “UBD 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的课例研讨活动中,全身心地参与到五下确定位置一课的“逆向设计”实践中(一)学生参与目标制定还记得之前在杭州“千课万人”活动中,我也曾听到一节精彩的确定位置 。整节课,出人意料的课堂设计,让

6、人眼前一亮;热情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人血脉沸腾。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它别出心裁的“探究”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过程,并且在这堂课中花了大手笔。那事实上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我们所教的学生需要呢?这节课的目标是探究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还是经历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学生通过完成课前小调查中的“调查一”3参与这次目标的制定,具体操作如下:调查一:我们将学习确定位置一课,关于“确定位置”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学生完成课前小调查后,收集到的关于“调查一”的回答数据如下 “怎样确定位置呢?”此类问题有 17 人;“确定位置有什么用?”此类问题有 11 人;“为什么要确定位置?”此类问题有 3 人。此数据

7、直观显示出学生的内需主要在确定位置的“方法”和确定位置的“应用”。而对于“为什么要确定位置”的疑问确没有那么强烈。基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并不用在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过程上大做文章,只需轻描淡写地让学生“经历”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过程,感受起必要性。因此,最终将目标定为: (二)学生参与量规编写根据“逆向设计”的流程,制定好目标之后,我们就要着手编写量规。所谓“量规”,它一方面可以作为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和标准;一方面又可以作为检测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是否达到理解的评价工具。它具体地将学生学习结果等级由低到高定为五项:E、D、C、B、A。在编写量规的过程中,课前我们通过课前小调查 ,促使学生共同参与量

8、规的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深度挖掘学生的思维。调查二: 阅读数学书第 19 页到第 20 页,思考下列问题:1、 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2、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通过统计课前小调查中“调查二”的回答,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课前阅读书本相关内容学会解到行和列的定义,并能初步理解数对的意义即数对中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能简单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然而,根据统计我们发现全班 37 个同学,有 19 个同学的疑问点在类似这样的4典型问题上“如果旁边没有数字标明该怎么确定位置呢?”换句话而言,利用规律根据一个点的坐标去推出其它点的坐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根据学生在课前小调查中思维的暴

9、露,我们将本节课的量规定为:分值 内容 五下确定位置A 能综合运用“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B 理解确定位置的规律,能根据一个点的位置去推出其他的点的位置。C 能在具体情景中表示物体的位置(即在有直角坐标轴的情况下)D 认识行和列,并能初步理解数对的意义。E 不能掌握行和列的定义,无法初步理解数对的意义(前面的数表示所在列数,后面的数表示所在行数)(三)设计“学生参与”式教学在“逆向设计”的前两个环节完成之后,我们教研组群策群力、以之前确定的目标和量规为依据,共同设计、商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在商讨过程中我们曾出现以下三个问题:问题一:如何轻描淡写却深体验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呢?分析:

10、具体设计如下:这是一面白色的墙,你能说说蜘蛛现在在哪里吗;现在呢?找数来帮忙你能确定了吗;蜘蛛再次动了,你能猜出它的位置吗?学生通过三次参与确定位置,从“点线面”快让深地感受了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以此同时构建学生的二维体系,为今后几何体系的整体构建打在基础。 问题二:如何设计教学数对的意义?分析:根据前面目标和量规的制定,我们已经知道, “认识行与列,理解数对的意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这些都是记忆型知识,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书本掌握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们决定组织学生自学,老师则在学生思维的易错点和卡点处刚出手时就出手。教研组商讨设计如下:自学提纲:5看一看:

11、座位表中的列和行是怎么确定的?想一想:书上是怎样表示张亮位置的。做一做:请你用数对表示王艳、赵雪的位置。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问题三:如何突破根据一点位置推出其它点位置这个难点?分析:从之前确定目标和量规所用的确定位置小调查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利用规律根据一个点的位置去确定其它点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思考着“为何不设计材料组织学生自我探索呢?”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载体,同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使其经过思维的碰撞自主发现确定位置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以上三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结合目标和量规对整节课设计成了三个环节:感受“确定位置”的必要性探究“确定位置”的方

12、法发现“确定位置”的规律。三、 苦中寻欢,乐其中“逆向设计”的反思及改进确定了教学设计之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此次试教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我思考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息:“是否有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能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深度?”(一) 运用“量规”找卡点“为什么不再次运用量规?!”量规,它不仅是教学设计时的“指南针” ,更能在课堂后通过量规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后测,从而找出本堂课中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使之完善。于是,我决定运用量规对我们教研组运用之前制定好的量规练习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结果水平进行评定,衡量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找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为之后“逆向设计”的改进做直观、

13、准确的依据。 分 值题 目 内 容 D C小飞的座位记作(13,15),他是第( )行,第( )列。用数对表示蜘蛛的位置。红蜘蛛( , );绿蜘蛛( , )B A6点 A 在图上的位置可用(4,6)表示,如果点 A 向左平移 2 个格,其位置应表示为( ,),如果点 A 向上平移 1 格,其位置表示为( ,)五子棋中已经有(2,3)、(3,4)两颗棋子,再下( , )、( ,)、( , )就可以五子相连了。量规评定结果如下:全班中学习结果水平仅仅是 E 级的为 0%,结果水平是D 级的也是 8.3%,结果水平是 C 级的是 50%,B 级的是 27.8%,A 级的是 13.9% 。此结果直观、

14、准确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水平大多停留在了 C 级而达不到 B 级,这说明学生还是无法能够突破“根据一点位置去确定其它点位置”这个卡点。 (二)深挖素材破卡点 到底问题出在哪呢?教研组共同反复研究之前设计的教案,最终我们发现:问题出在探究规律这个环节的“材料”选择上。1、原始素材五子棋 利用五子棋游戏,组织学生边下棋边发现规律。但是,这个棋谱的横轴和纵轴的坐标都已经标出,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套用数对的表示方法,竖着对着的写在数对的前面,横着对着的写在数对的后面,并没有深刻地去理解数对的真正意义,所以无法突破卡点。2、改进材料开放的格子图为了避免学生浅层理解,避免一度地模仿确定位置的方法,我们设计了一个

15、没有标上横、纵坐标的材料开放的格子图。并在此利用前面教案设计中的素材“蜘蛛” ,使“蜘蛛”这个素材贯穿整节课,具体设计如图。四、 寻得梅花,沁鼻香“逆向设计”的成果及显效 在教研组的共同努力下,这节课题“课例展示课”圆满结束了,但是我的“逆向设计”教学实践并没有就此结束。相反,经过了这次的学校课题活动,我发现了许多之前自己所忽略的细节,得到了许多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在这股能量的推动下,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逆向设计”实践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坚持、我的尝试还是小有成效的。(一) 深度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决定了他们是否深度参与了7学习。可喜的是,通过调查问卷前后对比显示,我所任教的其中一个班级,在进行“逆向设计”教学之前,喜爱上数学课的人数仅在全班的 38.9%。而进行了“逆向设计”教学之后,这个数据竟然增加到了 84.1%。(二)深度思维从平时的课堂问题反馈中,从平时的作业完成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能比之前思考得更加有深度了。也因为他们深度地思考,知识的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拿确定位置一课“蜘蛛爬爬爬”大赛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分为了层层递进的三个层次。层次一: 学生典型的错例,即想当然地将第一行当做其实行,第一列当做其实列。层次二:学生所然做对了,但是他是先通过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