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529430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当下教育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当下教育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当下教育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当下教育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当下教育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当下教育的启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当下教育的启示【摘 要】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一直被学界探讨,他通过两难故事法探究的道德观念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应根据自己的道德原则,而非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标准。在当下的教育中,道德教育趋于弱化,本文借此探讨柯尔伯格的教育方法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两难;儿童教育 一、引言 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成片成片地枯黄了,了无生机,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就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种子吧!”师父挥挥手说:“不急,等天凉了,随时!” 中秋了,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不料一阵风起,草籽虽然撒下去不少,但也、被吹走不少。师父说:“没

2、关系,被风吹走的都是空的,即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草籽撒上了,一群小鸟飞来了,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急忙向师父报告说:“不好了,撇下的草籽都被小鸟吃了!”师父慢悠悠地说道:“没关系,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缘!”半夜时又来了一阵狂风暴雨,把地上的草籽冲走了。师父淡淡地说道:“冲就冲吧,不用着急,草籽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遇!”过了几天,往日光秃秃的地上冒出了不少嫩草,连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有。师父却依然平静,回答:“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儿童的发展就像是随机播种的种子,而阳光、雨水诸多因素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知因素,更代表了其不同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他们的

3、面对方式也将是成功路上的磨练,对于未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铺垫意义。倘若过多地干预生命进程,打破成长的连续性,可能将会造成部分成长阶段的缺失。若干年前,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就用道德认知实验讲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机制。 二、研究背景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与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一脉相承,他“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经过 20 多年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 柯?伯格认为,人类独有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在整个儿童时期逐步形成的,通过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道德判断的机会,可以对其道德形成的阶段加以区分

4、和探究。1969 年,柯尔伯格基于这些假设,设计了一系列道德两难故事,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次儿童对这些故事的道德价值判断,他采用的追踪研究房,每隔三年重复一次,持续追踪到 22、23 岁,不但拓宽了皮亚杰的理论,对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也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柯尔伯格的实验研究证实了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它按照一定的规律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会倒回,也无法超越。 三、现代化道德教育的启示 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播下一粒种子,它的萌芽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教育者的等待与耐心是静待收获的酝酿,急功近利或者拔苗助长则是对种子最残忍的伤害,而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及做出的抉择,都将成为下一步成

5、长的铺垫。 “个体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和道德发展有种程度的平行关系” “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构建的过程。 ”i 这些看法都强调道德发展的自发性和连续性,反对道德灌输。 反观中国的现代教育,虽大力提倡道德教育,力图在多种途经中实践道德教育的模式,但是最终只成为了学科知识和道德认识牵强的简单叠加,而这种教育模式下,极易忽略儿童成长的自然发展历程,超越了道德知识的发展水平,往往造成道德教育的徒劳无功。在科尔伯格的实验中,呈现的是一种引领式道德教育模式,将道德判断的选择权交付儿童手中,其次化归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种学习将是

6、非意识的养成交予儿童,奠定了道德认知的基础。而初中课本中缺乏实际性的思想品德案例教育缺乏了培养学生思辨意识的重要环节,对案例的全面肢解无形中渗透了成人的思想意识,独立思考,自由精神也在孩子的成长中被剥夺了。此外,科尔伯格认为:“在隐性课程中,最要紧的是教师和校长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因为这两样东西会转化成一种动态的环境,而这种社会环境则影响儿童的环境”ii 隐性课程与环境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未曾扮演重要角色,往往“教什么”远重要于“怎么教” ,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是否会使得教育缺乏一定系统性与连贯性,过多的侧重于知识点的梳理与记忆缺乏了自主学习延续力,变成了填鸭式学习的道德产物。反观古代道德教育,所

7、谓“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种学习目标将“修身”列为第一,讲求的更是连贯性的道德发展,从“志于学”而内化为“不逾矩” ,所谓不逾矩并非是道德上的破例,而是达到“慎独”境界的从心所欲,是非有度。此外,科尔伯格也提出关于教师与校长优良品质的榜样力量,这种“言传身教”在古代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所谓“上行下效” , “上梁不正下梁歪” ,道德培育,贵在一脉相承,贵在耳濡目染,有了这种自外及内的道德发展,方能构筑和谐稳定的道德社会形态。 作者简介:李笑非(1993-) ,女,汉族,山东青岛,浙江大学在读,2015 级教育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参考文献: 1Lawance Kohlberg.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s of justice .Philosophy,1981 3李都厚.论科尔伯格“三位一体”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导刊,2006.9 4张建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0, (2)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