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8947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秋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ppt导学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第 10课 短新闻两篇 凝聚苦难留记忆 铭记历史惜和平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诗林漫步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 赏析 】 这是一首感时怀乡诗 , 写得感情真挚 , 十分动人 。 诗人观察事物细致入微 , 而又善于捕捉最能体现事物规律的自然景象加以描述 , 因此颇具创造力 , 意境也格外清新 。 诗以对偶句发端 , 作者乘舟 , 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行 , 驶向青山以外的遥远的客路 ,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2、 ,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 次联写沿江看到的景象:平野开阔 , 大江直流 , 波平浪静 。 第三联历来脍炙人口 ,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 驱尽黑暗;当旧年还未逝去 , 江上已呈现春意 , 将赶走严冬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写景逼真 , 叙事确切 ,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 给人以乐观 、 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 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 还是托大雁捎个信吧 , 经过洛阳的时候 , 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 结尾遥应首联 ,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名句背诵 1 强弩之末势不能入鲁缟 。 ( 史记 ) 2

3、水至清则无鱼 , 人至察则无徒 。 (班固 汉书 ) 3 疾风知劲草 , 板荡识诚臣 。 (李世民 赠萧 瑀 ) 4 看似寻常最奇崛 , 成如容易却艰辛 。 (王安石 题张司业诗 ) 5 兼听则明 , 偏信则暗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 6 近水楼台先得月 , 向阳花木易为春 。 (俞文豹 清夜录 ) 7 江山代有才人出 , 各领风骚数百年 。 (赵翼 论诗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语林撷英 木然 茫然 两者都是由于对实际情况不了解而表现出的神态 。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 、 反应迟缓的样子 。 茫然: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失意的样子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例句: 库

4、比什利大概也未想到己队失球如此快 , 看着门将格林从球门内将球捡出 , 西汉姆主教练仍是一脸 木然 。 当矿山敞开胸怀 , 把炽热的能量贡献给了社会后 , 矿井不再喧嚣 , 矿山归于平静 , 留下的却是伤痕累累的山川 , 是山一般的矿渣 、 伤痕累累的山体 、 一片片塌陷的地面和无数眼神茫然 的坑口 , 满目疮痍的井口 。 透支的生态谁来补偿 ? 破坏的环境如何修复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试验 实验 试验: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 旧时指考试 。 实验: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活动 。 指实验的工作 。 例句: 目前 , 由中科院等离子体

5、物理研究所设计制造的进入抽真空降温 试验 阶段 。 陆军在今年创建了一支 实验 性部队 , 开展对某些技术的测试 , 其中包括士兵通过网络部署远方储备的导弹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卡片摘录 一 、 作家作品 周婷 、 杨兴 , 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 、 杨国强 、 徐兴堂 、 胥晓婷四人的合称 , 都是新华社记者 。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 , 他们真实 、 准确地记下了香港回归这一难忘的时刻 , 写下了 别了 , “ 不列颠尼亚 ” 这篇寓意深刻 、 耐人寻味的佳作 , 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罗森塔尔 , 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 ,

6、 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 纽约时报 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 , 先后常驻印度 、 波兰 、 瑞士和日本 。 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写下了这篇报道 。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 , 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 并于 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 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二 、 背景探寻 别了 , “ 不列颠尼亚 ” 写于 1997年 7月 1日 , 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 , 在中国 , 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 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归了祖国的怀抱 。 中英南京条约 使香港离开了祖国

7、, 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 150多年来 , 25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 。 为了使香港回归 , 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 , 终于 , 1984年的 中英联合声明 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 。 13年的漫长等待 , 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 , 也得到了许多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当 1997年 7月 1日零时这一庄严的时刻到来之际 , 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 ? 别了 , “ 不列颠尼亚 ”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写于 1958年 8月 , 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 13年 , 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 ,但德国法西斯在 “

8、 二战 ” 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 , 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 、 毒气室 、 鞭刑柱 、 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 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发表之后 , 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 , 突破了 “ 客观报道 ”“ 零度写作 ” (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 )的框框 , 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 , 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基础积累 一、字音

9、辨识 ( 1 ) 凝重 ( ) 掩 映( ) 纳 粹( ) 赠言 ( ) 瞩目 ( ) 易 帜( ) 冉冉 ( ) 明 媚( ) 婆 娑( ) 噩梦 ( ) 嬉笑 ( ) 沼泽 ( ) 雏菊 ( ) 步 履( ) 祷告 ( ) x l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 2 ) 降降低 投 降 泊停 泊 湖 泊 卡卡片 卡住 场官 场 打 场 塞塞住 要 塞 塞责 载登 载 风雪 载途 b p k s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二、字形辨认 ( 1 )d i o 谢d i o 塑( 2 ) 笑笑 x x ( 3 )p i o 扬p i o 荡p i o 窃( 4 )c h 离车 z h 清 c h 凋

10、雕 嬉 嘻 嘻 飘 漂 剽 撤 辙 澈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三 、 词语集释 (1)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 (2)易帜: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 , 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 。 (3)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 (4)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5)废墟:城市 、 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 (6)陈迹:过去的事情 。 (7)冉冉:慢慢地; (毛 、 枝条等 )柔软下垂的样子 。 (8)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四 、 文体知识

11、新闻 , 也叫 _, 是报纸上常用的体裁 。 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事实的真实性 、 时效性 、 指导性等特点 。 一般由_、 _、 _、 结尾等部分组成 。 _是新闻的内容提要 。 _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 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把新闻的主要内容告诉读者 , 重点突出 , 概括性强 。 _是新闻的中心部分 。 它要写明新闻的主要内容 , 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 材料的选用要点面结合 , 形象具体 , 切忌空泛议论 。 消息 标题 导语 主体 标题 导语 主体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一 、 课文主旨 别了, “ 不列颠尼亚 ” 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 , 详细地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 ,

12、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国皇家油轮 “ 不列颠尼亚 ” 号离去的过程 , 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 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 揭露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森 、 恐怖 、 惨绝人寰 , 控诉了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 、 残害囚犯的滔天罪行 , 表现了反对战争 、 热爱和平的主题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二 、 结构图示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三 、 疑难解说 1 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两者不能混淆 , 在任何时候 , 都不允许把新闻作品写成文学作品 。 但是 , 在新闻

13、作品的写作中 , 完全可以使用文学的某些手法 , 如果使用得当 ,可以大大增强报道效果 。 别了 , “ 不列颠尼亚 ” 一文获第八届 “ 中国新闻奖 ” 消息一等奖 , 本文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文学手法的 ? _ _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 答案 】 (1)清晰的可视性 。 作者用简洁的笔法 , 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 、 一幅幅画面 , 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 ,让读者读后犹如品尝醇厚的美酒 , 回味无穷 。 (2)生动的可听性 。 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 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 , 使读者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 , 听到降旗声 、 下雨声 、 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 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 1 (3)清新而又富于动感 。 作者运用捕捉到的镜头 , 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达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 , 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 , 并运用对比手法 , 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