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63390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2010 高考语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言阅读(史传体)史传体的古,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近些年考查热度降温的情况下,仍占有较高的比例。09 年高考 18 套卷子中,10 套卷子均考察了史传体的古。因此高三学生在备考时,要做好史传体古的备考准备。2009 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2 理解 B(1)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

2、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3 分析综合 (1)筛选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言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阅读浅易言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言最基本的条。一、如何翻译 言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

3、,做到尽量符合原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意连贯,译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

4、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复习,特别是复习言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是言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的内容,并对中所述的事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是言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的内容,并对中所述的事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

5、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言句式及其用法 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 ”或“也” 表判断。这是典型的言判断形式。有用 “者,也”的,其中 “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记) 项脊轩,

6、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说) 2用副词“乃”“则”“ 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 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

7、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 4用否定副词“非 ”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 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

8、也。 ”(史记了涉世家 ) “,也。 ”判断句中,有时 “者”和“也” 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 “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 游褒禅记 )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 “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 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言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 无标志判断句。言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

9、刘备天下枭雄。 ”( 赤壁之战 )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 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 ”“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或“

10、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 ”“见于”表被动(“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 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这里的“ 见 ”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 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 表被动。例如:

11、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 ”的意思。 三 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 黑质而白;(蛇) 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 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自述省。如:“(予)爱是溪, (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 (4 对话

12、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 2 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呼应下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 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 郑穆公使(人) 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 ) 在言中,介词“以” 、 “为”、 “与” 的宾语”之”往承上省略。在译成现代

13、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 4 省略介词 在言中,介词“于” 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 死马且买之(以) 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 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 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 ,杀一无罪( 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四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14、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 “未”、 “毋” 、 “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之事 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之事 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言中用疑问代词“谁 ”、 “何”、 “奚” 、 “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 大王何操? ”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15、(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之事 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 4、特殊结构:用”之” 、 ”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 、中心词+ 定语+ 者 中心词+之+定语 +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记 )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中心词+ 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 、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 (三) 状语后置 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