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防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891889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防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防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防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防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防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防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防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防控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是提高操作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手段。农村信用社在风险防控和案件治理工作中,增强案件查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标本兼治,全面提升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遏制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案件治理,提高防控操作风险能力谈几点看法:一、操作风险的特点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它的风险因素主要存于银行业的业务操作中,涵盖了银行业的所有业务活动,而且具有内生性、多样性、复杂性、涉及

2、面广、缺乏规律性、难以预测和准确度量等特点。二、操作风险的类型在我国银行业管理实践中,将操作风险归纳为人员、流程、IT 系 统及技 术和外部事件四 类。就农村信用社而言,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业务操作引起的风险和制度缺失引起的风险,具体表现是:(一)人为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六种类型:一是2随意执行型。在业务操作中没有严格按制度和流程办理业务,贪图方便省事,按个人的操作习惯、业务经验来办理业务;二是盲目执行型。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盲目按照上级管理者的要求或暗示,不顾制度规定,以服从代替制度,导致风险产生;三是无知操作型。由于对制度理解不透彻,导致违反管理规定和业务规程,按主观臆断办理业务,导致

3、风险产生;四是故意违规型。这种情况源于为个人、小团体利益或完成业绩和考核目标,利益驱动导致有意回避或故意违反制度而形成的风险;五是岗位缺失型。由于兼岗或一人多岗,违反风险控制岗位互控和内部牵制原则形成的风险;六是情绪因素型。因对绩效考评、劳动考核、用工制度及相关管理制度的不理解,或上述制度与部分实际情况的不相符,导致心理压力增大、潜意识抵触或实际业务操作水平下降而引发的操作风险。(二)制度缺失形成的操作风险。一是部分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主要是新业务开办、业务整合、实行扁平化管理后,相应业务管理办法没有及时制定和对已有制度进行修改完善,特别是在客户经理管理、票据融资管理等方面;二是系

4、统流程控制存在部分业务没有实现自动控制;三是部分岗位和业务领域存在监管盲区,如因组织机构改革,导致对高级管理层、业务综合岗位检查监督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而导致的操作风险。3三、操作风险的范围操作风险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生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案件来看,狭义的讲,操作风险不外乎信贷资产操作风险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一)信贷资产操作风险。客观因素是外部势力干预、宏观政策影响、历史遗留问题等外部原因造成的;主观因素是违规操作、责任心缺失、内外部勾结等内部原因造成的。但总体来看,主观因素形成的操作风险事件占主导。(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网点众多、且多在农村

5、,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高素质人才吸引不过来,人员偏少。因此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规章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内控制度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业务流程不能得到规范操作,操作风险系数较高。四、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价和计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识别、评价和准确计量所有金融产品、活动、流程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计算应对这些操作风险所需提取的资本准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进行充分识别、预警、计量、监测,以便事件发生后能及时控制和化解风险,避免更大损失。(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的开始,也是后续各环节顺利开展的基础。它主要是识别银行的操作风险暴露情况,重点解决不同的业务品种将分别面临什么样的操作4风险,什

6、么样的因素导致风险的发生,这些风险发生的频率是多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等。(二)风险计量。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计量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但是由于操作风险的特殊性,它的风险计量需要大量的孤立历史事件损失数据,目前只有欧洲部分银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数据统计系统,大部分金融机构缺少损失数据积累,不能实现对操作风险的科学计量。这里所说的风险计量指的是风险事件损失计量,是对风险事件产生的损失程度评估计量,是对已经发生了的风险事件微观计量,结果可以运用到绩效考核、责任追究、原因分析、资本分配等。但是,由于操作风险具有多样性

7、、复杂性、缺乏规律性等特点,很多风险事件在发生时很难确定损失数额。从以往的操作风险事件和案例来看,操作风险事件的损失计量可以从实际损失金额和预计损失金额两个方面着手。要认定评价风险事件的损失计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直接认定法。根据操作风险事件能够直观清晰地确定涉及到实际金额的,直接认定为损失金额;二是比例认定法。对于能够确认实际损失金额,但预计损失金额不清楚的,可以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评估,按比例确认损失金额;三是预测认定法。对于两项都难以直接认定的,了解选择符合具体情况的风险事件,5根据历史经验和评估可能涉及损失的金额,确定损失金额。五、案件治理与操作风险的关系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是产

8、生案件的主要根源,案件是操作风险的重要表现形式;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是违法违规操作,而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案件。据不完全统计,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占农村信用社案件的七成以上,因此,案件治理首先就要抓好操作风险防控。但是,案件治理还不仅仅只是操作风险的防控,还包括其他类型的防控。按照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信息统计制度,案件信息统计与管理需要将案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业人员独立实施或共同实施,或与外部人员合伙实施,以农村信用社和客户资金或财产为侵犯对象的案件;另一类是农村信用社遭受外部诈骗、盗窃、抢劫等侵害并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前一类是操作风险,后一类是外部风险,在做好操作风险防控的同时,也要做好

9、外部风险的防控。六、案件风险成因通过对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案件进行剖析,引发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对案件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在大案要案频频发生的今天,部分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对案件形势的严峻性、操作风险的危害性、案件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上级6管理部门安排部署的案件综合治理、风险隐患排查等工作落实不到位,文件传达照本宣科、原文转发,工作走马观花、走过场,有的甚至对案防工作不部署、不开展,直至出现了案件也不去彻查案件风险,认真整改,导致同类案件发生。(二)法人治理不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缺失。虽然现在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理(

10、董)事会替代经营班子,既做决策者,又当执行者,权力失去监督和约束;监事会监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决策与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监督管理,违规违纪甚至违法操作屡禁不止,操作风险长期存在。(三)制度流程不健全,梳理修订不及时。长期以来,制度流程的制订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相互之间不成系统,互有瑕疵和漏洞;制度流程制订只管增加,该废止的也不废止,有的早已不能适应当前业务发展和管理要求,甚至造成新旧之间冲突;其次是业务开展与制度建设不匹配,通常是先开展业务,相关的规章制度事后再补,边干边完善,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根据业务操作的需要不断给制度打“补丁” ,容易引 发操作风险。(四)规章制度执

11、行意识淡漠,执行力差。部分县级行社不重视教育培训,制度执行意识淡漠,对违规、越权、逆程序操作见怪不怪,有章不循习以为常;部分员工以人情代替制度,原则性不强,对管理人员的违规违法行为一味盲从、屈从,不抵制、7不报告,甚至同流合污;重要岗位用人失察,管理人员履职不到位,对重要案防制度走过场、不落实,对违规操作、违规经营行为没有起到监督制约作用,致使从小的违规操作发展成大案件。(五)经营理念不端正,弱化了内部管理。目前行业竞争十分激烈,部分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重 经营、轻管理,重发展、轻风险” 的倾 向,不能做到 业务发展和风险 防范并重,不能做到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并重,对防控操作风险的重要性与紧迫

12、性认识不足,往往是一手硬,一手软,甚至一味的以存、贷款和拨备利润等经营指标进行考核,而且每年累进式考核,致使为了完成经营指标而弄虚作假、违规违法操作行为时有发生。(六)监督检查不深入,不能有效揭示操作风险。现阶段,各县级行社监督人员的人事管理权在被监督者手中,稽核人员的配备、经费与其职能不匹配,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风险揭示和业务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风险防控作用;检查手段上,业务操作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相对应的科技监督手段跟不上,一些高科技违规违法风险事件久犯不察,长期生存,加大了操作风险和损失;思想风险上,责任心不强,好人主义严重,没有尽职尽责,该揭示的风险不揭示,该查出的问题查不出,该发

13、现的案件发现不了;越查违规者胆越大,越查违规金额越大,导致同类问题屡禁不止。8(七)责任追究不到位,警示作用发挥不力。当前在责任追究和案件处理中,各县级行社之间普遍存在着尺度不一、宽严有别的现象:追究基层不追究管理机构、追究小违规不追究大风险、追究当事人不追究管理者、追究操作者不追究决策者;处理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违规违法者没有付出相应的成本和代价;另外,以罚代处、久拖不处、法不责众和避重就轻,起不到处理一个、警示一群、教育一片的目的,降低了威慑力和公信力。七、操作风险防控措施(一)加强内部管理要做好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控,就必须从源头抓起,立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培养合规

14、企业文化,标本兼治,惩处结合,查、防、堵并举。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借鉴先进银行成功经验,明确和落实职责分工、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使各方权利有效制衡,通过这种高级管理层权力的相互制衡,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充分发挥上级管理部门和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对领导班子的监督,促进权力运用阳光操作,防止一言堂、一支笔,杜绝权力失控,强化权力行使的公正性。2.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首先要将防范操作风险作为制9定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将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其次,还要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及

15、时制订或修订制度盲点和空白点,将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制度完全废止;三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旦风险出现,要及时做出反应,控制并降低风险损失。3.切实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实行业务与监督分离,建立独立运作的风险防控管理系统,使内控工作真正发挥超脱性、权威性;职能部门必须认真实施自律监管,提高自律监管的效果,应严格按照自律监管责任制的要求充实监管力量,履行监管职责,强化与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克服重监管,轻整改的思想,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强监管队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注重监管手段的互通与监管成果的利用,充分发挥各个监督部门和各

16、种监管手段的作用。4.增强基层执行能力。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相当一部分是发生在基层,因而要防范基层操作风险,一是要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业务营运制度、管理制度、处罚制度,把风险防控融入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二是加强业务岗位控制,从优化流程着手,形成机控和人控的联控机制,切实解决业务操作岗位的失控问题;三是要根据各基层的实际状况,制定一套10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基层网点的发展。(二)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操作风险管控能力信息科技是业务运营的基础平台,它已经成为银行业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和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对信息科技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农信社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1.尽快树立并强化信息科技安全风险意识,从提高风险管理支持可靠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性等方面,认识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着力研究和防范信息科技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2.着重关注和做好信息科技建设与业务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