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镬拉头香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9980675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5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楼下的镬拉头香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楼下的镬拉头香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楼下的镬拉头香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G21G21G21G21G22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1 G22G21G21G21G21刊头画:塔山的油菜花开(丙烯)许岚作我出生在小将镇外小将村。新昌城里的人称“城里”以外的所有新昌人为“乡下人”,其实,新昌也算不得什么城市,新昌城里的人同样被杭州、上海的人称为“乡下人”。我从小就向往城市,每当听到大人们说起杭州、上海,心里便会

2、“咕咕”冒出水泡,眼前闪出一座座光怪陆离的“海市蜃楼”,特别好奇和憧憬。初中毕业,我考入绍兴师范学校。绍兴虽不是大城市,却也是一座文化名城。毕业之后,我依然回到了乡下,依然向往城市。于是,我又考入浙江教育学院,终于来到了素有“天堂”美誉的西子湖畔杭州。然而,毕业之后,我还是回到了乡下,还是依旧向往城市。不过,这回可是“黔驴技穷”,无路可寻了,只得默默地把那份对城市的好奇和憧憬埋在了心底。白驹过隙,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两鬓染霜的退休老人,那份对城市的好奇和憧憬也随之逐渐消失。不过,此时的我虽然没进入大城市,却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在新昌城区买下了一套房子,而且是当年首屈一指的“

3、摩天大楼”新昌大厦,早晚背依郁郁葱葱的鼓山,面对风光旖旎的大佛寺,昔日的“乡下人”如今也成了“城里”人。谁料想,正当我感到心满意足的时候,孩子却在杭州城里买下房子,把我接去杭州长住,埋在心底几十年的“城市梦”即刻变成了现实。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居然堂而皇之地做上了“杭州人”。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果然是名不虚传,的确比新昌繁华,也要比新昌漂亮。然而,兴奋之余,我总觉得也有美中不足:西子湖固然美丽动人,哪有沃洲湖、天烛湖的自然清新?玉皇山、北高峰固然葱茏翠蔓,哪有天姥山、穿岩十九峰的诗情画意?灵隐寺固然气象恢宏,哪

4、有大佛寺石窟造像的巧夺天工?钱江大潮固然气势磅礴,哪有七盘仙谷的潺潺小溪沁人心脾?西湖龙井固然名声远扬,哪有大佛龙井的甘爽绵长?清河坊小吃固然花样百出,哪有小京生、春饼的古朴醇香?“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至理名言啊!2017年12月12日星期二投稿邮箱:广告热线:86046188责编:杨玉墀联系电话:13967588112校对:胡秋萍G21副刊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石旭东已故的林世堂先生是一位潜藏在民间的古典诗词专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担任新昌县志编纂委员会顾问,查阅了旧县志中数百首名家作品,发现其中蕴含大量文史材料,于是筛选其中69首,以一座座风景文化名山为序列安排篇目,作了详细笺疏和评介

5、,撰写成一册新昌诗话。虽是一本小册子,不到10万字,也未正式出版,但真正认识其分量的人却惊叹赞赏不已。林先生在诗话开端有一段题辞:“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中,诗是最大的奇迹。诗中有全部过去时代的灵魂,当过去之本体的物质如梦幻般消失时,诗仍然留在人间,人类所做的、所思的、所得到的、所存在的一切,仿佛都魔术般地保存在诗行中。从本书中就可以看到过去时代新昌风情的缩影和新昌人物的灵魂,以此献给爱好诗歌和关心地方文献的朋友们。”有了这样高迈精辟又富哲理的见识,做研究工作自然非一般凡庸可比!林先生沉潜书海,沉浸于诗歌王国数十年,学问已入化境,有海阔天空的气度,又有含英咀华的修养。这一本小书具有无可比拟的分

6、量,既是名副其实的学术精品,又是地方文献的重要典籍。改革开放以来,出书之风大盛,县内每年自费出书不下百种,虽然各有特色,但真正具有学术水平和文献价值的东西恐怕很少,林先生的书堪称翘楚。林先生去世近二十年,我们十分怀念他的人品和治学功力,也担心后继无人。正当我们期盼有人继缵林先生的学业,从数量庞大的地方诗词遗产中发掘出更多文献资料时,惊喜地发现唐樟荣先生的新作,又一部新昌诗话。唐樟荣是林先生的晚辈,一直以私淑子弟自居,曾参与县志编修,也是一位诗词的爱好者,默默无闻地解读钻研诗词十多年,积下了数量不少的读书笔记。他撰写的新昌诗话,是在漫长的求学基础上集腋成裘、披沙淘金做成功的。唐樟荣的诗话完全继承

7、了林先生治学的优长,当然也不同凡响。是金子总会发光。他的诗话很快被同好发现,在光明日报社公开出版了。唐、林两位,对诗词解读赏析都下过较深功夫,都有真知灼见。他们都重视诗词作者的身世际遇和写作时的情绪心境,并与其时代及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理解,诗中见史,诗中藏志,自是更深地发掘了诗中内涵。但唐樟荣和林先生在治学方法及套路上又不尽相同。唐樟荣的诗话也是林先生开创事业的继承和踵事增华,且有所创新。比较两种诗话的相异点也很有意思。打个比方,林先生好像用放大镜观察事物,偏重于诗歌本身意义的解读和学术性的赏析,对诗中引用的典故和生僻的词语一一详说,做到溯源竟委,知其所以然。而唐樟荣好像用望远镜看大风景,着重

8、解读全诗的内容底蕴和言外的意境,从而把握其闪光点和特色。两种法门不分轩轾,各有所长,可以优势互补。唐樟荣选择的写作套路恐怕有避免雷同和另辟蹊径的创意,是很值得重视的。另外,就笔者浅见,唐樟荣很可能受晚清大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一书的影响,其诗话文字也十分接近俞的大作,言简意赅,可读性强。这又给我们一个启发:治学必有师承,师承必在大师的经典。把握全篇意蕴,感悟全书意境,就要把握言外之意,即善于抓住诗眼,从一字一句中生发开去,求得诗的真谛。唐樟荣在这方面颇多高见,如李白名篇别储邕之剡,有荷花镜里香句,又有拂石卧秋霜句,季节上显然不能一致,作者准确地指出区别意蕴,非指自然物,用法出典在后汉书孔融传,系寓

9、意李白不屈从权贵,表现了傲岸的性格和高贵的品质,一点破的,全诗意境全出。中国历来有以诗证史和以史证诗的学术传统,陈寅恪先生在给学生讲唐史时主张可以将唐诗作为唐代史料的补充。唐本诗话,选诗126首,较林著篇幅大有增加,内容范围也有扩大,且篇序按作者生卒年排列,有意让读者看到同一时代中地方诗歌所透露出来的时代信息。这也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新昌一大特点是几座文化风景名山誉满华夏。作者有意搜集各时代有关名山名人名篇,江山可以助文藻,文藻亦要江山助。唐有魏征沃洲诗、李白天姥吟,宋有范仲淹写南岩、王十朋歌石城、叶适吟沃洲,明有徐渭歌南明、宋无逸诵彩烟,清有袁枚描群山,近代有黄炎培写百

10、里岩疆,这些都是一流文人用一流诗文写一流山水,将其联成组诗,就是一部完整的地理志,也是半部文化志。新昌另一个特点是土地贫瘠,农民勤劳,民风淳朴,这方面的诗也可自成体系。如林尚仁的新昌道中,郑善夫的新昌晓行,宋无逸的彩烟风情,无名氏的吹桐角,袁枚的新昌道中,像一幅幅鲜活的民情风俗画,可以当作方志风俗篇的有力佐证。由于作者注重考虑诗的文献价值,只要内容有意义而对个别诗篇作者具名的真伪不作过多考证,这也是一种比较通达的见解。唐本诗话中还有意搜集写地方文物、古迹、特产方面的诗,大可补充地方志记载的缺失,也是极有意义的事。唐本诗话还有一个特点,126篇诗话中,唐代占33篇,中晚唐又占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作

11、者大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诗人,排列在唐才子传的队伍中。真正与剡中结下地缘的都是这个队伍中人。盛唐诗虽然影响更大,但实证的史料十分贫乏,往往流为传说。唐本诗话对其中一部分诗人花费更多精力去点评,其文史价值也就更高。刘长卿一人四首,诗风清新自然,又富哲理,誉为五言长城,名不虚传。灵澈天姥岑望天台一首,杨升庵赞为真绝唱也,加以表彰。茶圣陆羽会稽小东山,写出作者迷茫又留恋的心态,堪称剡中诗文翘楚。又如方干、许浑、赵嘏诸人,都有佳句流传众口,为地方文化增光添彩。中晚唐入剡的诗人群落中,以刘长卿、皇甫兄弟、皎然、灵澈、陆羽等为代表。他们远离政治,避开权贵,隐居遁世,以山水自娱,有一种共同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

12、形成古代地方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今天很有研究价值的一种文化遗产。当今大家谈唐诗之路,地方旅游宣传常以此为依托,唐本诗话就可以相当程度上为此添砖加瓦,这可能是一种意外的功效吧。总之,林、唐两位各写了一本新昌诗话,诗中见史,诗中藏志,筚路蓝缕,都有开创之功。诗中有宝识也无唐樟荣新昌诗话代序陈百刚小区楼下有一座低矮的老房子,自从我去年住进来后,这座房子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起先是副食店,再是汤包店,后来又是春饼店,然后就关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门。也许,是这地方生意难做。突然有一天,老房子的门打开了,一对夫妇正在房内打扫卫生,像是要开始做什么生意。听说,夫妻俩来自儒岙,男主人六十岁左右,头发已经花白,

13、女主人年龄相仿。老房子已相当陈旧,墙面斑驳不堪,地面乌漆墨黑。但几天后,房子便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墙刷白了,地面清理干净了,房子外面还挂出了一块“镬拉头店”的醒目招牌。对于面食,我在心底有一种天生的排斥,平时也是极少吃面;对于镬拉头、春饼等,更是视而不见。如果榨面也是面的话,算是一种例外。老房子内的镬拉头店虽与我家近在咫尺,我却极少去关注,偶尔看到店内食客熙熙攘攘,想必生意不错,但我没有走进去吃的欲望。这样大概过了一个月,因为儿子起床迟,家里烧饭再去上学怕是来不及,于是便想到了楼下的镬拉头店。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店里,只见坐满了食客,女主人正在锅上熟练地忙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她家用的是电热,给

14、人的第一感觉是干净清爽,打出来的镬拉头颜色也更加一致。我一下子就对这家店产生了好感。这里的镬拉头可以选择加蛋或者加菜,口味全凭个人喜好,价格也适中。加蛋的放上虾皮、榨菜,滴上几滴猪油,再撒上葱花,还未起锅,香味已扑鼻而来。加菜的话,店里提供炒榨面、菜豆、土豆、芋头、海带、茄子等多种素菜,也别有一番风味。店里的镬拉头分量很大,一般人吃不完,儿子更是吃不完,为了不浪费,于是我也分了半个吃。当我咬下一口后,一种熟悉的味道在舌尖弥漫,再也忘不了。这个镬拉头完全颠覆了我对面食的成见。镬拉头配豆浆,正如西北的羊肉汤配夹馍,可以说是绝配。这家店也提供豆浆,而且相当浓厚,喝着特别有味,不管是甜豆浆、咸豆浆,一

15、律免费供应,不够还可以续碗。除了豆浆,这里还提供稀粥,也是免费管够,喝着稀粥就着店家自制的咸菜,又是另外的一种感觉。为何这家店开业短短数日却食客盈门,除了它本身的味道外,我想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从此以后,我就经常去镬拉头店吃早饭,点上一张锅拉头,再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豆浆,整个人都会变得神清气爽,一天的美好也就由此开始。原来,我并不是排斥面食的,只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束缚了我去尝试的念头,然后慢慢地造成了一种假象,并且让自己一直沉醉在那种假象中而无法自拔。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或者换一种方法去尝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吃镬拉头,我收获了一个不一样的自我。楼下的镬拉头香了杨南洪看着那电闪而来的地

16、铁,我靠上前去。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不由得闪过一个念头,立马靠近招呼:“阿姨,是你呀,我们又见面了!”拉着大包小包的阿姨一呆,奇怪地看着我:“啊,你认得我吗?刚才是同一辆客车来的吗?”“是啊,我们都是8点35分的车,对吧?”“是呀是呀,我想起来了,你坐在最前面。”“阿姨,我还告诉你,我们是坐同一辆公交车到客运中心的,现在又坐同一班地铁。”“啊?那真是太巧了,太神奇了”阿姨显然满腹狐疑。我随手拎起阿姨的大包,帮她顺利走进车厢,然后对她说:“公交车里,你一直在说话,满车的人只听你的,还有爽朗的笑声。”“对对对,公交车里有熟人,高兴嘛。”“是什么大喜事啊?”“大兄弟,我要做外婆了,杭州人的外婆!”“恭喜你了!”我心里说:不久的将来,杭城大都会,到处渗透和浸润着我们小山城的乡土气息和纯朴情怀。换句话说,这是更具意义的以城带乡!缘分盛伯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