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原毁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16995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原毁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原毁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原毁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原毁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原毁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原毁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原毁导学案 北京版必修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原毁原毁是韩愈创作的“五原” (原性 原道 原毁 原人 原鬼 )之一, “毁”就是诽谤、诋毁, “原”就是推究、探求,所谓“原毁” ,即探究毁谤之由来。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面对“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歪风邪气,韩愈拍 案而起,用笔做武器,指出“怠”与“忌”乃是诽谤的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 世袭贵族与通过科

2、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的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这篇原毁 。1注字音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怠 )强者必说于言(“说”通“悦” ,喜悦)(2)道德之行,难已(“已”通“矣” ,语气词)3解多义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辨活用(1)故人乐为善(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乐于)(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3)即其新,不究其旧(新、旧:形容词活

3、用为名词,最近的表现、过去的表现)(4)己未有善(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优点)(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5分古今(1)其责己也重以周(古义,严格;今义,重量、分量)(2)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古义,简少;今义,邀请)(3)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古义,学习、求进步;今义,修饰)(4)究其旧,不图其新(古义,考虑;今义,图画)6明句式(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2)彼,人也;予,人也(判断句)(3)舜,大圣人也(判断句)(4)强者必怒于言,懦者也必怒于色矣(介宾短语后置句)(5)将有作于上者(介宾短语后置句)1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4、!点评:这里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家的期望。2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至“懦者必说于色矣” 。点评:文章在充分批驳今之君子的表现之后,以一个“虽然”急转,开始探究其所以如是的本原,于是引出“怠与忌”的毁谤之源这个不仅是本段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切中要害,一语中的。 “怠者不能修” ,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 ,因而责人详:既论证了“怠与忌”必然产生的结果,也给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两个“尝语于众”则是以其亲验来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党同伐异、嫉贤妒能的恶劣习气。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进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5、地得出“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个根本结论。韩愈把变革社会风 气的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样看?提示: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 ,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 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中心论点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以舜为例(德)责己重周以周公为例(才)古之君子待人轻约责人详 人难于为善今之君子待己廉 自取也少古今对比怠 不能修称赞某人(举例)根源:怠与忌 忌 畏人修批评某人(举例)论“毁”与“国治”:阐明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希望。古今相形,

6、优劣昭然“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 ,今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重 ”与“轻” 、 “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 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在写法上,韩愈很讲究技巧性。他起笔先谈他物,似乎与正题毫无 关涉,但文章过半,才显出明朗的气息。文章从古今对比和对己对人的态度入手,正解决了为什么古圣人事修德高,今君子则

7、相较低下的问题。古今纵对,自身与他人横对,纵横交错,态度分明,一目了然。此外,作者很注意语言上的对比性和对称性,形成良好的比照文风。有古之君子,就有今之君子;有责己,就有待人;有重以周,就有轻以约;有强者,就有弱者;有事修而谤兴,就有德高而毁来!可见,没有缜密的构思和深入的思考,语言文字上是不可能做到如此对称工整的。读韩愈梁衡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韩愈被贬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

8、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 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 “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 ”其习俗又多 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常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 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

9、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 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

10、真是难能可贵了。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 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

11、天涯。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 “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 ,而是纪念他的功绩。(有删改)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 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

12、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源于勤奋好学。我们所说的“勤” ,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请围绕“勤奋”这一中心,储备写作素材。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木村久一任何神都不愿意帮助懒惰的人。拉丁谚语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其实是他第一

13、次采用“鲁迅”这个笔名。一次,鲁迅的好友许寿裳问鲁迅:“你用鲁迅这个名字,可有什么讲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说,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程门立雪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

14、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季羡林说: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15、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摘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一、关于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