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和评析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1603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和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和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和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和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和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和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和评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和评析一、教材简析 科学教学倡导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即“做”的过程,动脑即“思”的过程。手脑并用,同向共进,以做促思,以思导做,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内化,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和品质,让科学探究更深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过程做到由扶到放,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

2、,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小尺、鼓等物体,让学生自主探究物体的发声规律。在充分做实验的基础上,以“做”促“思” ,在做中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从“反”取证: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是否会消失。让学生在“做”中继续体会、感悟和思考,加深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这一共同规律的认识。整个探究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做思共生的学习过程。 本课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听声音的游戏中感知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学生引入声音世界。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动手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对声音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三部分是在动手

3、做的基础上,思考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亲身动手“做” ,在“做”中思,用听、看、摸等探究方法,思考物体的发声规律,在“做”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探究声音的

4、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做”实验:用看、摸、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书、文具盒、铅笔袋、桌椅、水槽、音叉、小尺、鼓、音钹等。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谈话:请同学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声音。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看你能听到哪些声音。 教师播放课件:摩托车发动行驶的声音、池塘里青蛙小虫叫的声音、大海潮声、海鸥鸣叫声、电闪雷鸣声等。 提问:刚才在课件里,你听到哪些声音? 拓展提问: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周围还有些什

5、么声音?(生:上课铃声、敲桌子的声音等。 ) 2.提出关注,直入主题 谈话:我们的周围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就身处在一个声音的王国。 启发关注:如果没有声音,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生 1:寂静的世界;生 2:到处都会死气沉沉。 ) 谈话导入:声音对我们非常地重要。同学们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评析: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通过游戏引入,使学生对声音的探究产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学习声音的产生创设良好的情景,也为下一步的探究实验做好准备。 (二)初步探究,制造声音 1.利用经验,制造声音 谈话:要想研究声音,我

6、们首先要来制造出声音吧!同学们周围有很多东西,如我们的书、文具盒、铅笔袋、桌椅,还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用品。 提问: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谈话: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我们不是看谁制造的声音大,而是看谁制造声音的方法多,看看哪个小组制造声音的方法最多。 学生利用身边物体制造声音。 2.大胆猜想,假设声音 提问:刚才同学们已经成功地让这些东西发出了声音。你能大胆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生:敲击、碰撞、摩擦、摇晃等。 ) 小结: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音产生的秘密我们真的找到了吗?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等原因产生的,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实

7、验,进行更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探究。 评析:让物体发出声音是很简单的事情,不是让学生去关注产生声音的办法,而是让学生意识到发声动作和方法与声音的产生并不是很有关系才是这个活动展开的真正意图。为下面实验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发声状态做铺垫。 (三)深入探究,验证假设 1.引导探究音叉发声 教师介绍:音叉是一种用钢制成的 U 形的实验仪器,它是用来调试乐器音准的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音叉的中上部,音叉就会发出声音。 (如图 1 所示) 图 1 图 2 谈话:请描述一下音叉发出的声音。 (生 1:很悠扬,很长;生2:有嗡嗡声。 ) 提问:如果给你音叉,你准备怎样研究?能用音叉证明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吗?

8、(生:可以看、用手摸。 ) 谈话:想要发现这些秘密,一定要动手去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追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当老师敲击音叉时,音叉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晃动。 ) 继续追问:你可以用动作模拟这样的状态吗?(生:学生抬手左右晃动。 ) 启发关注:下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来看一个神奇的现象。 教师实物投影:出示一烧杯水,教师轻敲音叉,然后迅速放入水中,学生会看到水花四溅。 (如图 2 所示) 提问:杯子里的水为什么会飞溅?(生:是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追问: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当老师敲击音叉后,你听见了什么?音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 1:敲击后,音叉发出声音,音叉在晃动;生 2:在振动。

9、) (板书:振动) 继续追问:什么样的振动?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 学生用手比划,左右晃动。 提问:你能用图把这样的振动画出来吗? 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振动的图案。 2.反面验证发声假设 提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是否就会停止呢? 教师再敲击音叉,突然用手握住音叉。 追问:为什么声音突然停止了?(生:可能振动停止了。 ) 继续追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小结:声音可能是振动、晃动产生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那就是振动。 3.亲身探究音叉发声 谈话:同

10、学们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亲身感受音叉的振动。做实验需要把实验的情况及时地记录下来。下面就请同学们,用音叉来进行探究。并且将你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分组实验,亲自探究,感受音叉的发声振动。 实验研究记录表( )组 研究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发声物体&研究方法&发声时物体的状态& &看&听&摸&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_产生的。 温馨提示:可以用画图和文字描述。 评析:本环节以观察音叉发声的探究活动为主,手脑并用,学做结合,学生通过显而易见的振动,从而理解只要有声音就有振动的存在。该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地聚焦到发声的音叉在快速地来回运动,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物体发出声音与物体上下

11、来回运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做”中思,在“做”中感悟和内化,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发声的原因打下基础。 4.深入自主探究发声 提问: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到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还是所有的物体发声都会振动呢? 谈话:同学们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物品,自己进行验证,并及时做好记录。 实验物品:小尺、鼓。 (如图 3、图 4 所示)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实验用品,继续进行研究。 (2)关注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3)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在巡视中,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深入到某个组的研究中。

12、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汇报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举例来证明自己的发现。 图 3 实验示意图 图 4 实验示意图 学生小结:不发出声音时是静止状态;发出声音时是振动状态。物体产生振动是声音产生的直接原因。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那就是振动。 评析:本环节引导学生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让学生动手去“做”:用看、听、摸的方法直接观察物体

13、,亲身感受音叉的振动状态。在整个探究实验中,学生手脑并用、学做结合,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在“做”中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与振动的关系,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深入。 (四)拓展应用,认识声带发声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歌。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请你把手放在喉咙上。 学生演唱歌曲小苹果 。 提问:你的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生:喉咙在振动。 ) 启发关注:想看看声带是如何振动的吗?请同学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声带发生原理视频吧。 (教师播放声带发声原理视频) 评析:通过视频播放并介绍人体声带的发声原理,让学生清楚地认

14、识到物体发声的奥秘。将物体的变化显性化,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建构声音产生原因的概念。引导学生只要肯动脑、动手,就能揭晓更多的秘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此拓展内容,学生通过用手摸正在唱歌的喉咙,进一步思考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思结合,学以致用。 (五)总结评价,概括声音产生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 总结:本?n 开始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说话等现象,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要同学们肯动手、动脑

15、,就能揭晓更多的科学秘密。 七、总评 (一)动手做,形成事物表象 教育心理学认为, “动作表象符号”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的认知序列。动作积累表象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一环。认识事物的现象、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事物表象不断积累、加工提炼的过程。如何不断积累事物表象,特别是积累大量事物变式的表象,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经历与该事物有关的各种操作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去做,积累大量事物表象。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制造声音,让学生先认识声音产生的表象。并通过学生大量地动手做,积累事物表象。课堂教学中用看、摸、说等探究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找寻物体发声的

16、共同特征。一看、二摸、三做、四说的探究方法,贯穿了音叉、鼓等物体发声实验的始终。 (二)动脑思,促进科学理解 学生在不断积累事物表象,特别是积累大量事物变式的表象后,认真思考、创新思维,促进科学理解。让学生通过观察音叉等物体的发声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是都在振动,进一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为验证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观察不发声音叉与发声音叉的不同特点,使学生继续思考是音叉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并通过使物体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得出物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的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动手实验寻找共性形成概念”的过程。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学生经历了一个事物表象不断积累、加工提炼的过程。从大量事物变式的表象开始,最终通过表象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与探究,继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 “做思共生” ,探究事物本质 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