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17946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欧阳修词的创作情况与艺术成就教学难点与重点欧阳修文学创作的多重人格教学内容踏莎行 、 蝶恋花 一、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 (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 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 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 诏与宋祁等合 作编著的

2、新唐书 ,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 卷。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欧阳修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 位置。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

3、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浣溪沙),“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 媲美,千载传诵。二、作品鉴赏(一) 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4、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它以对句开头。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另人清爽。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构思巧妙,着 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上片行文,一扬一抑。先是将春色饱满

5、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一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到了她登高远望而又不见的 愁更愁,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最后两句重复“春山” ,用意深刻。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 行人更在春山外”数

6、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二)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 从眼前移过。 “杨柳堆烟” ,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

7、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 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无重数” 。 “无重数” ,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 ,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 ,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 望。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 ,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

8、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 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

9、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 风雨点气候, 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 ”(唐宋词选释 )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 ,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 ) 。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