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56142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 40 例中风后肩痛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20 例,采用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对照组20 例,仅通过传统针刺治疗。结果 腹针治疗组有效 11 例,显效 7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0% ; 对照组有效 10 例,显效 5例,无效 5 例,总有效率为 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关键词:腹针疗法;中风;肩痛 肩痛多见于中风后 13 个月,是中风后较多见的并发症,其特点是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被动活动患侧肩关节时疼痛更为明显,对患者

2、肩关节功能康复造成严重影响1。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升高,中风患者随之增多,中风后肩痛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据相关报道2,约超过 70% 的中风患者会出现肩部的疼痛。中风后肩痛多与发病后患肢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等因素有关,因疼痛可影响患者主动锻炼与被动活动患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康复训练进行,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因中风后肩痛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没有疗效突出的治疗方法。本文笔者通过对比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与单纯使用传统针刺的疗效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 2016 年 3 月9 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脑外科住院患者,共收集

3、 40 例。其中男 19 例,女 21 例;年龄 41 69 岁,平均为 58.5 岁;病程为中风偏瘫后 1 6 个月,平均病程为 3 个月;治疗组脑出血 12 例,脑梗塞 8 例;对照组脑出血 11 例,脑梗塞 9 例。两组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根据受试患者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20 例。本研究无病例脱落。 1.2 纳入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经 CT 或 MRI 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均为首次发生中风;发病后存在典型偏瘫症状与体征,同时伴患侧肩关节部位局部疼痛

4、及功能受限;病程 16 个月;患者神志清楚,各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全部病例知情同意并配合使用本试验治疗措施。 1.3 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心脏、肾脏疾病等其他脏器疾病,从而影响恢复者;意识不清,或失语而不能准确表达主观不适症状者;既往有其他引起肩关节局部疼痛的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取穴 肩?k、肩?s、肩前、肩贞、臂?等穴。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毫针刺入后,使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1 次/d,每周 5 天,2 w 为 1 个疗程,共 2 个疗程。 1.4.2 治疗组 在上述传统针刺治疗基础上同时增加腹针治疗。取穴:中院

5、、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健侧) 、滑肉门(患侧) 、上风湿点(患侧) 。方法:患者仰卧位,准确定位消毒后,用毫针直刺,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缓慢调整针刺深度及方向。治疗时间、频次及疗程同对照组。 1.5 评价标准 1.5.1 观察指标 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 4 w 时肩痛的程度进行评价,按患者肩部疼痛程度从轻到重分为 010 分,让患者按痛觉感受自行评价。 1.5.2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 VAS 评分尼莫地平法:(干预前测定值-干预后测定值)/干预前测定值100%。 显效:治疗后 VAS 评分较治疗前减少60%。有效:治疗后 VAS 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肩痛 VAS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