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2408315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二章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二章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二章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二章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战后技术革命及其影响学 习 提 示一、本章概述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科学技术发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即科技革命都会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历史的基本走向。自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已先后发生过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兴起于 18 世纪中叶,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电动机的发明和电的使用是其基本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特别是战后。战后技术革命得以产生并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于科学理论在 20 世纪已获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有赖于诸多社会因素的巨

2、大推动。这次革命以二战后期到 70 年代初期为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在电子、能源、空间等三个基本技术领域均发生重大变革。进入 70 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包括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空间利用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构成战后技术革命新阶段的主要内容,并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巨大变革。战后技术革命无论是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技术革命,显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它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引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阶级结构及物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都已经和正在继续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二、本章的学习重点

3、1、战后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与主要内容。2、战后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2三、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战后技术革命的背景一、20 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革命的整体过程包含着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方面的内容,三者密不可分。科学革命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飞跃,它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准备;技术革命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手段和方法的质的飞跃,是新技术体系对旧技术体系的扬弃;产业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结果,是人类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关于生产的方法、设备的全面的和本质性变革,是因技术体系的更新、提升而导致的社会产业结构的本质性变化,即主导性产业的转换。从这种意义上说,人

4、类历史上已有过一次因科学技术革命而引发的产业革命,即由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革命。而目前一场新产业革命正在进行中,在此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或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正在被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所超越。战后技术革命得以兴起并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于人类知识系统即科学理论在 20 世纪获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革命带动科学技术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了当代人类社会,物理学也因之成为 20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先导。19 世纪末,物理学领域取得的三大发现即 X 射线、放射性现象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经典物理学关于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的传统观念,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微观领域,推动人们去研

5、究原子的内部结构,从而建立了物质结构的新理论,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在 20 世纪初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从根本上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揭示了物体在可以与光速相比拟的高速状态下的各种规律,将空间、时间和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联,彻底变革了人们的时空观,从而为战后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能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其后一批科学家共同创立了量子力学,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认连续性和机械力决定论的经典观念,建立了描述微观现象的一系列新概念,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中

6、波动3性和粒子性、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关系,打开了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为各门科学的量子化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超高速物理现象的相对论和研究微观现象的量子力学两大基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战后物理学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向广度发展诞生了探求天体奥秘的天体物理学。向深度开拓则形成了基本粒子学和高能物理学,旨在探求比微观层次更深的渺层次的物质结构。这为战后电子技术、核技术与激光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此外,物理学的革命还带动了现代化学的发展。量子化学、核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新材料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20 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因物理学、化学的广泛渗透及各种强有力研究手段的应用,也取

7、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宏观领域,对生物群体与环境的综合研究产生了生态系统论,这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和土壤资源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微观领域,科学家发现了 DNA 大分子(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继而又发现了DNA 双螺旋结构,随之破译了遗传密码,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生物遗传规律,证明从微生物到人类遗传密码的统一性,诞生了分子生物学。50 年代后,分子生物学进展神速,成果卓著。这些成果的取得使人们有可能利用无机物人工合成生命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控制、改造生物的性状,按照人们的目的创造出新的生物物种,从而展示了生物遗传工程和人工合成生命的光辉前景。此外,生命科学正向人类自身的大脑进军,推动了

8、脑科学的迅速发展。这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门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和突破,使学科愈分愈细,分支越来越多;同时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日益普遍,科学的整体化日益加强。一些学科的个别科学方法或特殊方法也在转化为一般方法。于是系统科学应运而生。系统科学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类型一般性质与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人称“三论”。物理学、生命科学的变革及系统科学的创立构成了 20 世纪以来科学革命的主要景观,由此形成现代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与发展。这种突破与发展不仅推动了学科体系向纵深发展,形成庞大而交错的当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而且为战后新技术革命

9、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强大的推动力。二、推动技术革命的社会因素战后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除了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其创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外,还有赖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巨4大推动。第一,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军事的需要是刺激战后技术革命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因。战后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的,而军事需要尤为突出。可以说新技术的每一项成就几乎都与军事需要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使一些重要科学研究延缓和推迟;但是,一些与军事有关的项目和领域则得到了加速的发展,许多新技术首先是由于军事目的而受到重视和得到优先发展。在敌对双方激烈的竞争中,各个国家往往不惜工

10、本不计代价地投入某些关系到军事实力的技术研究。二战期间,美国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曾拨出巨款用于生产最新式武器,航空、无线电、火箭、原子能等军事科研和军事工业因此有了较大的发展。战争中德国虽没有制造出原子武器,但是它的一些科学家却研制出了 V-2 火箭,战争结束时德国研制 V-2 火箭的人员和设备大多为美国和苏联瓜分,这对美苏火箭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战后技术革命主要标志之一的电子计算机也是在战争中为适应弹道计算的需要而加速研制的。正是由于军事上的紧迫压力,促使美国军方不顾当时对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可能性的种种怀疑,在成败未卜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加紧研制和发展。计算机问世之初,几乎全为军

11、事部门所有,主要用于武器计算、密码、库存及后勤人口统计。此外,象具有重大意义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等新学科、新技术都是在战争的催化下诞生的。这些在战时出现的并经受过战争考验的军事技术不仅在战后更加成熟,而且大规模地向民用领域转移,战争中形成或出现的一些科学观点和先进技术也发展成了为数众多的新兴技术和学科,战争中造就的大批卓越科学家成为战后技术革命的主要技术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 50 年代末起,美苏两国为取得军事优势,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竞相发展军事科研推动了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和现代化,使得各种新式尖端武器不断涌现,如核潜艇、导弹、中子弹、军事卫星、载人航天器

12、、激光武器等,与此相适应的核技术、电子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等成为新兴工业部门而得到迅速发展,新技术成果在民用工业上也广为应用。第二,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是战后技术革命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动因。高额利润是资本永恒的追求目标,是扩大再生产的内在动力。而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企业之间必然展开日趋激烈的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各企5业间及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经济竞争,实际上是技术水平之争。谁占有世界贸易市场的份额多,谁的经济就会迅速发展,而占领市场的重要条件,就是靠高新技术生产质优新颖价低的产品。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不惜财力、人力和物

13、力进行技术革命的竞赛,其战略目标就是要占领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使其经济得到生存和发展。战后美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超级经济强国,其关键原因在于美国拥有众多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这使得一些开创型、主导型技术的开发及许多重大技术项目的突破率先出现在美国。自 60-70 年代以后,西欧、日本等国围绕先进尖端技术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经济竞争,为了维护和巩固国内市场,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90 年代以后各发达国家均把发展新型尖端技术作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地试图控制世界市场的制高点。同时,国际竞争的客观规律也促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战后积极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旨在提高民族经济的技术

14、水平和增强国防力量,全面提升综合国力。这一方面强化了国际经济竞争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三,国家宏观调控是战后技术革命兴起并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从个体劳动转变为有组织的社会化集体劳动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与以往相比,现代科技的研究规模巨大,探索领域深广,因此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所耗费的物资、人力和社会财富十分巨大。如美国为研制原子弹,就调集了 15 万多科技人员,动员了 50 万人,前后花费约 22 亿美元。“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投资则高达 300 亿美元。如此规模巨大的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并非少数私人资本家所能胜任,必须有相当多的、不同学科的人员和部门共同参与

15、、协作研究,必须由国家、政府的出面组织协调并在各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协作,方能够顺利完成。二战后,各国政府均大力支持和推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为战后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主要表现在:(一)国家充当科技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的重要承担者。政府科研经费的剧增以及科技队伍的壮大和先进实验设备的提供,为战后新技术革命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二)国家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一方面,政府直接出面主持并承担那些耗费巨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不高、组织性较强的科技发展项目;另一方面国家制定出科技发展的相关计划和法令,建立各种科研体制,充分发挥国家机器的职能,以保证全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和

16、总水平。(三)国家是新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政府采购是发达国家6战后干预经济的重要内容。如美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产品全部由政府收购,第四代巨型电子计算机也主要由政府采购。美国政府更是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采购者。大规模的国家采购为高新技术产品提供了稳定而又充分的市场保证。(四)各国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科技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队伍。(五)各国政府通过加强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加速科技进步与传播。如西欧各国政府通过协调,共同实施“尤里卡”计划等。总之,战后兴起的这场技术革命既是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表现,又是在综合的社会因素促成下兴起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战后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一、战后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战后技术革命于 20 世纪 40 年代发端于美国, 4070 年代初是战后技术革命的第一阶段,其间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是技术突破的主要标志。(一)核技术 核技术的开发和和平利用直接导致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从而揭开了战后技术革命的序幕。自 1942 年 12 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