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化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567325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摘要:中国戏曲表演的最主要艺术特征是程式化,戏曲的程式化体现在戏曲表演的角色分行、脸谱化妆、穿戴类型、舞台道具等多个方面。程式化的一个方面是类型化,另一个方面是虚拟化,正是在程式与虚拟的相互推进中,中国戏曲创造出了最具文化意味的形式美。 关键词:戏曲表演;程式化;虚拟化;角色分行;穿戴类型 中国戏曲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是程式化。所谓程式化,是指艺术家将人们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变为舞蹈,使之节奏化、套路化,并把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艺术美的原则予以提炼和概括,使之成为节奏鲜明、规律严整的艺术格式。程式是戏曲中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戏曲表现手段的四个组成

2、部分唱、念、做、打皆有程式,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语汇。戏曲的程式化体现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如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为四大基本行当,每基本行又可再分,旦可再分为青衣、花旦 、花衫、武旦、刀马旦等,每一行都有角色特有的性格、道德品格和唱腔、念白的规定性。青衣也叫“正旦” ,多演温柔贤惠、端庄典雅的青中年女性,通常命运波折,因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青衣用假嗓,以唱为主,说韵白。花旦大多是小家碧玉或丫鬟,性格天真烂漫、活泼俏皮,服装颜色鲜艳,多穿不带水袖的上衣,配长裙或裤子。青衣用假嗓,重做功,说京白。与角色分行相对应的一是脸谱化妆,脸谱用颜色把角色的性格符号化、标签化、特征化,戏谚有“红忠

3、白奸黑直爽,黄色勇猛金神仙”的说法,是大部分脸谱颜色与角色特征的简单注解。如楚霸王项羽的脸谱,主色用黑色,黑色在京剧中表示勇猛刚直。从鼻子处到脑门,有一条下窄上宽的线条,称作“通天纹” ,鼻子正中是一个隶书形的“寿”字;眼睛好像一条昂首甩尾的鲤鱼,眉毛由弧线交叉组成两个草写的“寿”字。整个脸型显得威严肃穆。楚霸王脸谱之所以用“寿”字,是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他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这个悲剧性的英雄在年仅三十岁时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寿”字表达人们希望他长寿而他却短寿的含义。 与角色分行相对应的另一个方面是穿戴类型,以京剧为例,京剧中的服饰装扮也是程式化的,京剧服装大体上

4、分为蟒、靠、褶、帔、衣五大类,其中地位最高的“蟒” 。蟒是戏剧中帝王将相、后妃公主等身份高贵者用于庄重场合的礼服。蟒服源于明代的“蟒衣” ,与皇帝的龙袍款式相同,因民间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所以蟒衣所绣之龙少了一爪。蟒上龙形图案和色彩的有机搭配,既体现了京剧艺术巧妙运用服装塑造人物的高超,也体现出戏曲程式化特点。黄色蟒衣是皇帝专用。 戏曲的程式浸润于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京剧的道具是程式化的,京剧舞台最常见道具的就是一桌二椅,它们的颜色和摆设方法的不同,就能变换不同的场景,且含义截然不同。京剧的化妆也是程式化的,演员采用“美化式”化妆方法来舍弃人物之间容貌上的差别,只对其共同特征加以概

5、括、提炼、创作,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一类人共有的面貌特征。京剧的表演也是程式化的,不同类型人物说话、走路甚至眼神都有不同的规范。程式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创作依据,但又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生活,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进行认真地剖析,选出最为关键的动作,然后进行艺术装饰,采用模拟的手法提炼加工,以此来强调动作的关键性。 程式化的一个方面是类型化,另一个方面就是虚拟化。虚拟化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戏曲艺术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摸拟现实生活的一些动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统一。 戏曲虚拟的主要有三种:空间虚拟、道具虚拟和数量虚拟

6、。京剧舞台上没有固定的时空限制, 通过演员在台上的一些程式化动作,就可以实现戏台时空的转换。如武打京剧三岔口 ,一张桌子放在舞台正中央,表示旅店的一个房间。舞台上虽然灯光明亮,但通过两个人的表演,表现的却是发生在一个黑暗屋子里的故事。 女起解中苏三与崇公道,二人从洪洞到太原,百里行程,二人边说边走,片刻就到了太原。戏曲情节中所用的道具和布景也多是虚拟。如举杯做出饮酒动作即是喝酒,挥舞一根马鞭歌舞即是骑马,手握船桨表演即是乘船,新娘子出嫁亦无需花轿,只需轿夫和新娘配合做出抬轿乘轿的程式化动作就是闹热的出嫁场面。此外京剧中各种“数”和“量”在舞台上表达也是虚拟的,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责打四十大板,行刑人口喊“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就已完成。只要剧情需要,演员自会表演得惟妙惟肖。 综上所述,戏台表现愈是虚拟化,表演动作就愈显程式化。正是在虚拟与程式的相互推?M 中,中国戏曲创造出了最具文化意味的形式美。 【参考文献】 1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城北.中国京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3高新.京剧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4王如宗.图解京剧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朱俊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