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诗词赏析题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79698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诗词赏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复习:诗词赏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复习:诗词赏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复习:诗词赏析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复习:诗词赏析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诗词赏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诗词赏析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公社】:764723079诗词赏析1.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 )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明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处境。C.“何当 ”二字照应“归期” ,表明诗人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实写诗人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的情景。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C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B我

2、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首句写送别之地,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B颔联作者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C颈联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D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表达了作者心胸的豁达。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的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D 本文的作者是白居易,沉郁中见豪放,是酬答诗的优秀之作。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C )【语文公社】: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跋涉五溪简述路途遥远与艰难,流露出对被

4、贬友人的深切挂念。句运用比喻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左为卑,所以左迁意为“贬谪 ”。5.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B )两句写出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际指社会现象,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6.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 “岱宗夫如何

5、”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B、 “造化钟神秀” 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C、 “齐鲁青未了” 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D、 “会当凌绝顶 ”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 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7.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6、。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语文公社】: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8.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对饮酒 赏析有误的一项(C ).“心远地自偏” 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C.“欲辨已忘言” 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景、理浑然

7、融合。(2)正确的一项是(C)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C.“心远地自偏” 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 ,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9.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颈联中 “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C. 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

8、的思念。D. 题目中“次”是“旅途”的意思。1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B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为精彩,描写早春的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象。C作者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进行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暮春的喜爱。D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风格典雅含蓄,耐人寻味。11. 雁门太守行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语文公社】:76472307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及形势。有声有色” ,渲染了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C. 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衬托将士们对战争的畏惧。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2.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C “夕阳” 、 “天涯 ”交

10、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13.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深 ”是写春天来临,万物勃发,草木繁茂,一派生机的景象。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互文见义, ,淋漓尽致地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倾吐出来。14

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句的本体喻体分析正确的是( C ) 喻体:春风 风 喻体: 喻体:梨花 花 喻体:雪【语文公社】:764723079(2)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B )A.“北风 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 “卷”“ 折” 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

12、遍地肃杀的景象。B.“将军难着” 写将军疲惫至极,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C.“瀚海里凝” 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 “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D.“中军 羌笛” 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1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

13、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工部集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五柳先生。B.“丧乱 ”指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C. “长夜沾湿何由彻”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16.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村民的服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