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56年级古诗鉴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903480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3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56年级古诗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56年级古诗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56年级古诗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56年级古诗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56年级古诗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56年级古诗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56年级古诗鉴赏(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注释思:语气助词。矣:语气助词。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昔:从前。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赏析赏析一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赏析二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2、。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

3、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

4、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

5、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 “不遑启居” 、 “不遑启处” 、 “岂敢定居” 、 “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

6、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 (节选)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 世纪至前6 世纪) 。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 诗经共收集了311 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 ,因此又称毛诗 。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

7、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2.出自汉代诗人佚名的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赏析这首古辞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 “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他为何这样悲哀?“远望可以当归” ,原来是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真的“远望可以当归”吗?只是聊以解忧,无可奈何罢了。这两句把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体验作了典型的艺术

8、概括,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这是承接“远望”写远望所见,见到了故乡吗?没有。郁郁,是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是写山岗累累。 “岭树重遮千里目” ,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望眼,故乡何在?亲人何在?“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这两句是写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哪里还有家?无家可归。即便是有家可归,也回不去,因为“欲渡河无船” 。所谓“欲渡河无船” ,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而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的意思。张衡在四愁诗中说:“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

9、往从之陇坂长” ,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 。连结用东西南北四个比喻来象征自己有志难伸,忧伤失意。李白在行路难中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以行路难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 “欲渡河无船”也应作如是观,是这位游子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这样写,就比艳歌行要沉痛得多了。“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他的思乡之情,他的痛苦遭遇,很想向人诉说,但有许多难言之隐,不敢乱说,只好闷在心中,万分痛苦,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

10、不叙事,它以肺腑之言,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3.煮豆持作羹煮豆持作羹是七步诗中的开头第一句。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诗词原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译文【注释】持:用来。羹(g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l

11、):过滤。菽(sh):豆的总称。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本:原本,本来。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何:何必。燃:燃烧。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被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诗歌典故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

12、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后,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曹操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可是心中的贪念却依然让他理智不清,于是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享年4

13、0岁。作品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真实度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

14、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 ”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植犯错,曹丕有意放他一马,知道曹植有七步成诗的智力,所以就命他七步成诗。人物简介曹植(192232) ,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为曹操之子。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

15、颖慧,年10 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 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 ,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引起曹操二年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

16、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 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 ,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叡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 列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