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16763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必修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力” ,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此时,正是儒家学派又一个代表人物孟子的生活年代。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衍生出自己的“仁政” “民本”观。公元前 335 年,也即梁惠王 35 年,孟子被梁惠王邀请到魏国宣讲治国之道。本文所选的这段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仁政” “民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课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三段为第一部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地批评梁惠王与邻 国国君一样不行“仁政” ,导致虽尽心尽力但政绩不佳的结局,为下文具体阐述

2、“仁政”主张张本;后面一段为第二部分,它是孟子集中阐述自己“仁政”措施的关键部分,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审视,后一段为文章真正的主体,是教学探讨的重点所在。孟子善喻,本文所用的“五十步笑百步” “非我也,兵也”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弘,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孟子以他雄强的论辩力,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本文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

3、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思路方法设计思路:本课语言障碍不多,内容又较清晰,对于古文基础较好的班级来说,在做好充分预习的前提下,一节课就可完成对字词的把握,文本的理解。课堂上可让学生多读多背,在字词上可指出重要的实虚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给他们归纳一些判断词义的规律方法;内容上要注重合作探讨,尤其是设喻手法,还要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辩论法等。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投影相关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三维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用法(虚词主要是“于” “之” “以” “则” ) ,积累通假字。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背景、上下文及体味语言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3理解文中

4、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 学 设 计导语设计一篇课文中,孔子面对弟子,把严厉的教诲和透彻的论说结合起来,入情入理而又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礼”与“仁”的主张。但是,当面对的是高高在上、尊严意识很强的君王,要让他实行仁政,那又该如何劝说呢?下面我们就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欣赏一下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你看,一个被尊奉为“大成至圣” ,一个被称为“亚圣” ;论语 孟子都名列“四书”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他们的宗旨也相配合。那么,他们在学说、论辩方面又有何差异呢?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学完本课后对这一问题有所认识。举时代, “四书

5、” “五经”是读书人的必修课本。 (让学生了解“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 孟子 ,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的知识) 孟子能荣登此列,必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经世济民的伟大作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部著作,汲取营养吧。推进新课作家作品(学生预习时自行整理,课堂上交流补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 ,重视民心的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后来,孟子退而著书,作孟子七篇。他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

6、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极 具气势,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2基础积累(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然后投影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及通假字,加以巩固)弃甲曳()兵涂()有饿 )鸡豚()狗 )之畜()数()罟()不入 )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 )之义明确:假字,同“途”莩c假字,同“毋”假字,同“斑”悌一)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翻完可提出字句上的

7、疑惑,师生交流解决。然后看幻灯片,巩固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实词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邻国之民不加()少王好战,请以战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明确:凶:收成不好,荒年。加:更。喻:说明。胜:尽。丧:办丧事。宅:宅地。畜:畜养。失:错过。发:打开(粮仓) 。2虚词明确:于:介词,对。介词,到。介词,比。介词,跟。之: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助词,补音节,不译。代词,它,指宅地。以:介词,用。介词,按。介词,把。介词,凭。则:连词,

8、表承接,就。连词,表假设,那么。连词,表假设,那么。连词,表转折,却。其:代词,那里的。代词,它们的。3特殊句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这样却不称王的,没有这种情况)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介词结构后置。这跟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武器”有什么不同啊)(二)初步筛选课文信息,作好探讨研读的准备。1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2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明确: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 “

9、斯天下之民至焉” 。先谈梁惠王对于“民不加多”的疑问;再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指明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措施。梁惠王在治理王国、处理政务方面的自我评价怎样?实际上他当得起这个评价吗?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提示: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对人民是尽心尽力了。在“尽心焉耳矣”句中,连用三个语气词,带有自我肯定,甚至自诩的语气。自我感觉越是良好,实际效果就越出乎他的意料。实际上,他担当不起这个评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其一,他所自许的治国措施不过是“移民”而已,这不过是小恩小惠,是表面功夫,至多是“治标” ,肯定“不治本”;其二,文中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语句,揭示了当时虐民暴

10、政的本质和人民生活的悲惨处境;其三,最后句中“王无罪岁” ,也暗示了当时统治者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而不能自查自省的问题,这当然也和“尽心”不符。2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孟子是如何巧妙地让梁惠王了解自己的施政缺陷的?提示: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他对此问的答案早已料定,让惠王据事理作答的同时坠入孟子所设圈套之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 ,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使用比喻,使孟子说理显得从容、含蓄,有利于对方反躬自省。3在孟子看来,要使“民加多” ,就需行“王道” ,那么,应该如何行王道呢?提示:“王道之始”即行王道的前提

11、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谷、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完,人民“养生丧死”无憾。而具体措施包含两方面:合理发展农副业生产种田、植桑、畜养;注重教化,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讲礼义,引人向善。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的问题倍感忧虑?提示:引导学生结合战国的时代背景来思考这个问题。战国的诸侯各国,人民、领土、政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自然领土越广,人民越多,实力、权势越大,在国际间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 由于那时还没有国籍制度,也没有移民限制,更没有护照的办法,老百姓可以比较自由迁徙,哪一个国家富强,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就可以搬到哪一个国家,作他国的国民。而在战国当时,天下全中国的人民,只不过几千万人而

12、已,真正是地广人稀,再加上当时连年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 动力匮乏。这一分析之下,就知道当时梁惠王对孟子提出这个问题来,是有他的道理的。2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提示: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 ,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 ,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13、。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

14、,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文言文学习要注重阅读和理解性背诵。可作朗读指导或讨论,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内容。提示:第 1 段第 1 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要传达出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第 2 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第 3 段的“不可”应读得斩钉截铁,坚决、有力。第 4 段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2在理解文意时,感知人物形象时,可指导学生一些方法,如背景联系法(如能力提升问题 1)

15、 ,上下语境联系法(如合作探 究问题 1) ,关键字词体味法等。文中语气词颇多,但并非可有可无 ,可先在教师指导下赏析一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如:(1)体味第 1 段末尾“何也” ,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提示:“何哉” ,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 ,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2)第 4 段中“不违农时”开始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 ,好不好?提示: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3)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效果如何?提示: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要实词归类1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