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892345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不够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通过准确、恰当的提问向学生们揭示出来,使他们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从而开展思考、讨论,获得新知。现结合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谈两点自己的做法。一、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课堂提问应该是面向多数学生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这样就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如果问题过大、过难,学生难以回答,就会失去思维的积极性。所以问题要难易适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提出难易

3、适度的问题来,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不仅无助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 1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 1/5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 5。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a、(出示一张 15 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b、(教师出示一张比学生手中尺子长的纸条)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

4、纸条 1/3 或1/4,再乘以 3 或 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一些教师上课经常问学生“是不是” 、 “对不对” 、 “好不好”等,有的已成了口头禅。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又如,一些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已有学力,搭桥平坡,把一个问题可以解决的,非要列出两三个问题进行引导,逼着学生“走碎步” 。如某位教师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在“做一做”过后评价时,提问学生:“6 读什么?7 读什么?3 读什么?2 读什么?这个数读什么?这样的问题太琐碎,学

5、生完全可以一下子读出来,此外,有些问题本身含有合理的思维难度,学生想一想可以作答,但教师怕学生答不出,就在提问时带有暗示性(特别是在有领导、老师听课时) ,使得一些较好的问题简单化了,失去了思维的价值。问题过深的情况表现为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提问题思维跨度大过大,学生经过努力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出现“休克”状态。如有位老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后的小结时,为了强调单位“1”而设问:单位“1”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他所面对的学生而言,太难,要求太高。接着这位老师指着半圆又问:它是单位“1”吗?这个问题又因其答案的豁然性而令学生难于回答。这样的提问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提问难度要

6、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 ,定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二、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选好提问方式。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

7、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教师预见性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有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三年级“认识二分之一”一课,老师设计这样一道题:现在长方形纸上找 1/2、1/4、1/8,再观察比较得出 1/21/41/8,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以为学生答:我发现数越多那个数就越小。 。如果老师听到这个回答时立刻否定,那不好。其实老师只要启发地引导就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如问:你发现那个数越多,那个数就越小,为什么?最终得出结论:

8、同一个物体分得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数就越小。课堂提问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

9、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哲学指出:外因的作用能使内因发生变化。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教师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充分调动学生每一根思维神经,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