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16970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引言: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打开论语来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个 2000 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今天我们推荐给同学们的是论语第

2、一章中开宗明义的几句话。本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并名列第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

3、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已浸透到到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之中。所以,论语一书不是值不值得读的问题,而是必须得读。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论语中的这几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我们首先要吃透“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就是求学,接受教育。学习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有人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借以糊口;有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层次。孔子学习的主旨是为了做人(修身),也为了做事,做学问。他念念不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争取

4、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和做人的目的。“学而时习之”,就是对学习采取无时而不学、无处而不学、无事而不学”的积极态度。这样随时、随处、随事都在学习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因此日有进功,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作为学生就是要这样,无时无处无事而不学,多学习多研究,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在成长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对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过去经常有人翻译为学习了而时常温习,片面地理解为复习功课就是快乐,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的学以致用,注重一个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

5、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学习和实践同时并重,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远方的朋友来相会,交流为学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介绍各地的民情风物、各国的政情。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砺学行,互通信息,互相增长见识,这些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新课改要求我们同学共同研讨,就是相互研究、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借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习别人介绍自己,从知识到道德修养。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完善自己。从学习交往中得到快乐和幸福

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如果对我不理解,或者对一些事物、知识、理论,一时不知、不会,甚至纠缠不清,而我则善于等待人家的自觉和逐渐领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而自寻烦恼,更不会暗自埋怨、自己窝火;这要靠个人的修养和做人的历练功夫。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了一种做人的高度,一种人生的境界,即所谓有道德修养的君子风格!谦虚、宽大、博雅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要不断历练自己,使之达到这一较高的境界。这三句话,正是人生上进征途中的三个历程。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只要他立志学习,逐渐培养自己自觉的学习热忱,自觉进德修业,这样随时、随地、随事都沉溺在学习当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因此内

7、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到入世以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相会,交流求学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探索做人的真理,互相增长见识,这弥足珍贵的朋友深情是多么值得高兴的啊!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历以后,才有这种平静的心绪和境界,正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三句话,三层意思,一层杨柳一层风,一气相连。总之,孔子认为学习的宗旨,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个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养、仁民爱物、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做事,要勤勤恳恳,忠于职守,敬业乐群,不谋私利。做学问,要打好基础,要耐得住寂寞,不求速效,不计近功,不务虚名。要“博搜精掇,一以贯之”,并形成自己

8、的见解。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有所奉献,有所建树。当你有了上述远大目标之后,你会随时、随地、随事自觉的学习,精进不舍。这样的人生是积极进取的人生,也是充满欢乐幸福的人生。论语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求学是为社会所用,求学也好,致用也好,应把它作为一个修德进业的过程。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

9、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有所贡献,有所建树, 这才是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据报载:1988 年的时候,75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2500 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孔子的睿智的思想,对全人类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生活在 21 世纪的中国人,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景仰自己的祖先,不能数典忘祖,更应该从孔子的睿

10、智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智慧!跟随圣人的步伐,昂首于天地之间,我们的心灵必也会随之高大。结束语:我坚持认为,读书是校园里头等大事.谦谦君子,彬彬有礼,琅琅书声”个社会才会读书。一所真正的学校,必须有浓厚的读书氛围,学习型书香校园离我们不能太远,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师生队伍,必须出现在书香校园之中,正所谓:结庐在学校,应有读书喧,问君何能尔,心聚书自全今天这样一种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的心情,心性的修养,精神的价值,人文的关怀,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为了外在的包装,越来越多的人,多的学习,其价值是十分间接的,潜在的,有的是必须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这就必须让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一种滋润,文字就是生命的酒,所有的思想都是诗,何等悠然自得;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又是多少高洁之士的写照。真的,倘若我们能以宁静,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那么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日的明月,冬天的残阳,考:1、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的内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释有关人生的道理的?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谈谈你在平日生活、学习中如何落实这三句话的。3、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请写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