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案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0665329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羚羊木雕》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羚羊木雕》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羚羊木雕》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羚羊木雕》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羚羊木雕》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羚羊木雕》教学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牵一发而动全身-阅读课羚羊木雕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教学设想: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以独特的教学路径引领学生访问文本,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一直是我竭力追求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在备课羚羊木雕一文时,我一度无从下手,这样一篇文字浅显,侧重思想性的文章如一味放手让学生对主题进行辩论,很可能就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而一味偏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又可能造成学生对主题理解的单一性片面化。怎样才能在文中找到一个亮点迅速打开学生的思路,并以此为切点深入文本呢?经过几番思索及对文本的多次研读,最后我决定以全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最后一句话“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作为突破口。作者以“我”的口吻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2、,为何不以这个问题作为观照全文的制高点呢?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参悟了文章的主旨;要解答这个问题也必须对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因此抓住这个关键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实录:一、 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二、导入课文。三、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并思考全文最后一句话“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学生:指一件不光彩的事。学生:指我在父母的逼迫下向好朋友万芳要回了羚羊木雕。学生:指我向万芳要回了羚羊木雕后很后悔。教师:同学们基本概括了“这”指代的内容,但是还没有说出为什么这件事不光彩,为什么我会后悔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一句话的填空。(ppt 出示):我因为

3、 向万芳要回了羚羊木雕,从而使我 。学生:我因为父母的逼迫向万芳要回了羚羊木雕,从而使我背弃了纯真的友谊 。学生:我因为父母的逼迫向万芳要回了羚羊木雕,从而使我成了一个背信弃义的人。教师:大家都完成得很好,其实这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四、研读课文,探究主题。2教师:使“我”背弃友谊,成了一个背信弃义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文中的“我”也向读者提出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一下文章最后这句话,你认为这句话的重音应该落在哪个字上?学生:应重读“全”字,因为这个字说明了此事的责任不在我一人。学生:应重读“我”字,因为这句话包含了我的满腔委屈。学生:应重读“全”字,如果没有这个字,就成了我完全没有责任了。教

4、师:好,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件事应该怪谁?学生:我认为应该怪父母,他们重利轻义,逼迫我去向万芳要回了羚羊木雕。教师:父母的重利轻义,文中有体现吗?学生:有。如文中一至十六段父母对“我”说的话都说明父母看重木雕的价值,却轻视孩子的友谊。学生:我认为“我”也有责任, “我”在不知道木雕价值的情况下就轻易的送人了,做事欠考虑。学生:我认为最大的责任还是在父母。孩子毕竟考虑问题不周到,父母在给“我”木雕的时候应该告诉“我”木雕的贵重,这样“我”也不会随便送人了。而且我认为文中的爸爸做事出尔反尔,既然木雕已经送给了“我” ,为什么又不给“我”支配权呢?学生:我认为奶奶也有责任,在父母逼“我”要

5、回木雕的时候,她为什么不出面阻止?只是欲言又止?学生:奶奶没有责任,她也想帮“我” ,但是她在家中没有发言权,从她和父母讲话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学生:我认为万芳也有责任,她不该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教师:好,看来我们同学考虑问题很细致周全。不过刚才大家讲的大都是事情发生之前相关人物的责任,那么事情发生以后应该怎样处理才比较圆满呢?学生:“我”应该向父母说清“我”和万芳深厚的友情,让父母改变做法。而不是像文中的“我”那样一味的畏惧。教师:文中那些语句可以看出“我”的畏惧?学生:如“我”在回答父母问话的时候的神态和心理描写的句子,例如:“我小声地说” “低着头不敢看她” “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

6、”等。学生:我觉得父母应当用温和的方式劝说“我”去要回木雕而不是这么粗暴简单的处理问题。教师:父母的简单粗暴体现在哪里?学生:比如妈妈讲的话“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及妈妈讲话时的神情语3气如“妈妈的目光紧盯着我” “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妈妈坚定地说” 等都能说明妈妈是一个脾气很急,很固执的人,她根本听不进“我” 的解释,也不体谅“我” 。学生:还有爸爸,虽然不像妈妈那样严厉,但从他的语言和神态,特别是“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一句,可以看出爸爸态度很坚决,令人畏惧。教师:很好,看来这一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确实不理智,对孩子的心灵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

7、课文,划出文中有关“我”的心理描写的句子,感受一下“我”内心的痛苦。学生阅读并划出相关句子。教师:请同学说说“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是从紧张到害怕到气愤到绝望,再到自责羞愧,最后是悔恨和痛苦。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此可见在这件事中“我” 和万芳是最大的受害者。那么如果父母不能谅解“我们” ,非逼“我”去要回木雕, “我”该怎样做才能不让友谊蒙上阴影呢?学生:“我”可以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万芳,以取得她的谅解,而不是吞吞吐吐的引起误会。学生:“我”还可以让妈妈去和万芳的妈妈解释,免得万芳受皮肉之苦。教师:同学们都想出了很好地解决方案,相信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能处理好类似的问题。阅读课文后

8、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学生:友谊是无比珍贵的,文中父母重利轻义的行径应当批评。学生:人与人之间应积极沟通,相互理解。学生:父母应采用合理的方式教育子女,要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学生:孩子年幼行事欠考虑,遇事应多向长辈请教。 五、教学小结。教学反思:本堂课教学容量较大,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对文本从小处入手,深入探究,并进行多元解读,基本完成预期的教学设想。但还是有不少遗憾,如人物形象的分析还较粗糙,学生对文中人物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基本抱着批评的态度。其次对课文的精读不够,讨论偏多,使学生容易脱离文本从生活经验出发随意阐述观点,谈论看法,教师如不能有效掌控,学生的思路有可能偏离主线,漫无边际。 专家点评:教师的备课,我们通常说要备教材、备学生,而真正从教师和学生4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个性化把握,并非一件易事。本课的特点就在于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发挥了教师对教材的高度有效的把握能力,去繁就简,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所谓“有效” ,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本课在教学目标、文本信息的利用和探究话题几方面都体现了有效性,简练的设计使教学环节不枝不蔓,很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