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363077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来讲,还存在着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建设尚不完备,未能打破纯艺术与艺术设计极度专门化的壁垒;重视艺术表现,轻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缺少实际性的项目课程等诸多问题。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并考虑中国特殊的国情,打通学科壁垒,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成为我们发展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必然选择。关键词: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 反思 构建21 世纪是知识

2、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正在向着大众化、科技化、终身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都将使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方面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立足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在新形势下对传统艺术设计(美术)教育模式、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值得广大设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一、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近几年,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并大量招收艺术设计(美术) 类的学生,每年,全国此类专业均呈现扩招的上升趋势,形成一股扩招、扩大办学的热潮。其中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或者为

3、了体现学校开设的专业种类齐全而迎合市场、跟风而上。许多高校都存在着办学条件达不到要求,师资结构不合理,缺少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等诸多问题。据不完全估计,在全国 1680 多所普通高校中,80%以上的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专业领域。虽然,这几年扩招,艺术 (美术 )类的考生逐年增加,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并非所有的考生都十分喜爱艺术设计(美术)专业,美术高考形式的滞后与高考内容的“固化”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生源的质量,也影响了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恰恰迎合了部分急功近利者、投机者心理,报考普通大学无望,只好学艺术(美术),这已成为不少考生加盟美术队伍的动因。国内

4、现行的高等艺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是 50 年代初参照法国和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避免的继承了传统的思想惯性,存在着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 、艺术教育与设计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艺术设计教育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严重滞后。反省当前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新2老教师的配备及其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建设尚不完备,未能形成独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未能打破纯艺术与艺术设计极度专门化的壁垒,无法使从事纯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与从事艺术设计的设计师通力合作。就我国目前艺术设计各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有些脱节,学

5、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多年来重视艺术表现,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专业课设置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缺少实际性的项目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传统技法等基本功训练,轻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作品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灌输,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专门化轻综合能力。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浓厚并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二、打通学科壁垒,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如雨后春笋

6、般涌现,除了原有的美术类院校和少数工科类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外,80%以上综合类院校也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说,无论是专业美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工科院校,都各有优势又各存弊端,其主要是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估上存在着差异。综合、工科类院校注重设计理念,强调实际与科学性,美术类院校注重表现,强调造型、色彩与美感。二者在教学上差异较大,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有较大差别,使得我国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造成我们设计教育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两类学校教育环境影明,教师观念的束缚,两类学校教学体系的差异,甚至在课程开设、教材选定、上课形式上都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两类学校的生源也不同

7、,从招生对象、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开始就决定了两类不同的培养方向。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体制决定了我国的设计领域所必然存在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一时无法改变体制和无法解决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打通学科壁垒,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实现设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类院校应相互渗透,各取所长,各补所短,综合发展。如综合、工科类艺术设计专业应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意识、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培养,而美术专业院校的设计专业教学应在逻辑思维、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各自针对不同学科的教育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材和教师,利用选修、课外活动、校园文

8、化环境等其它不同方式使学生、学科相互交叉,适当拓宽专业口径,且重点突出,综合发展,培养专业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学科和办学条件,制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在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同院校传统文化优势,建立艺术设计特色办学的思路,将院校已有的学科研究成果,归纳、整合为特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打破“纯艺术”与艺术设计3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设计抽象出艺术的灵魂,没有设计的艺术是杂乱和无序的,难以形成合理的构图和形式。同样, “纯艺术”是设计的升华,是设计的基础,没有“纯艺术” ,人类的一切实践将失去创造和想象的基石。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

9、的规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对设计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教育规律研究。就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而言,我们应该针对中国的国情,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自身规律,以及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的需求,办学层次,并对每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面向的社会层面进行系统研究。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支持,设计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是设计艺术学发展所必须的。因此,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也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设计思维的综合性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人类进人了一个科学与艺术的互补

10、、共生、共创的新时代。艺术与科学、艺术与设计的界限,不再径渭分明。它们有机互动、优势互补、双向融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创造的进程。 三、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从一开始便采取了“拿来主义” ,引进并借鉴了国外设计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设计观念。基本教学模式分为三大块,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各段中又设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设计重新走向综合时,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培养具有综合性创造力人才的严重障碍。有些每门功课几乎都优秀的学生却做不出好设计来,甚至不懂

11、设计程序、很难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因为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知识都是被相对割裂、各成体系的,学生很难在这样一些缺乏相互有机联系的知识基础上,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设计创造。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式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的先进经验,专业设计教学模块以项目(课题) (project/programmer)教学来代替课程教学。所谓项目(课题)教学,就是在课程中以某一学术项目(课题)课题或实际设计项目(课题)或虚拟设计项目(课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其要点是教师有清醒的“课题意识”,提出问题或设置出题目,有机地将系统设计所需的知识,通过项目(

12、课题)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使其在项目(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吸收,才有可能实现培养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综合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适应综合性教育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以设计为中心,即以系统的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和造就综合的设计能力,包括艺4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相应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设计项目和设计比赛活动,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能力,培养起对学习过程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

13、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系列化的项目(课题)也可以是基于设计程序和方法论的教学课题,这些项目(课题)设计教学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注重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尤其是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研、模型制作、工程技术、市场推广等。这一模式对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方向都是适宜的。当然,最终我们还是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项目的需要得到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考虑到各专业的适应性,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和特点,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第一学年,

14、可以安排户外写生、专业课程体验、社会考察等项内容;第二学年,增加专业认知程度,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咨询、市场调研、商家或厂家实习。第三学年,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应用性的课题,接触实践课程,加强工场作业,增加项目设计、工程预算、专题调研等内容。第四学年,加大毕业设计的力度,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定实习制作商家或厂家,结合应用性项目、研发性项目、企业横向课题项目等,参与设计与实践不同环节,投入毕业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针对各专业领域,其实践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注重对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企业文化的调研课程,注重企业形象的策划与设计。同时在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不同行业进行课

15、题研究与市场开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注重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修材料与市场报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不同居住空间的尺度把握等规律性的了解与认识;目前刚刚兴起的数码艺术,则体现当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融合,体现技术与工具的高度,同时也特别注重人机互动的关系。总之,要打破以往艺术教育的单一形式,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使设计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更加完善。实行主辅修教学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为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教学管理上必须更加灵活,更富于弹性。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可以学习法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建立一种主辅修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

16、强化“学分结构式”教学计划,弱化“课表式”教学计划;压缩教学时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选修课程只对学分结构提出要求,选什么课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其目的是为学生主动学习、独立研究、全面发展留有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构造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目前,许多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还存在着“师傅带徒弟”作坊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不屑一顾,缺少教案,完全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确定教学内容,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缺乏公5正性和准确性,甚至带有片面的个人色彩。由于评价机制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具有导向、规范和改进的重要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遵循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把握艺术学科建设的特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本校艺术设计教学要求和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使艺术设计教育按照自身规律及教育规律发展。如,制定有关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检查方案;完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和专业课教案的相互联系;完善的专业课期中、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