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0997729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论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前 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受到了重视和发展;90 年代以来,由于国内逐步实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转变,同时国际化大市场大流通的日趋成熟及加速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质量的管理越来越成为决定我国工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使我国高等工商管理教育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需要考虑,许多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各财经院校、经贸院校纷纷上马办起了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类热门专业,招生规

2、模迅速扩大,在短短几年时间,这类专业的毕业生从总体规模上已呈供略大于求的态势,但这种粗放型的发展也很快出现了深层次的问题:如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快适应经济和企业发展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许多院校开展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我国高等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其中本科层次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分布在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经济学院) 、财经类专业,另一些则分布于部委和地方办的财经院校、经贸院校,各院校的办学条件、资源优势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综合性大学学术风气

3、浓厚,常常在理论研究方面居于前沿,培养的人才以专业理论见长,而理工类大学侧重于培养工程技术管理人才,财经院校与经贸院校侧重于面向工商企业培养经营管理的实用型人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财经院校与经贸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关于对课程和课程设置的理论辨析(一)关于课程有关课程的定义十分丰富,在我国, “课程”一词最初主要强调的是学程,如在宋代朱熹朱子全书 论学中,所谓“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此处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而在英语世界中, “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race course) ”,有学习进程之义,意为引导学生继续前进,以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近代学校

4、兴起以来,人们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课程被赋予了多种多样的内涵,但比较共同的一点是,其2定义大都含有“教学的内容和计划” ,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本文使用的课程定义为: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这里需将课程置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一层次理解,高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二)关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规划,专门研究课程内容如何选取和优化组合的问题,它把达到培

5、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度和活动方式的总体规划体现出来。它在教师看来是“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则是“学什么”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既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高校课程的设置是复杂的,可以分成多种类型,通常对同一专业系列课程的分类方法有:从课程的层次结构上分,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提供关于基本科学理论、文化素养及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扎实而宽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提高道德水平;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

6、课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体现专业特色,专业选修课则吸引学生在专业上向精深发展。从修课的形式上分,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指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它从根本上规定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需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有助于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扩大知识面、发挥专长,它增加了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可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必修课与选修课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必修课是根本,选修课则起辅助作用。课程类型还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分,理论课程将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理

7、论课程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长期占有主导地位,但今天人们认识到,高校不仅培养具有理论思考能力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实践课程不是理论课程的附属,有其独立的作用,除了验证所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着重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各种类型的课程在外延、内涵上互有交叉,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各类型的课程之间应保持合理的配置及科学的比例,这样,使它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三)几种常见的课程理论对课程设置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以学科课程为主,即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专业的3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按照一门一门的学科逐步深入细化来组织课程

8、;在课程的设置上注意学科之间纵向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逐步衔接而深入,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每一门课程中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因此,学科课程适于培养专才。但是,以学科为课程设置的唯一依据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要求,因为学科课程一般强调自身的知识体系,比较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难以从不同学科出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科课程重学术性,比较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学科课程还要求知识的成熟、严谨和科学性,无法把处在学科前沿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的尚未成熟

9、的内容包含进去,不能对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大量边缘和交叉学科涌现,若固守学科课程的原有体系,势必造成学科数量膨胀,课程内容重复,所以对学科课程必须改革。与学科课程忽视学生个性和社会需求截然不同,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致,教学过程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力图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但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经验,则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教育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因此,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逐渐从对立走向兼容,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学科课程的理论知

10、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消化,而学生实践经验的狭隘与局限只有在系统理论的学习中才能得到克服,两者都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专才教育模式遇到严峻的挑战,综合课程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综合课程强调科学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将相近的学科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由于综合课程的知识容量大,有助于学生形成整合的视野和价值观,建立金字塔型的创造性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超越某一学科领域局限的思维模式,发展学生的异向、综合和发散性思维,能够运用所学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课程大致有以下类型:合

11、并型,将几门相近学科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门“大学科” ,但合并后原来各学科仍保持相对独立的体系;融合型,由几门学科合并而成,但合并后摆脱了传统学科的束缚,强化了学科内容的本质联系,按照一种新的体系或组织形式组成一个新整体;课题型,即围绕某一课题来组织课程内容。虽然综合课程对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但综合课程不能完全取代分科教学,它是建立在分科课程基础上的,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延伸与拓宽,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开发综合课程必须与学科课程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4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综合课程也偏重于学科方向,而在现代课程结构中,又出现了核心课程, “核心”的选择源自社会的现实问题,

12、进入核心课程的知识基本和稳固的,不因时代发展而失去价值,是对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一个广博的基础,提供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作为课业,属于必修课程。因此,核心课程实质上是为了服务社会、改造社会,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以上四种课程影响较大的课程理论,相互补充,各有特色,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课程的基本形式仍是分科设置,但必须融合其它课程理论的合理思想。(四)影响高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高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既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又比较直接和敏感地反映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构成了制约课程设置的

13、内外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律(即教学规律)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时代的发展、经济、科技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影响课程设置的内部因素包括:1、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设置应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既要符合总的培养目标,即党和国家制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又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总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规格是根据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人才培养规格是关系课程设置体系的又一重要前提, ;2、人才培养规律,即

14、教育教学规律,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考虑学生在心理、生理、智能、学习目的与动机等方面的差异;3、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大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尽可能多的课程,不仅包含专业教育课程,还必须提供包含发展人格的普通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影响课程设置的外部因素包括:1、科学技术是课程形成与发展的知识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的设置同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紧密相关,由于科技知识激增和更新速度加快,必须及时将新知识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2、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是课程改革的真正动力,科学技术步

15、入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后,高校课程的每一步改革,其动因都与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联系在一起,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理科应用学科、技术学科、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法律专业成为社会需求的热门,课程的实用化、职业化趋势都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5二、工商管理专业在欧美等国与我国高校中的课程设置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如北美、欧洲与日本等国,商科(含企业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商科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在本科学士学位层次几乎都设有与我国工商管理相近的专业,如美国、英国的大学设有商务(企业)管理(Business

16、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专业,德国的大学有企业经济学专业,日本的大学有经营学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有许多比较规范的措施,形成比较定型的、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虽然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但也在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结合中外高等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研究成果,探索符合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我国实际的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高校中的商务(企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在美国,商务管理专业面向企业、政府、公共与私人机构,培养管理的通才,从事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学制为四年,课程设置受到AACSB(美国商学院联合会)相应标准的强烈影响,该标准的核心是所谓的“知识的共同主体” 要求(CBKcommon body of knowledge) ,在它的影响下,美国的商科本科课程有三种类型: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总学分为 120-130 学分,三种类型的课程分别占总学分的比例为:45%-50%、 22%-37%、13%,且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