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案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82947 上传时间:2017-07-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燕》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海燕》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海燕》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燕》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燕》教案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海 燕教学目标:1. 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2. 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3. 分析理解三幅图画,明晰几种事物的象征形象。教学分析:1. 重点:明确目标 1、目标 22. 难点:明晰海燕的象征意义。一、导语设计:1.绘出海燕的形象。2.指导学生分析海燕的外在形象。导入:“的确,黑色的外衣,剪刀似的尾巴”这是海燕的外部特征。但它呢,还有内在的特征和品质。俄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在他的散文诗海燕中,描绘了奋勇搏击波暴风雨的海燕,在他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高尔基的海燕。二、板书文题三、作者简介:玛克西姆高尔基,俄国

2、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 在人间 、 我的大学以及散文诗海燕 。引入散文诗的概念:散文时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练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 (散文诗的这三个特点呢,在海燕中都将有所体现。 )四、学生默读文章(构划不懂的字、词) ,给予解释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延伸五、教

3、师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六、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全文七、教师解释本文:这篇散文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段,作者赋予笔下自然景观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即含义丰富,内容隽永。而它的文辞又激昂,振奋人心,再次领略它的深刻含义以及艺术魅力。八、分析意象:象征手法引入写作背景:海燕是高尔基在 1901 年 3 月写作的,原题为海燕之歌 ,写这首诗时,正是俄国 1905 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无疑是革命前夕的战斗宣言。此时的海燕,他已化身为革命的无产阶级战士。文中描绘了几种自然景物和动物,找出来,并说明它们分别象征什么?乌云狂风 海鸥雷声 海鸭 海燕 象征革命的先驱者

4、闪电 企鹅 象征沙皇专制统治, 代表黑暗反动势力 象征害怕革命、贪图安逸、目光短浅的资产阶级中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 大海 象征广大群众暴风雨 象征推翻沙皇反动政权的革命运动海鸥、海燕、企鹅:共同特点是“怕” 。海鸥“呻吟,飞窜” ,在目的上是为了逃跑,象征一些混迹革命中的假革命者,海鸭“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象征不革命者,企鹅形似绅士,体态肥胖,因而象征着一些害怕革命会损及他们利益的小私有者,是怕革命者。这篇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通过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将暴风雨分为了“将来” 、 “逼近” 、 “即临”的三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16)在苍茫

5、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学生分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黑色的闪电 拟人:高傲地飞翔(高傲,贬义褒用,突出海燕的勇敢、意气风发。 )自然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后文蓄势,突出海燕的勇敢。“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海鸥:呻吟、飞窜海鸭:呻吟、吓坏了、享受不了企鹅:蠢笨、胆怯、躲藏通过海鸥、海鸭、企俄在暴风雨前的不知所措、胆怯慌张的丑态,凸现了海燕的勇敢与坚强。第二个画面(从乌云越来越暗-雷声轰响) (7 11)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自然环境描写:学生指出,提问: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自然描写呢?来势汹汹、凶神恶煞的自然环境同样是为后面的内容蓄势,是为烘托海燕的形象所作的自然描写。在这种环境中,海燕面临严峻的考验,它的反应是第三个画面:(12-15)一堆堆乌云,像年轻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再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在热情呼唤暴风雨。九、体会作者在这首散文诗中蕴含的情感。十、布置作业:课后一、二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