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校园民族文化交融策略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9219419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4.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校园民族文化交融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校园民族文化交融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校园民族文化交融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校园民族文化交融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校园民族文化交融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校园民族文化交融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校园民族文化交融策略研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校园民族文化交融策略研究以龙胜各族自治县校为个案1、导论(一)研究缘起1.实现伟大中国梦对于民族文化交融的需要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古国,翻开浩瀚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显然的历史规律那就是,闭则退,开则兴。现任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提出伟大中国梦的宏伟构想。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一个有着 56 个民族灿烂文明的古国,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都是不容小觑的,习近平主席在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

2、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精神、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充分反映这一个民族的特色和个性,为了汲取各个民族的文化精粹,共同纳入中国梦中的精神保障,就需要民族文化共通共融,相互交融,而最终在中华文化体系里面焕发光彩。2.复杂性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研究的日渐兴盛复杂性科学是兴盛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一门科学,作为当代科学的前沿领域,更是被人誉为 21 世纪的科学。他是超越了由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所延伸开来的,线性的、确定的,以还原论为方法的封闭式的观念,主张的是一种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黄欣荣认为尽

3、管复杂性科学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是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循:(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3)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4)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5)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1在复杂性科学兴起之初,它主要是为自然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比如在物2理、生物、地理、医学、经济等学科都取得了一些骄人的突破,发展

4、到现在复杂性科学,已经上升到了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且他所涵盖的学科,不会仅仅限制在自然学科或者社会学科,他往往是站在相互封闭的学科具体划分之上,而作为一种纽带,寻找学科之间的互通交融,从而产生了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时至今日,复杂性科学早已抛开学科的樊篱,挖掘出了道义的本真,在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也愈发显著。3.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世界上出现了一种广泛的移民浪潮,其中美国在这股浪潮中被推到了浪尖,它由早期的黑人白人而作为简单划分的格局受到了来自世界范围内移民的挑战。来自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移民使美国更加多元化。美国星岛日报2012 年的

5、报道,全美移民人口的比例增至13%,创下自 1920 年以来最高水平,赴美移民中,逾 1/4 是亚裔,比例仅次拉美裔和加勒比海移民之后。目前移民人口总计 4000 万人,较 10 年前的 3100 万人增加了 900 万。预计到 2042 年,美国白人也将成为“少数民族” ,未来美国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将因此深受影响。 2因此美国当局如果继续坚持以WASP 作为自己的主流文化,将会受到来自各个民族文化的抗争,在 20 世纪 60年代的民权运动便是撼动美国 WASP 文化的一个绝美杠杆,随之带动而来的是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日渐形成,根据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人物班克斯(James A.banks)

6、的划分,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大致经历了单一种族取向阶段(Motonic Courses)、多种族教育取向阶段(Multiethenic Studies Courses)、多元文化教育取向阶段(Multicultural Education)、多元文化教育制度化阶(Institutionalization).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待国内人口结构变动的情况之下,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已满足来自国内各个文化群体的诉求,最终它的文化包容度不断得到扩大,而形成了一中各美其美的态势。我国同样也是有着 55 个少数民族的国家,虽然中国现在还未有来自外国移民浪潮所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动,但是我们国内的 55 个少数民族他们有

7、着他们独特的族群文化,各民族、各地区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认同。在立足于实践调查之上,我们理所应当的在教育方面对民族文化有所关照。4.个人兴趣1 黄欣荣.复杂性科学与哲学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4.2 美国移民人口达 4000 万,亚裔占 1/4 成新移民生力军EB/OL.http:/ 、一本是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他们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教育,让我觉得在我头脑中所积累的一些带有典型学科性的教育学知识是如此的封闭和浅薄。我试图带着理解性和整体性思维来考虑教育问题亦或生活中的些许。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经常会被自己的错误和幻觉所障目,因此这更加激

8、发了我对于复杂性科学的方法、理论以及思想的追寻。(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正如复杂性科学发源地美国的世界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的成立理念所说,促进知识的统一和消除科学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对立。那么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之下,复杂性科学极其相关的特征在人文科学中有哪些体现?而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又能体现那些复杂性的特征?学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天然场域。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带着复杂性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立足于实践背景化探索的精神,采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进行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在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文化交融现状如何?通过分析和处理调查结果,探讨在学校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民族

9、文化交融,进而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下提出如何在学校场域下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相关机制,以期推动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学校的民族文化交融的理论和实践进程。2.研究意义本研究基于学校场域的民族文化交融现状调查为基础,以促进民族文化交融为出发点,并且在复杂性科学理论视角的指导下,运用教育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来分析民族文化交融中的一些复杂型特征,通过分析现状调查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最终探讨出民族文化交融的相关机制,这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此外,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融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

10、的价值和意义与日俱增,通过复杂性科学而提出的民族文化交融相关策略,为国家对内维护民族团结,对外和平共处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文献综述中国的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方式,由于地域、生产方式、宗教信4仰等的不同,形成了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从古到今,民族与民族之间无时不刻在进行着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各个民族文化因其内涵的丰富性,涵盖的广域性,历史的深层性。民族文化交融的复杂性态势便是毋庸置疑。而要对民族文化交融机制进行探讨,也只有复杂性科学才能将其纳入其中。为了更好的指导论文实践,笔者对复杂性科学、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交融、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的相关文献进行了

11、筛选、阅读、整理、分析和归纳。希望能够有所启发,推陈出新。1.复杂性科学(1)国外关于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研究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经说过,21 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而一门科学或则一个学说的诞生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天文学家哥白尼、伽利略一个是“日心说”的提出者,一个是“日心说”的维护者,统统都因撼动了宗教的权威被迫害致死,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宗教慢慢淡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就如怀特海曾说,科学比神学更加多变。 以牛顿为代表,爱因斯坦达到顶峰的经典科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确定的,线性的,平衡的世界,让我们徜徉在简单性科学的自满自足的封闭空间里面,可是只要打开一扇窗,就会彻底地打破这种宁静。而

12、打破这场宁静的便是“21 世纪的科学” 。一门科学的诞生必将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酝酿和缓冲,圣菲研究所(SFI)的第一任所长认为,复杂性作为一门科学,以及对复杂性的现代兴趣的唤醒,肇始于贝塔朗菲 1928 年的工作。随即贝塔朗菲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创立了一般系统论,从开始进入复杂性领域到 1968 年出版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的四十年间的理论研究对他的一般系统论的思想进行了总结,从其内容来考察,主要表现为:1.系统科学。它对各门具体科学中的系统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制定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则。2.系统技术。它包括系统技术的“纯粹”科学,如控制和信息理论、博弈论和决策论,线路理论等;也包

13、括应用科学,如动态系统理论、工程控制论等。 3.系统哲学。它研究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世界的价值等。 3贝塔朗菲以数学和逻辑作为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的工具,通过对心理学、生物学、化学、精神病学、人类科学等领域的许多共同特征的深入研究,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并用数学给他们作出严格定义,从而奠定了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与系统论同时代兴起还有复杂性科学形态的控制论,其中以诺.维纳 1948 年出版的控制论:或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为奠基。正如书名所揭示,维纳研究了心理过程、神经系统、3 李忠尚.软科学大辞典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2-3.5计算机和若干社会现象

14、中的通讯和控制问题,从控制论系统的角度揭示了机器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生理东西的联系及其规律。与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同时代兴起的另一复杂性科学雏形还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研究涉及到生物学、仿生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信息论、控制论哲学等众多学科,基于人工智能和控制论的密切联系,学界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就是控制论的一部分。但是通过笔者的阅读发现,二者虽然紧密联系但是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此外还有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等复杂性科学等形态。可以说 20 世纪40 年代成为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元年,其中以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人工智能三门学科为主要成就,而以一般系统论为集大成,因为其运用的科学方法和理

15、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复杂性科学的生成。如果说 20 世纪 40 年代是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元年,那么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便是复杂性科学的生长演化期。其中 20 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其实还是处于系统科学方法和理论为主导下的研究,比如一般系统论、系统工程、人工智能技术、运筹学、控制理论、信息论、人工智能理论等,但是系统科学并不一定就是复杂性研究的范畴,所以他们呈现出下列特征:基本属于技术科学层次和工程技术层次;就方法来看还是主要运用的还原论;就研究对象来看主要还是简单性系统,特别是线性系统。所以在该阶段复杂性研究还是属于浅层次的复杂性。20 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欧洲学派领头的复杂性科学研究

16、者开始打破以技术层面为基础的复杂性科学研究,这一段时间主要由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学、艾根的超循环论、托姆的突变论以及莫兰的复杂性思想论和切克兰德的软系统方法论为主要成就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诸如普、哈、艾、托的理论在这一时期开始以学科知识的深厚理论为研究基础,他们大多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的现代成果之上,强调数学建模,注重研究探讨复杂性的内在演变和形成的机制:线性理论发展登峰造极,系统问题最终归结于复杂性,而面临未来发展该何去何从的窘境;自组织理论是他们共同沿用的支撑理论,并强调自组织的复杂性产生:强调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复杂性,并且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关于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论,他主张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从而提出了“复杂思维范式” ,这是他在质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