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ppt课件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92502 上传时间:2017-01-16 格式:PPT 页数:252 大小:5.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2页
【人教版】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2页
【人教版】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2页
【人教版】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2页
【人教版】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部分-古诗词篇目ppt课件(2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近八年未考查; 5课 , 0课 。 原文再现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精读导析 作者简介: 曹操 , 字孟德 , 东汉末政治家 、 军事家 、 诗人 。代表作有诗歌 蒿里行 观沧海 龟虽寿 等 。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建安十二年 ( 207年 ) 作者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 写出了他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 “ 观 ” 字总领 , 寓情于景 , 借景抒情 ,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 、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

2、象 , 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 , 表现了他气吞山河 、 囊括宇宙的气概与开阔的胸襟 , 抒发了他统一天下 、 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 , 悲壮激昂 。 重点字句赏析: 1.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赏析: 诗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 交代了观察的方位 、 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 炼字: “ 观 ” 字统领全篇 , 是诗的线索 , 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的特点 。 2.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赏析: 诗句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 , 从全景写起 , 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 描绘出初见大海时海面水

3、波动荡 、 山岛高耸的辽阔 、 苍茫的景象 。 炼字: “ 何 ” 字在句中是 “ 多么 ” 的意思 。 一个 “ 何 ” 字 , 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作者面对大海苍茫 、 动荡的景象时的惊奇与赞美之情 。 3.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赏析: ( 描绘画面 ) ( 树木凋零 ) 秋风阵阵 , 呼呼作响 , 作者站在辽阔的海边 ,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 , 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 , 感慨万千 。 炼字: “ 涌 ” 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波涌连天的气势 , 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 也写出了作者面对大海苍茫 、 动荡的景象时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 4.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4、赏析: 作者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 , 运用夸张 、 互文的手法 ,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 、 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 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 , 正是作者博大胸襟的象征 , 表达了作者要统一天下 、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 炼字: “ 若 ” 字在句中是 “ 好像 ” 的意思 。 两个 “ 若 ” 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 、 包容星汉是作者的想象之景 ( 主观感受 ) , 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 。 1.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 ,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 “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 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 并分析其作用 。 ( 3分 ) _ _ _ _ _ (

5、高耸挺立的山岛上 , ) 高高低低的树木丛杂生长 , 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 ( 1分 ) 写树木和野草 , 展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勃 , ( 1分 ) 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 ( 1分 ) ( 共 3分 ) 2. ( 2013乌鲁木齐改编 )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 日月之行 , 若出 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分)_ _ _ _ 3. ( 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 通过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 ,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 ( 3分 )_ _ _ _ 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 , 从两个 “ 若 ” 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 ,即通过诗

6、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 , 描绘出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 、 包孕群星的图景 。 ( 意思对即可 。 2分 ) 实景:海水 、 山岛 、 树木 、 秋风 、 洪波; ( 1分 ) 虚景:日月星辰等 。 ( 1分 ) 表现了诗人胸怀宽广 、 踌躇满志 、 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远大的形象 。 ( 1分 ) ( 共 3分 ) 近八年古诗文阅读考查次 ( 2015) , 古诗文默写考查 2次 ( 2009、 2014) ; 5课 , 5课 。 原文再现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7、 末页 精读导析 作者简介: 王湾 , 洛阳 ( 今属河南 ) 人 , 唐代诗人 。 写作背景: 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 , 由楚入吴 , 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船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 , 此时潮平岸阔 , 残夜归雁 , 触发了心中的情思 , 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 主题思想: 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 、 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 即景抒情 , 表现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 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 重点字句赏析: 1.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 赏析: 诗句对偶点题 , “ 青山 ” 与 “ 绿水 ” 互文见义 , 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 。 先写

8、“ 客路 ” 后写 “ 行舟 ” , 暗含诗人羁旅漂泊之感 。 2.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赏析: ( 描绘画面 ) 江水浩渺 , 春潮涌涨 , 放眼望去 , 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 , 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之上 。 ( 修辞手法 )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 写出了船上所见景象 。上句 “ 平 ”“ 阔 ” 两字 , 写出了江面的浩渺;下句 “ 正 ”“ 悬 ” 两字 , 写出了船帆的安稳 , 非常富于表现力 。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炼字: “ 悬 ” 指的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 用在这里 , 写出了此时的风既是顺风 , 又是和风

9、 , 只有这样帆才能够 “ 悬 ” 。 “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 , 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 、 大江直流 、 波平浪静的景象 。 3.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赏析 : 诗句对偶工整 , 形象生动 , 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以及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 。 这两句诗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 。“ 生 ” 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 , 景中入理; “ 入 ” 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 , 景中出情 。 表现了时光匆匆 , 光阴荏苒 , 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 炼字: “ 生 ” 与 “ 入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序交替的壮丽景象 , 蕴含着一

10、种自然的理趣 。 其中 “ 生 ” 字赋予 “ 海日 ” 以人的情态 , 海日生于残夜 , 将驱尽黑暗 , 给人以积极乐观的鼓舞力量; “ 入 ”字赋予 “ 江春 ” 以人的情态 , 江春闯入旧年 , 将赶走严冬 , 同样给人以乐观 、积极 、 向上的力量 。 同时也蕴含了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 , 并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 4.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赏析: 诗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 诗人即景生情 , 自问自答中用 “ 雁足传书 ” 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 遥应首联 , 使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 1. ( 2015河南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11、 1分 )_ _ 思乡之情 。 ( 意思对即可 。 1分 ) 2. ( 2015河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分)_ _ _ _ _ _ _ 时序交替 ( 时间变化 、 季节交替 、 新旧更迭 ) ( 1分 ) 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 , 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 、 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 “ 生 ”“ 入 ”赋予 “ 日 ”“ 春 ” 以人的情态 ,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 ( 分析合理即可 。 2分 ) ( 共 3分 ) 3. ( 2013襄阳) 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2分)_ _ _ _ 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 , ( 1分 )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 乡愁 ) 。 ( 1分 ) ( 共 2分 ) 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 ( 1分 ) 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 思乡之情 ) 。 ( 1分 ) ( 共 2分 ) 近八年未考查; 5课 , 5课 。 原文再现 孤山寺北贾亭西 , 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