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51449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总结 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总结 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总结 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总结 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总结 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总结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总结 (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学术事件 代表人物 时间用心理测量研究心理活动的个性差异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 高尔顿 1882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论文 卡特尔 1890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宾大) 韦特默 1896弱智儿童智力量表 比纳-西蒙 1904预防学生行为问题指导 大卫 1907职业指导运动兴趣 帕森斯 1908咨询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社会事件 时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心理咨询专家的培训标准 1953咨询心理学杂志创办 1954美国心理学会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1955APA 咨询心理学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性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 1956欧洲对心理咨询工作也

2、有发展 20 世纪 40 年代心理咨询的启蒙者韦特默1896 年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发展突出贡献者威尔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的思维方式及态度唯物主义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 心身一体的观点;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整体性观点限制性观点 咨询师的职责限制;时间上的限制(一般 50 分钟) ;感情限制(沟通在工作范围内) ;目标限制(限定心理问题上) 。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咨询的开始考虑求助者有无历史根源,与现实关系,怎样有逻辑关系;心理问题和心理

3、障碍是变化的,也是在变化中逐渐消除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求助者) 中立性态度咨询师对求助者能进行客观分析;不把咨询师个人情绪带入咨询;增强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感,建立正常咨询关系。心理咨询师应有的素质(个性条件)品格 排除负性情绪自我修复和觉察的能力 在咨询过程中能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不因个人干扰咨询工作善于容纳他人 进场处于心理冲突状态的人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 自知之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我国心理咨询的简史产生 20 世纪 30 年代丁瓒在协和医院开展心理学工作;1937 年,丁瓒和丁祖荫翻译出版青年心理学布鲁克;20 世纪 50 年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开始兴起,丁瓒和李心

4、天等“综合快速疗法”治疗神经症;70 年代初,钟友斌现状 1986 年,北京朝阳区医院建立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已开始职业化:社会化水平杂志、门诊、热线等社会效益使许多重获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经济效益从业人员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组织建设和信息沟通学术组织和杂志对学科发展的作用社会认可传媒 国家职业标准已经制定2007 年 8 月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本土化) ;以普及化为其重要特征;职业化;独立性将是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社会舆论,其主流是肯定的;艰难而有序地向前发展代表人物 界 定 时 间罗杰斯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

5、发生变化的过程 1942威尔森A、B 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技术训练的 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 B 提供援助的过程。A 咨询师 B 求助者1949陈仲庚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他们决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明确三个问题:待解决问题的性质;心理咨询师的技术;要达到的目标 1989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1989李准心理学百科全书咨询者就访谈对象提出的心理障碍或要求,加以矫正的行为问题,运用相应的心理学原理及其技术,借助一定的符号,与访谈者一起进

6、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揭示引起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找出行为问题的症结,探求解决的可能条件和途径,共同协商出摆脱困境的对策,使来访者增强信心,克服障碍,维护心理健康。1995钱铭怡 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1994张人俊 通过言语、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 1987马建青运用有关的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的过程赵耕源向已经有了心理刺激而尚未发病的人或已有某些心理疾病的人,进行心理指导,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帮助他避免或消除不利于心身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或认识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已发生

7、疾病中的的作用,因此,给增强对其心理刺激与冲突导致疾病的防卫能力,减轻已经发生疾病者的心理负担,树立起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从而能预防某些精神病,精神症或心身疾病的发生。使工作、学习、生活更美满或使病者向良好痊愈方向发展。启动阶段 1949-1965空白阶段 1966-1977准备阶段 1978-1986初步发展阶段 1987 年以后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 理论观点(阿帕波特首先概括)精神层次理论无意识:人的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前意识: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不允许无意识领域内的本能冲动进入意识(引起意识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意识: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由外部世界内容构成人格结构本我

8、: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人格结构的基础以感情欲望为标准;没有时间、空间概念;用动作来表现;感情没有细致分化。自我:感知外界的刺激,具有应对现实的功能(可指导本我)有逻辑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有细致的分化。超我:代表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受父母的影响)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调节器,也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调节器性本能理论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营养本能是自我保存的本能。种族延续的性本能和个体保存的营养本能的复合体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是心理动力学观点。晚期:把自我保存、种族延续叫生本能;把攻击等行为叫做死本能(转向外部仇恨;转向内部自杀)心理发展无意识冲

9、动,在个体发展不同阶段,通过身体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构成人格发展不同时期口欲期(0-1 岁左右)快乐来自唇,口和手指(退缩、苛求、咬指甲、吸烟、酗酒等) ;肛欲期(2-3 岁)快乐来自排便,肌肉紧张控制(冷酷、暴躁) ;生殖器期(4-5 岁)快乐来自生殖器刺激,恋父、恋母;潜伏期(6-11 岁)快乐来自获取知识和技能;生殖期(12 岁-成年)兴趣转向异性。释梦论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人的本能实现,有两种本能的应对方式:变相宣泄:隐性梦是性本能应对方式之一,即变相宣泄。 (本我改变存在和表达自己的模式,得到满足)自我防御:指自我用

10、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防卫手段。当自我收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焦虑和内疚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消除不安。班杜拉观察学习四个过程行为理论观点代表人物 理论观点巴甫洛夫(1849-1936)高级神经活动系统研究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能和条件反射活动,把反射解释为机体对外部作用的反应狗看到椭圆流口水桑代克老鼠走迷宫尝试-错误定律华生(B.Watson1878-1958)建立刺激反应模式 R=f(s)不考虑刺激与反应的中间过程,认为,行为可通过学习或训练加以控制,不认为遗传因素起作用托尔曼(1886-1959)提出了刺激和反应中间的变量,即机体的内部

11、因素B= f ( S. P. H. T. A)行 刺 生物 遗 训练 年为 激 内驱力 传 经验 龄斯金纳(1904-1990)操作性条件反射(重视强化作用)R=f(S. A)反 刺 其他条件应 激 作用 班杜拉(1925-)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仿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现不是单纯地取决于生物性的内推力,也不是单纯取决于客观环境条件,人的认知过程也参与模式的形成。替代学习(又称观摩学习) ,某些行为不比实际去经验自行奖励与批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行为自控,人的行为可以自我调控沃皮行为治疗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认知行为治疗关键行为,

12、又叫靶行为治疗步骤:靶行为发生情境;靶行为量化;矫正目标制定;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措施;结束和复发的过程。名称 代表人物 不同点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 人类自动或非自主行为模式,唾液的分泌不会导致食物的出现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 人类有目的行为的发展,人和动物必须找到一个适宜的反应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桑代克( “尝试-错误”律)华生 R=f(S)托尔曼 R=f(S、P 内驱力、H 遗传、T 训练方式、A 年龄)斯金纳 R=f(S.A 控制变量) 班都拉(观察、自我奖励、行为自控-不需外力)1.行为学习理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

13、而形成或改变。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可以解释多种临床疾病症状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用于建立相应的临床干预方法如对抗性条件反射训练。3.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 强化(reinforcement):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泛化(generalization):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CS)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extinction):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4.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根据这一理论,人类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包括各种习惯或症状,可以是由于操作条件反射机制而形成或改变,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个体不良行为如吸

14、烟、依赖等的形成机制;用来指导各种行为治疗如厌恶疗法等。 5.操作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 RS(积极)R(促进)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 RS(消极)R(促进) 。消退(extinction): 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 RS(积极)R(减弱)惩罚(punish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 RS(消极)R(减弱) 。6.内脏操作条件反

15、射理论显示: 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7.行为学习理论述评人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疾病的发生可以是因为“错误的习得性行为” 。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也是通过强化而固定下来的。以各种学习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治疗方法。认知行为学习理论(cognitive behavior learning)是 1970 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行为理论,强调 S O R 的关系。其中的 O 是指有机体特别是个体的认知因素。8.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学观点1.认知心理学认为,大脑中的信息加工最为重要。2.认知过程的构成:刺激物经感觉器官成为感觉材料,再经过以往经验和人格结构的反射,赋予感觉材料具体意义。3.改善认知结构因素,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各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到理咨询和治疗的目的。4.埃里斯的 ABC 理论A 他认为在环境刺激或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