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73160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品肖培东老师执教孔乙己课例丹阳市云阳学校 姜伟一般认为,小说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读者通过阅读小说,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状态有所了解和认识,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情感激荡和心理变化,即受到审美教育和熏陶。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内容。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体现了他的思维水平、智力和能力的差异。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必须抓住培养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张力,指导学生在对作品的解释中,消除或至少减弱张力,完善思维品质,这样不仅可以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而且能使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笔者现以肖培东老师执教鲁迅的孔乙己为例,谈谈从思维的品质看小说

2、教学内容确定的拙见。一、发现作品不同寻常之处,体现思维的广度讲授本课时,正是肖培东老师的生日,同学们一上课就高兴地祝肖老师生日快乐,肖老师巧妙引入:“你们记得我的生日,可是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你们记得孔乙己的名字吗?你记不记得孔乙己的本名?”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小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若是粗读这篇文章,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认真的一想,就会发现这里却有不寻常的地方。肖老师的导入设计相当精准巧妙,更具慧眼, “肖老师的生日孔乙己的生日” ,这样的导入既起到搭桥铺路、巧设契机、自然而然引入课题的作用,又犹如大餐前的一道开胃小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孔乙己 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

3、一,孔乙己有着悲惨的遭遇,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然而肖老师提出的问题“孔乙己的生日吗?你记不记得孔乙己的本名?你记不记得孔乙己家里的人?”不但是学生未想到的,连听课的老师也未过多思考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课堂,同时为下一步的教学巧作铺设,肖老师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这篇小说你们已经读了几次了,还听说你们还拥有很多孔乙己的赏析资料。读了这篇小说,孔乙己这个人物一定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那么,请你告诉我,这个连名字都不被人记住的孔乙己,你在阅读后,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阐述。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表示心里状态的形容词,也可以是表示境况的形

4、容词,当然,也可以是表示性格的词。 ”肖老师让学生自由畅谈人物形象的认识,不仅初步点燃了思维之火,也指明了思维方向。并且肖老师注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精心设置一个主打问题你在阅读后,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阐述。既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又为把握人物的“魂”和作者写作的“魂”奠定了基础。当学生回答“记得孔乙己的痛苦”时,肖老师引导学生寻找“痛苦”的根源,师生共读:“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肖老师适时小结:“读书,不仅要学会在明显状态的词上会读,还要学会从不明显的词上去读。大家把“一”和“都”圈出来。你看,这样一说,我们就知道了,连同

5、你们资料里的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脸”甚至某些动作等等都是我们对这个文学形象最深刻的记忆。迂腐的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贫穷的孔乙己,落魄的孔乙己,痛苦的孔乙己,诚信的孔乙己这个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挣扎的小人物的形象越发清晰了。 ”这样的小说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体现了思维的深度。二、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体现思维的高度矛盾既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事物。如果你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现象之间确实存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常常是有意的安排,体现着特殊的用意。因此,善于从文章中发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并就此进一步追根问底提出几个

6、“为什么” ,确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讲解孔乙己时,肖培东老师用“忘” “记” “看”三个词深入探究课文,肖老师先让学生品析一个“记”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含“记”字的语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有事可做了就有话可说了。在授课过程中,顺势利导:小说中的人物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呢?“伤疤”!为什么?“又”字去掉后效果怎么样?“还记得什么呢?” “被丁举人打的惨状” “什么惨状?”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的理解在逐步加深。接下来顺势发问:“文中写了三次记得,分别是什么?”随后肖老师又发问:“记住他的伤疤,记住他的故事,你觉得这些人真的是记住孔乙己了吗?”学生答没有记住,理由是“在

7、第九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说明孔乙己对别人的生活并没有影响。 ”肖老师让学生读,进一步追问“这句话里还能读出什么来?”肖老师不断追问,巧妙运用“对话式教学” ,使学生思维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让我们看看课堂实录:师:孔乙己的有无都是无所谓的,他根本就不是一个被人深深记住并关怀的人。他的存在,最多是给这单调无聊的世界一点笑料。他被所有的人包括和他一样的底层的人所践踏嘲笑,他不是一个被记住的人,相反,是一个生:被忘掉的人。(教师板书,在“记”前写下一个大大的“忘” )师:哦,太棒了,这是一个被忘记的人。他们记得的只是孔乙己伤疤中的片段,是打折了腿的那种情状,

8、和被打折了的腿的讥讽,那是他们的笑料与谈资。但他们忘记的是孔乙己的灵魂、他的内心世界、他痛苦的表情、他悲惨的命运。被人屈辱地记着,被人残酷地忘记,这就是孔乙己!在这“忘”与“记”之间游移的都是嘲笑奚落打击,都是冷冷的讥讽的目光。这些人,我们称之为?生:看客。师:写出这个字, “看”字。教师板书:忘-记-看师:所以,同学们,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现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它有一种最深的寓意。通过记住,通过忘记,通过这些看,你觉得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还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在当代心理学家看来,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着开放性的“问题”展开对话,具有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功效。这堂课文本解

9、读内涵丰富而又理性清晰,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明确而又利于生成,板块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各个环节步步为营又层层深入,从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开始,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处。三、深入朗读文本,体现思维的深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审美能力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并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张力消除。肖培东老师认为:“适度的年龄得到适度的小说的理解,初中教学远离高端理论,要有自己的声音和自己的力量。 ”肖老师以形式多样

10、的朗读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在朗读中感受、品味、思考、体悟,并进行拓展延伸。在朗读的过程中,让文字变得有温度,有立体感,使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深入。不可否认,朗读是有技巧的。在品味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时,肖老师的点拨恰当、准确、到位,一“课”贯之。如:“每一次,文章当中哪个句子能说明?来,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 ”师生共读: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肖老师点拨“读书,不仅要学会在明显状态的词上会读,还要学会从不明显的词上去读。 ”再如:读孔乙己一到店,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句话时,肖老师问“大家说的那句话怎么读?”一生读时声音有点低,肖老师点拨“是这样说的吗?同学们,这句

11、话怎么说,你说说看。 ”“声音为什么比他响?” “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样子的嘲笑?” “这些人记得孔乙己的什么?” “从哪个字可以判断出大家对孔乙己的伤疤记得特深?”显然学生已经明确了答案。但仅有答案还不够,肖老师还要深入地挖掘“他们还记得孔乙己什么”这一问题。于是课堂上有了师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和“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的反复朗读与思考,形成思维的高峰,师生涵咏其中,在朗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从学生接下来踊跃的回答和精彩的朗读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朗读引导是有效的,体现了思维的高度。请看这几个教学片段:师生分角色读“他总仍旧是偷。 。 。 。 。 。打折了怎样呢?”师:你发

12、现吗?掌柜这时候说话还有什么特点?生:句子很短的,特别急切。师:而且说话过程中有没有把“孔乙己”给加进去?我们把主语孔乙己加进去试试。师生共读:“孔乙己后来怎么样?” “孔乙己后来呢?” “孔乙己打折了怎样呢” 。师:考虑一下,掌柜说话为什么不把“孔乙己”这一事件的当事者放进去?生:这样掌柜急于想知道情况,至于人,不在心的。师:他对孔乙己的生死根本就不关心,他就想知道这个里面是怎么发生的,好在以后可以面对更多的人说一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吧。同学们,这些个“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读慢一点还是快一点?生:快一点,急促。师:好,我们再来把这段话读出味道来。女同学,喝酒的人;男同学,掌柜的。女同学开

13、始读,预备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他怎么会来后来打折了腿了”师: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喝酒的人在说他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许是死了”后面是句号。掌柜的第一声是感叹号,让他也感叹号结束可以吗?读读看,你来。生读:许是死了!师:你再来读读句号结束。生读:许是死了。师:为什么用句号?生:用句号表示一种不太肯定的语气。师:比之感叹号,这里句号确实有不太肯定的语气,还有其他意味吗?生:用句号表示对孔乙己漠不关心。生:不轻不重的,随意说说。师:生死无所谓了,没有人会去在意他的生死。这里的句号更能显示冷漠与生命的无足轻重。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喝酒人的最后一句话。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

14、”点拨的时机是在学生进行了深度探究后,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产生的。 “点拨”是教师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情绪的态势,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教学艺术。心要得其义,口必得其语,在对课文进行了高质量的研读之后,又进行了激烈的思维碰撞,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句容市高中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张金保老师认为:“孔乙己要品,要评,要悟,要咬文嚼字,从一个词语、一个重音、一个标点,带着我们的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怎么来反映文本,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要走进文本真正地实现交往。 ”肖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思考。这种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知道了怎么读书,渐渐会养成读书推敲质疑

15、、思考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尤为重要。小说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教师指导得当,提升了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对于更新当前的小说教学理念,深化拓展小说教学的内 容,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主题的。其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小说的创作并非排斥理性思维。二者(形象思维利理性思维)经常被综合使用,相辅相成。小说如没有理性思维的参与,就不会刻划出真实的艺术形象。所以,小说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形象思维的作用,还须认识理性思维的意义,进而有意识地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潘菽的教育心理学中说,阅读文艺性作品“只靠形象作用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毕竟是比较粗糙的,仍属理解的低级阶段。阅读中,在掌握具体感性情节后,必须及时引向抽象思维,进一步掌握课文结构,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高理解水平。 ”可见,小说教学的成效决定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