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18364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选择题1. 明史食货志一记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C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2.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 “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 20 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 23 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边疆不

2、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3. 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 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A土地兼并的缓解 B自耕农的衰退 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D商品经济繁荣4. 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A统治利益 B商业生产能力 C社会制度 D题棉花图 ,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 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

3、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 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6. 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7. 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 ”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井田

4、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8. 乾隆四十年(1755 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上述材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C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棉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9. 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 ;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

5、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10. 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1.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 ,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 ;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 ,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12.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

6、,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13. 汉书食货志认为,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14. 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C使国家财政收入

7、增加 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15.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6. 北宋京西北路滑州白马县,立有一块重修古庙的布施碑,其上记载:口饼行黄立,磨行人行潘贵,绳行王立从,食行邓顺,磨行人曹庆同已了毕,谨书姓名上石。材料反映北宋时期()A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B官员盘剥工商业者的现象严重C出现手工工场 D政府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理17. 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

8、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 ”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 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 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18.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 ,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19. 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 20 万织布工人和 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 、 “粤纱

9、”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20.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21.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10、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2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 1500 万至1800 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 60 亿至 70 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23. 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 B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识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政府鼓励人们扩大消费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4. 通

11、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25. 早在唐末后晋天福二年(937 年)的诏令中就明文规定,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作坊所生产的纸张、雕版印刷品(如日历等)也成为民间市场上的比较常见的商品,这种情况在唐代及其以前是很少见于记载。这说明()A官府赋税来源多样化 B

12、民营手工业趋于衰落C商品经济的不断活跃 D “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26. 据记载,唐代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中期后还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这说明()A国家放弃了抑商政策 B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C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 D官营手工业日益扩大27. 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对该表所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 年 400 万贯 100 10041008 年 450 万贯 113 1058 年 700 万贯 175 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 1077 年 879 万贯 220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

13、 A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 B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28.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29.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 79 时和下午 1519 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30. “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