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历史发展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1201655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的历史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德的历史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德的历史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道德的历史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道德的历史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德的历史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的历史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一、原始社会的道德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的道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类型。根据考古发现的现有材料证明,原始社会大约延续了200万年,分为原始群、原始部落。原始社会道德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末期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真正意义的道德尚未形成;末期,统一的原始道德已经开始分解,所以,我们着重从中期末期考察原始社会道德。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均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由于自然环境的险恶,个体离开了群体便无法生存,既无力抵抗猛兽,也不能抵抗自然灾害,更无法对付其他氏族的袭击,因

2、此,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利,个人在感情、思想、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甚至可以说原始人的思维特征就是集体性的。在原始人看来,没有什么比维护氏族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了。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成为原始人的最高行为准则。2、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原始人逐渐认识到,必须结成集体,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才能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维持个人、氏族和部落的生存。因而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成为氏族成员自觉遵守的道德规

3、范。在原始社会中,无论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自觉地参加劳动,并与氏族、部落的其他成员团结一致,共同与大自然抗争和抵御外族侵略。氏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还特别体现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复仇中。在他们看来,一个成员流血就是每个成员流血,因此常常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相互帮助,氏族复仇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原始人之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平等在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分配事物是平等的。3、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尚由于原始社会大部分时间处于母系社会时代,所以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气。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还处于更高的地位。摩尔根说,易洛魁人

4、氏族中的妇女,在必要的时候会毫不迟疑地使酋长们遭到“折角”的命运,即把他们降为普通的士兵。而酋长选举的提名也往往操纵在妇女的手中。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具有两重性。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的看成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理想的,无限美好的,而要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二、奴隶社会的道德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建立在氏族部落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淳朴的原始社会道德,分裂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阶级道德。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奴隶不仅在经济

5、上、政治上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对奴隶主还有人身依附关系,成了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占有与依附的阶级对立关系,成为奴隶社会道德的基础,决定了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1、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分裂、对抗、决定了奴隶主道德与奴隶道德的根本区别。(1)奴隶主道德的主要特征第一、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第二,鄙视劳动和劳动者是奴隶主阶级的重要道德规范。第三,对奴隶主国家绝对忠诚,既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要求,也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第四,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道德规范,男女不平等是阶级不平等的反映。(2)奴隶

6、阶级道德的主要特征:奴隶阶级由于不堪忍受奴隶主的残酷虐杀和非人待遇,在长期斗争和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与奴隶主阶级道德相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虽然他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的表现,但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人们可以看到,反抗奴隶主的虐杀、争取人的地位则是奴隶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他们对奴隶主阶级不劳而获、荒淫无耻、卑鄙残暴的行径有强烈的道德义愤。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奴隶在道德意识上,还往往带有宗法关系的道德观念,带有对外在权威的神秘感和简单服从的习惯。2、奴隶社会的道德在表现形式方面也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进步,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原始社会,人类的道德意识由于处于一种混沌朦胧的原始状态,人们

7、不可能把道德和其他意识形态诸形式区分开来。到了奴隶社会,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已经能够养活一部分专门从事精神活动的脑力劳动者。随着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人类的自我道德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有了文字,人们在劳动和各种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些行为规范与准则,经过奴隶主阶级思想家的思考和概括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用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道德”概念以及一系列道德规范(在中国如仁、义、忠、孝、爱等;在西方如智慧、勇敢、节制等)由此被提了出来。与此同时,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们,为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从各个方面对人们在道德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道德问题进行了论证和回答,从而使奴隶社会道德克服了过去那种朴素

8、的感性直观形式,具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形式,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3、道德调节的范围和内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以后,人们的道德关系已发生丁很大的变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再像原始社会那样简单、纯朴,只是一种彼此平等的血缘关系。这时,出现了阶级、国家、民族,产生了多种行业及行业人员,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与此相适应,道德调节的范围和内容也就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它不仅要调节阶级之间、民族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要调节个人与这些整体之间的关系;调节君臣、主仆、父子、夫妇、兄弟姐妹、朋友、师生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

9、系。在调整这种复杂化、多样化关系的过程中,道德的功能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三、封建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制度是在奴隶制崩溃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阶级社会到另一种阶级社会中的转变。封建社会的建立,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任意宰割农民,农民获得了比较多的人身自由,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这种建立在自然经济之上的新剥削制度却表现为一整套严如密网的宗法等级关系。农民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刚从奴隶制的重负下相对解脱出来的农民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正是在这种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二种阶级道德类型封建社会的道德。1、农民阶级的道德和地主阶级的道德的对立和斗争,构成了封建社

10、会道德深刻的内在矛盾。(1)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主要特征:第一,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第二,忠君、孝亲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规范。第三,男尊女卑是封建道德的一条重要规范。(2)农民阶级道德的主要特征;在封建社会里,除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以外,还有与其相对立的农民阶级道德。农民阶级道德,是在封建占有制的条件下,从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和根本利益中引伸出来,并且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和体现农民阶级根本利益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有:第一,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法等级制度、要求社会平等,是农民阶级的道德原则。第二,艰苦朴素、勤劳节俭,是农民阶级道德

11、的重要规范。第三,关心和同情阶级兄弟,也是农民阶级的道德规范。2、道德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是封建社会道德的重要特征。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在加强王道统治的同时,十分重视道德作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荀子强调“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他们都竭力把道德与政治融为一体,力求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从而使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披上道德的外衣,赋予他们的道德以政治的地位和法律的权威。其思想家也努力把道德和政治结合起来,并提出他们的道德理论、道德原则和规范,使其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所谓三纲”,“四维”、“五常”、“六纪”、“三达德”、“八德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

12、套道德教育及修养理论,使封建道德进一步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同时,他们又把道德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及宗教结合起来,以此来论证封建道德的合理性、神圣性和永恒性。汉代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把封建道德直接说成是“天”的意志。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更成为向人民灌输忠孝道德的辅助手段。宋明以后,理学家又把道德和神秘的“天理”结合起来,提倡“人欲净尽,天理流行”,鼓吹禁欲主义道德。在西欧,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政教结合在一起。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教会借助上帝的名义,给封建道德蒙上了神秘的灵光,强

13、使人们服从地上的王权。中世纪的基督教道德,其主要内容就是宣扬逆来顺受,无条件服从神。如圣经宣传“有人打你的右脸。就连左脸也给他”、“要爱你的仇敌”等等。他们把对上帝的热爱、信仰和希望、以及自卑、顺从作为最崇高的美德。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对抗阶级。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资本主宰一切,金钱高于一切,包括劳动力在内的一切都变成了可以等价交换的商品。这种经济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特点

14、。1、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虽然根源于私有制的经济关系,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是最完备的、也是最后一个私有制经济形态。资产阶级一切活动的基本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剥削无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反映这种活动的道德原则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表现这种活动的行为方式就是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2、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是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规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一切都可以作为等价交换的商品,因此,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一金钱便成为主宰一切,高于一切的“圣物”。这种“金钱拜物教”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志向都化为金钱。一切是非善

15、恶,也都以能否获得金钱,获得多少金钱为标准。“资本主义制度迫切需要人们投身于赚钱的事业;这种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完全适应这一制度,并且与在经济斗争中求得生存的状况密切相关”。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3、自由,平等、博爱,也是资产阶级道德的规范。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针对封建道德对人性的压抑,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口号和道德规范。他们认为人人生来平等,都是自由的,自由和平等合乎人的天性。自由就是指人具有各种社会的政治权利;平等则指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博爱就是爱一切人。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发表的人权宣言第一条

16、就指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甚至是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家在理论上也作了各种论证。康德曾说,作为合法状态的公民,都应该是“自由的”、“平等的”、“独立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蔡元培等人,也积极提倡自由、平等、博爱。蔡元培说:“何为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利己主义道德原则和自由、平等、博爱等道德规范的提出,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革新。它肯定了人生自由,否定了人身依附;肯定了人的平等,否定了等级、特权;肯定了博爱,否定了把人不当人的非人道。一句话,肯定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以及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对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们挣脱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级主义的枷锁起到了巨大的革命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毕竟同封建社会一样,也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关系为基础的,因此,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及其自由、平等、博爱等道德准则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时代局限性和阶级虚伪性。五、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类型,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中引伸出来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